姚文華
摘 要:與其他學科不同,初中語文這一學科有著喚醒學生創作靈感、提升學生審美素養和挖掘學生語言天賦的重要意義。優化閱讀教學策略,采用以學生為本的閱讀教學方法,是提升語文閱讀教學成效,促進學生語言素養不斷發展的有效途徑。文本細讀作為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教學方法,在新課程背景下語文閱讀教學中有著很高的應用價值。接下來,筆者將圍繞文本細讀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這一主題展開探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應用策略
前言:
所謂文本細讀,其精髓就在于“細讀”這個字。文本細讀中的“細讀”,則是要求讀者閱讀要耐心、要細心、要從細節處加以分析。盡管文本細讀這一方法的應用還不盡廣泛,但卻有著不可忽視的教育“功效”。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若想使得文章學習更加細膩,讓學生更好的體會到文章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反復“推敲”的心思,即可將文本細讀應用到閱讀教學中,鼓勵學生對文章中精彩的詞語或句子加以分析與品味。接下來,筆者將從多角度解讀、想象教學以及比較分析幾方面展開論述。
一、多角度解讀文章
在文本細讀教學中,注重的便是對文章細節的分析、對文章內涵的分析。如果說文章內容的理解是初級難度,那么文章內涵的分析則是進階難度。要知道,初中語文的文章內容不僅篇幅更大,內涵也更加豐富、更加隱晦。由此可見,文章內涵分析之難。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若想讓學生將文章內涵分析透徹,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對所學文章加以解讀。
如在《鄉愁》一文中,教師即可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對這篇文章的內涵進行解讀。首先,教師可以從這篇文章的表面層次出發,請學生分析作者在這篇文章中表達出了怎樣的情感。通過閱讀,學生很快就會得出答案,這是作者對于家鄉的懷念之作,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而后,教師可以從文章中家鄉主體、作者的創作背景出發,再請學生對文章內涵進行分析。通過分析,學生很快就會發現,作者筆下所指的故鄉就是臺灣,作者在創作這篇文章時,正是戰爭時期臺灣與祖國分離的時刻。最后,在多角度的解讀下,學生便會意識到,這不僅是一篇表達家鄉思念的文章,更是一篇祈求和平,祈求兩岸統一的文章,如此方可實現文章內涵的透徹分析。
二、樹立想象思維
與小學文章的平鋪直敘不同,初中文章中有著許多抽象的語言描寫,文章理解的挑戰性也因此變得更高了。因此,為更好理解文章中心,則需教師樹立起一個精細化分析文章的一個思想,鼓勵學生對文章內容加以分析與探究。那么在面對語言相對抽象、不易理解的文章時,教師方可以想象為鑰匙,讓學生的想象思維得以啟發,由此實現對閱讀文章的深層感悟,體會作者文章創作的巧妙構思。
如在《變色龍》一文中,文章表面講述的是奧楚蔑洛夫警官處理“狗咬人”的故事,隨著小獵狗“身份”的變化,奧楚蔑洛夫警官的辦案態度也跟著隨之改變。實際上,這是一篇“反諷式”的文章。具體展開,作者創作這篇文章目的并非單純的講述一個警官辦案的故事,而是想通過文章故事的講述來諷刺現實生活中的某一類人或某一種現象。因此,學生若想理解到文章創作背后的內涵,則需展開想象,對文章中警官、受傷者、獵狗的所指加以聯想。如此一來,方可更好實現教學目標。
三、培養比較分析意識
眾所周知,文本細讀法中最為根本的目標便是要促進學生閱讀理解水平的提升。常言道“對比之下,方顯不同”,對于文章的理解也是如此。要知道,不同的文章設置一定有著不同的教育意義。即使某些文章看起來非常類似,但是文章教育的重點一定是有所不同的。因此,為找到文章教育重點,則需對學生比較分析意識加以培養。
如在《鄒忌諷齊王納諫》與《出師表》這兩篇文言文中,隨著它們的內容都是臣子對君王治國的建議,但是卻有著不同的建議方向。具體來說,前者臣子對君主治國的建議,只有一條,便是希望君主能夠真正的“納諫”;而后者臣子對君主的建議,則是從大局的角度出發,不僅包含了納諫的勸解,還包含著用人的謀略、治國的思想等。基于此,每當教師講解玩這兩篇文言文后,即可將其加對比分析,由此幫助學生樹立對比分析意識,提升文章理解能力。
總結
總而言之,與小學閱讀教學不同,如果說小學是閱讀學習的基礎階段,那么初中則是閱讀學習的進階階段。具體來說,初中生對于文章的學習已經不再簡單局限于內容的理解,而是要更多的關注到文章中的“點睛之筆”,向著更高難度的閱讀目標前進。因此,為實現這一目標,則需教師從多角度解讀、想象教學以及比較分析幾個角度出發,開展文本細讀教學。相信在這一有效方法的應用下,定能促進閱讀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進一步提升,更好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趙秋江.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有效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1(56):59-60.
[2]張建明.解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方法[J].讀寫算,2021(16):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