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早期社會剝奪的發展風險與兒童依戀障礙

2021-10-30 08:27:55陳立王倩趙微王庭照
學前教育研究 2021年10期
關鍵詞:流動兒童留守兒童

陳立 王倩 趙微 王庭照

[摘 要] 兒童對主要照顧者形成的依戀對兒童情緒社會性與心理健康等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關于養育機構兒童的已有研究表明,如果兒童養育環境不良,個性化照料缺失,養護人員頻繁變換,且與兒童人際互動、情感溝通缺乏,就會使兒童處于早期社會剝奪的境遇中,加之來自兒童本身的脆弱因子與遺傳因素等的消極影響,養育機構兒童通常有著更高的混亂型依戀發生率,表現為抑制反應性依戀障礙或去抑制性社會參與障礙等。我國學前留守與流動兒童容易陷于相似的早期社會剝奪境遇中,同樣存在依戀障礙等精神疾病發生的高風險。政府部門應構建留守和流動幼兒發展風險監測機制,優化幼兒依戀關系發展的成長環境;家庭應成為留守和流動幼兒依戀發展的安全基地,促進幼兒安全型依戀關系的發展;幼兒園應加強對留守和流動幼兒的關愛,促進幼兒親子依戀向多重依戀的平穩過渡。

[關鍵詞] 社會剝奪;依戀障礙;留守兒童;流動兒童

一、問題提出

社會學解釋的剝奪(deprivation)概念常指個體或群體因疾病、貧困、資源缺乏等影響導致生理或心理需要不能滿足的狀態,包含絕對剝奪(absolute deprivation)和相對剝奪(relative deprivation)兩種狀況。[1]絕對剝奪又稱客觀剝奪,是指個體或群體受不公平、非合理的待遇等影響,基本的生活需求(食品、衣物、住所等)難以滿足的客觀狀態;相對剝奪又稱主觀剝奪,是指個體或群體與參照群體比較而感知自身處于不利地位,產生憤怒、不滿等不良情緒的主觀心理狀態。[2]經歷社會剝奪(尤其是絕對剝奪)的個體大多屬于社會貧困階層或弱勢群體等,留守兒童、流動兒童等困境兒童作為需要社會呵護和關愛的弱勢群體,在個體成長過程中極易遭遇社會剝奪。早期社會剝奪(early social deprivation)是指兒童在生命發展早期由于居住衛生條件差,營養、醫療狀況不佳,主要照料者頻繁變換,個性化照料不足,社會性刺激獲得少,人際交往多被忽視,親子互動溝通缺失等不良的早期生活經歷影響,基本的生活和心理需要難以滿足,導致人際關系建立失敗和依戀關系發展受阻等社會適應障礙的一種現象。[3]

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是在社會轉型與城市化進程中形成的兩個特殊的兒童群體。全國婦聯課題組2012年根據《中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樣本數據推算,我國0~5歲留守幼兒規模已達到2342萬,占留守兒童總數的38.37%,與2005年相比增幅達47.73%;0~5歲流動幼兒規模已達到981萬,占流動兒童總數的27.40%,與2005年相比增幅達38.59%。[4]低齡段留守幼兒和流動幼兒規模快速膨脹,已成為留守和流動兒童中不容忽視的群體,其早期生存與發展狀況逐漸得到學界的極大關注。父母(或父母中的一方)經常外出務工,致使相當數量的農村留守幼兒得不到足夠時間的母乳喂養和科學的人工喂養,營養攝入與飲食均衡狀況不佳,[5]預防疾病的免疫注射常被忽視,安全、衛生、自我保護等健康領域知識比較缺乏,[6]體育鍛煉時間不足,生活常規紊亂無序,導致其在身高、體重、頭圍、胸圍、牙齒數目等身體健康指標均顯著低于非留守幼兒。[7]留守幼兒多由祖輩、親友或父母單方監護。祖輩們大多受教育程度低,教育觀念滯后,重養輕教,忽視幼兒的早期智力開發。有的祖輩自身年事已高,精力有限,照顧幼兒常心有余而力不足。[8]多數親友由于與留守幼兒間親情關系不密切,忽視與留守幼兒的情感交流,難以滿足其在學習與溝通等方面的需求。父母單方在家多獨自一人承擔家庭生活的各種壓力,無法全面周到地照顧孩子,留守幼兒得不到父母完整的關愛呵護而表現出交往焦慮、處事敏感、容易沖動、情感脆弱、同伴關系不融洽、親社會行為不高等心理問題。[9]同時,多數流動幼兒家庭住宅源自租賃,幼兒學習和活動區域小,家庭教育的物質資源相對匱乏,家長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教育期望混雜徘徊,親子活動單一,親子共讀頻率低,親子互動質量低;[10]流動幼兒健康體檢率和體檢次數達標率低,身高、體重等身體健康指標顯著低于城市本地幼兒,輕度營養不良者比例偏高;[11]疾病預防、用眼衛生、營養衛生等健康知識比較缺乏,安全意識淡薄,體育運動參與情況不容樂觀;[12]往往存在注意力和自控力薄弱、自信心不足、效能感低、交往能力弱、同伴關系不良、孤獨感傾向較為明顯等心理問題。[13]深入分析學前留守和流動兒童早期養育狀況的研究成果,可以發現當留守和流動幼兒家庭居住條件差,營養衛生狀況不良,個性化照料缺乏,社會交往需求多被忽視,親子互動、溝通質量低時,留守和流動幼兒就處于遭遇早期社會剝奪的狀態中,其身心發展容易遭受早期社會剝奪的消極影響,阻礙依戀關系的健康發展。識別早期社會剝奪對留守和流動幼兒身心發展的損害效應,對于預防和干預其依戀發展風險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學前留守和流動兒童的依戀特征

(一)兒童依戀

鮑爾貝(Bowlby)和安斯沃思(Ainsworth)先后結合個體生理本能和認知發展等多種因素以演化論的方式來解釋人類的依戀行為,認為嬰兒為了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具有根據自身情緒狀態變化和應對環境挑戰所發展起來的向照顧者尋求親近的生理行為系統。依戀關系是嬰兒與早期照顧者在互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積極的、強烈而持久的情感聯結,這種聯結可以滿足嬰兒及時的生理需要和情緒安撫的需要。[14][15]隨著嬰兒認知的發展,這種親子間的互動模式逐漸內化為兒童自身的“內部工作模式”,產生對自己和他人的表征,形成“自我工作模型”和“他人工作模型”,共同構成其人際關系的兩個側面,影響著兒童的行為方式,并成為其未來人際關系的參照系;對兒童安全感、信任感的建立,情緒表達或調節,社會交往的形成,心理健康的發展均具有深遠的影響。[16]安斯沃思等人基于“陌生情境實驗”對兒童行為的觀察,將兒童依戀關系分為安全型(secure)、回避型(avoidance)、抵抗型(resistant)三種類型;[17]隨后其學生梅因(Main)等人根據父母對孩子依戀行為的描述性評價和“陌生情境實驗”的觀察結果在安斯沃思的分類基礎上增加了第四種類型——混亂型(disorganized),[18]除安全型依戀外,其他三種依戀類型統稱為不安全型依戀。

(二)學前留守和流動兒童的依戀特征

許多留守和流動兒童的父母家庭經濟壓力和工作生活壓力大,對兒童養育和成長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很難給予兒童良好的監護和照料,無暇顧及與兒童的親子互動與情感交流,留守、流動的生活經歷一定程度上會破壞兒童依戀關系的正常發展。國內有關研究發現,留守兒童的依戀對象、依戀質量會隨父母外出數量而發生變化:父母單方外出的留守兒童,其依戀對象集中在母親、父親和朋友;父母雙方外出的留守兒童,其依戀對象集中在照顧者、母親、父親和朋友;父母單方外出的留守兒童的依戀質量高于父母雙方外出的留守兒童的依戀質量,但均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的依戀質量。[19][20]留守兒童對母親的依戀質量顯著高于對父親、朋友和照顧者的依戀質量,留守兒童的性別及與父母的聯系頻率影響其依戀質量水平。[21]同時,也有研究發現流動兒童的依戀對象主要集中于母親、父親,對母親的依戀水平顯著高于對父親的依戀水平,這與城市本地兒童的依戀質量狀況基本一致;[22]流動兒童依戀質量主要受性別影響,女生的親子依戀水平顯著高于男生;流動兒童的依戀水平呈現出隨年齡增長而逐漸下降的趨勢。[23]深入分析上述兒童依戀的研究成果,發現其研究對象集中于學齡段兒童,尚未涉及學前階段的留守和流動幼兒,其他有關學前留守和流動兒童心理發展劣勢的研究成果很少涉及其依戀狀況,也未能充分揭示留守和流動幼兒可能存在的依戀發展風險。兒童依戀狀況對其當下和未來的身心發展都至關重要,學前階段是兒童依戀關系建立與發展的關鍵期,[24]留守和流動幼兒的依戀狀況和可能存在的發展風險亟待引起國內學界的關注與研究。

多數學前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由于個人成長的基本需要很難得到有效滿足,容易遭受早期社會剝奪的不利影響。相比之下,同樣處于早期社會剝奪境遇中的養育機構兒童則為認識與研究留守和流動幼兒依戀發展狀況提供了重要啟發。在梅因等人的親子依戀類型分類中,安全型、回避型、抵抗型是兒童主要的依戀類型,混亂型依戀的兒童只占較小的部分。[25]澤勒(Zeanah)、斯邁克(Smyke)等人研究發現,經歷早期社會剝奪的養育機構中的兒童普遍表現出混亂型依戀風格,有的兒童甚至表現出無依戀行為,與他人很難形成情感聯結。[26][27]混亂型依戀的兒童由于照顧者很難給予良好的照料監護,或與照顧者長期處于不良的分離狀態,大多兒童都會經歷過度壓力、挫折、失落、心靈創傷等,缺乏親密關系和安全感,常表現出緊張的動作、過度恐懼,多伴有一定水平的孤獨和壓抑,等等。如雙手緊緊地向后抱住脖子或扣緊頭,緊接著大哭,出現強烈的分離焦慮、猶豫不決,甚至表現出明顯的刻板行為、身體僵硬,出現痙攣、抽搐等癥狀。[28]利奧內蒂(Lionetti)等人排除養育機構中患有重大疾病的兒童,通過與寄養家庭的兒童對比研究,發現繼續留在養育機構的兒童(遭受社會剝奪)其混亂型依戀的發生率顯著高于寄養家庭的兒童(73% vs 24%)。[29]斯邁克等人也進一步對比寄養家庭兒童與養育機構中兒童的安全型依戀的發展狀況,結果發現養育機構中兒童的安全型依戀發生率明顯低于寄養家庭的兒童(17% vs 49%),[30]說明早期社會剝奪效應的主要危害在于破壞依戀關系的正常發展,影響安全型依戀關系的建立,導致混亂型等不安全依戀關系的產生。早期社會剝奪會破壞學前留守和流動兒童依戀關系的健康發展,阻礙安全型依戀關系的形成,使其也有可能表現出混亂型等不安全的依戀風格。

三、早期社會剝奪的發展風險

兒童早期生活經驗能夠影響個體大腦發育和認知、行為發展,豐富的環境刺激可以導致神經元形態學結構等發生變化,促進個體認知能力、感覺運動功能的發展;而極端貧乏的環境刺激可能會導致個體心理發展遲緩,認知、感知覺運動能力的發展水平降低,社會性發展嚴重受阻,等等。[31]西方許多養育機構中兒童居住環境不良,個性化照料缺失,養護人員和兒童養護關系頻繁變換,并且人際互動、情感溝通缺乏,兒童社會性刺激獲得少,人際交往需求多被忽視,多數兒童處于早期社會剝奪的境遇中,存在較高的依戀障礙發病率和嚴重的依戀障礙癥狀等問題,如明顯的刻板行為、嚴重的焦慮與情感障礙、突出的心理健康問題、異常的社會行為模式(社交退縮,過度活躍、去抑制性社會參與行為等)。[32][33]早期社會剝奪容易引發依戀障礙等精神疾病,并對兒童身心發展產生長期不利影響,這為警覺留守與流動幼兒在依戀發展上可能存在的風險提供了重要線索。反應性依戀障礙(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RAD)是兒童依戀障礙的一種重要類型,多發生在嬰幼兒和童年早期,是指兒童身心發展顯著受阻并在多數環境中表現出不相適宜的人際互動方式。[34]《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IV)中將其區分為情緒撤回(Emotional withdrawal)/ 抑制性(Inhibited)、去抑制性或任意性(Disinhibited or Indiscriminate)兩種類型。[35]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V)中,去抑制性或任意性依戀障礙被更名為去抑制性社會參與障礙(Disinhibited Social Engagement Disorder)。[36]

(一)抑制反應性依戀障礙(Inhibited 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IRAD)

IRAD的核心癥狀包括對喜歡的照顧者無集中依戀行為,面對痛苦或壓抑時很少向成人照顧者尋求安慰,或對安慰很少有反應;與成人照顧者很少有社會情緒的積極互動行為,出現情緒調節紊亂、興趣減退或嚴重的情緒障礙,如很少有積極的情緒,表現出莫名的恐懼和憤怒,過度警覺,等等。[37]IRAD癥狀的典型表現在于當兒童的依戀行為在日常生活情境中應當被激活,尋求照顧者的安慰或安撫時,兒童卻很少表現出依戀行為。有這類障礙的患兒即使在極端痛苦且不容易平復的狀態下也很少尋求安慰。[38]個體恢復平靜所需的時間可能因氣質類型差異而有所不同,但是氣質性差異所引發的行為異常與IRAD癥狀的主要區別在于IRAD兒童在各種情況下都很少或無依戀行為。盡管IRAD與廣泛性發育障礙(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PDD)都表現出缺少社會回應,但是否存在早期社會剝奪的經歷是個很重要的區分點。IRAD患者很少有社會回應,可能是早期不充足的照顧(如缺乏情感回應、長期的忽略等)導致的結果,而PDD患者社會回應的喪失更多由功能性障礙引起的,不一定是早期社會剝奪的結果。[39]

IRAD兒童自身承受很大的情緒壓力,這些壓力無法排解,長期堆積,容易使兒童表現出缺乏積極情緒,情緒感知、控制能力弱,情緒穩定性差,抗壓能力差,社交退縮等社會適應障礙。[40]IRAD兒童應對親子分離、生活挫折等事件容易引發強烈的情緒反應,多表現出愛發脾氣、攻擊他人、自傷、自我刺激等問題行為,容易陷入不良情緒的負面影響,進而產生自責、沮喪、無助、孤獨、焦慮、恐懼等心理狀態。同時,IRAD兒童在人際交往中會回避與他人的目光接觸,被別人擁抱時極力注視別處、拒絕撫慰,缺乏安全感;避免與他人接觸,不善于同伴交往,同伴互動頻次低,常游離于同伴群體之外,無法與他人共享親密與關懷,難與他人展開有效地溝通,妨礙他人對自己的正確評估,難以讓他人了解自己真實的心理狀況,總給他人一種不友善、不坦誠、害羞、性格內向、缺乏熱情的印象,由此又加強了自身敏感、孤僻、自卑等不良的個性心理。總之,IRAD兒童表現出與他人(尤其是照顧者)持續的抑制性情感退縮行為模式,以及持續性的社交和情緒障礙,不僅破壞自身的健康機制,而且也不利于個體未來社會性交往的正常發展。

(二)去抑制性社會參與障礙(Disinhibited Social Engagement Disorder,DSED)

DSED的核心癥狀包括不恰當地接近陌生的成人,對陌生人缺乏警惕性,在陌生的場所中,獨自離開時很少告知成人照顧者。DSED兒童同時表現出缺乏社交界限,如與陌生成年人互動過于親近,主動靠近成人,迅速參與到不熟悉的成人互動中,逾越正常的生理和語言界限,積極尋求親密的身體接觸,敢于跟陌生人離開。常向不熟悉的陌生人提出過于侵犯個人隱私的問題,缺乏含蓄隱晦。[41]勞勒(Lawler)等人研究發現,相比普通兒童,養育機構兒童更多地表現出向陌生成人尋求身體親密接觸,敢于靠近陌生成人,而普通兒童很少對陌生成人表現出親密的態度和身體上的接觸。害怕陌生人是6~12個月兒童心理發展的一個里程碑,表明他能夠區分親近的人和陌生人。盡管兒童個體面對陌生人時的表現千差萬別,但正常發展的兒童面對陌生人常表現出害怕或沉默,并保持一定的警惕性,而DSED兒童缺乏對陌生人應有的警惕。[42]梅斯基塔(Mesquita)等人研究發現,養育機構中3歲左右的兒童無法區分照顧者的面孔和陌生成人的面孔,表明早期社會剝奪可能破壞了養育機構兒童對陌生面孔的警惕功能。[43]

DESD兒童通常看似與他人都能建立依戀關系,表現出泛化、無區別、無選擇的依戀行為,實際上這是個體依戀行為的內部約束機制被解除、破壞的行為障礙,可能與過度頻繁地更換照顧者,致使其沒有機會與他人建立起選擇性依戀有關。[44]許多DESD兒童表現出較強的交往動機,能夠主動參與同伴游戲活動,接近陌生人,容易信任、依賴他人;喜歡用各種方法來刺激自己的身體(如拍打自己臉部或頭部、用背部或頭部撞擊墻壁、搖晃身體等)。然而,在人際交往中,由于社交規范意識缺乏、遵守規則意識薄弱,或因活動過度、搗亂、干擾、攻擊等行為和自控力差等常被同伴、成人拒絕排斥,容易滋生焦慮、失落、無助、沮喪、注意力缺陷、多動等心理問題。如果得不到他人及時地接納包容,DESD兒童可能會進一步產生對他人的敵視、傷害的攻擊性行為和破壞性行為,久而久之,甚至形成反社會人格、雙重對立人格等不良個性心理。總之,DESD兒童主動地與陌生成人接近和互動的行為模式以及社交去抑制行為不利于個體同伴交往、自我意識等的健康發展,影響其未來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與成熟。

四、兒童依戀障礙的致病機理

兒童RAD的發病原因比較復雜,養育機構早期社會剝奪導致的病理性照顧是其產生的主要外因,[45][46]但僅抓住病理性照顧這一環境因素顯然難以全面揭示兒童RAD的致病機理。目前多數研究傾向認為兒童RAD的發病機制是遺傳和環境等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47]兒童RAD病因分析不僅要考慮患兒所在環境因素,也要關注其自身的個體差異。

(一)養育環境

與普通兒童發展相比,早期經歷過不利或受忽略的照顧環境的兒童有著極高的患IRAD和DSED的風險,持續不利的養育環境甚至會加重IRAD和DSED的癥狀。[48][49]但是,早期社會剝奪達到哪個程度才是IRAD和DSED癥狀出現的必要因素,還需深入評估養育環境整體質量及其構成條件(物質環境、人員配備、人員數量、人員素質、人際互動、機構管理、相關政策等)。沃里亞(Vorria)的研究發現在希臘的養育機構中,兒童混亂型依戀風格的發生率(66%)明顯高于普通家庭兒童的發生率(25%),麥戈龍(McGoron)的研究也同樣發現在羅馬尼亞的養育機構中,兒童混亂型依戀風格發生率(77%)顯著高于普通家庭兒童的發生率(22%),他們推測這可能與養育機構護理質量差(護理工作僵化、持續性差、個性化照料不足等)、護理人員缺乏(羅馬尼亞養育機構護理人員與兒童比為1 ∶ 12)、護理人員和兒童養護關系頻繁變動(羅馬尼亞養育機構中1個兒童一周平均與17位不同的護理人員接觸)、護理人員敏感性(對兒童的關注及回應、互動溝通等)低有關。[50][51]相比之下,赫雷羅斯(Herreros)等人研究卻發現智利的養育機構中53%的兒童能與照顧者形成安全型的依戀關系,而兒童混亂型依戀的發生率與普通家庭兒童的發生率的差異并不顯著,進一步分析推測這也可能與該機構的物質環境優越(基礎設施完善、運轉資金保障到位)、護理人員配置充足(護理人員與兒童比為1 ∶ 7)、護理人員素質高(接受過與兒童互動溝通等專業培訓)、護理人員和兒童養護關系穩定等有關。[52]拉特(Rutter)等人研究推測兒童成長關鍵期的不充足的照顧(忽略)、低質量的養護可能是養育機構兒童DSED產生的直接原因,29名兒童中,27個患有DSED癥狀的兒童在6個月大時被領養后,其癥狀一直持續到15歲。[53]

與此同時,也有研究者針對養育機構兒童依戀關系展開了一些干預研究。斯蒂爾(Steele)等人研究發現,提高護理人員工作敏感性有益于促進養育機構兒童依戀關系的發展,護理人員通過采取與兒童每天一對一的接觸聯系,組織兒童參與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互動活動等措施來改善兒童依戀狀況,結果發現兒童安全型依戀風格發生率由干預前的9%提升至干預后的19%,而護理人員的婚姻狀況、受教育程度、工作經歷等與兒童依戀關系沒有直接關聯性。[54]俄羅斯圣彼得堡-美國孤兒研究團隊(Saint-Petersburg-USA Orphanage Research Team)研究發現,通過采取改善養育機構文化、減少護理人員對兒童的照料數量、穩定護理人員工作時間、增強其護理敏感性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兒童與養護人員的依戀關系,兒童混亂型依戀風格發生率由干預前的88%下降至干預后的62%。同時也發現養育機構中工作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心態也可能影響兒童與照顧者之間的依戀關系,護理人員得到更多的關懷、鼓勵與支持等,有助于其致力于對兒童的照料養護工作,從而增強護理人員隊伍的穩定性和自身工作效益。[55]雖然上述研究成果其取樣對象范圍小,研究對象異質性大,但從不同角度初步揭示了養育機構環境中物質設施、人員狀況(數量、素質、人際互動等)、機構管理等對兒童依戀關系的影響,其中照顧者對兒童的敏感性可能是引發兒童RAD的重要因素,也是制約其他因素功能發揮的關鍵變量。[56]如果照顧者不能及時發現、回應兒童的基本需要,就難以與之展開有效的互動溝通和情感交流,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照顧者和兒童之間的人際交往,制約兒童依戀關系的健康發展。

(二)兒童的脆弱因子

兒童脆弱性(也稱易受損性),是指由于自身的敏感性特征和對外部環境風險應對能力薄弱等影響造成其生活功能下降,主要表現在生存的脆弱性、發展的脆弱性和社會適應的脆弱性等方面。[57]哪些脆弱因子使得養育機構中兒童更易受到社會剝奪的不利影響已得到一些研究者的初步探討。約翰遜(Johnson)等人研究發現,養育機構中的兒童生長延遲(體重、身高、頭圍發育低于常模1.5—2個標準差)與去抑制性行為存在顯著負相關,生長延遲與皮質醇水平存在正相關,皮質醇水平與去抑制行為存在負相關,皮質醇水平可以部分調節生長延遲與去抑制行為間的關系。[58]皮質醇水平的高低反映個體長期在環境中對慢性壓力的應對情況,那么在養育機構中營養不良的孩子是否更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則有待深入研究。拉特(Rutter)等人研究則發現養育機構中的兒童營養不良狀況(營養攝入不足或比例失衡、體重偏低等)與去抑制性行為、認知障礙等密切相關,營養不良兒童存在去抑制行為和認知障礙發生的高風險。[59]索努加·巴克(Sonuga-Barke)等人研究也發現,大腦發育狀況(頭圍、腦重等)能夠部分調節養育機構早期社會剝奪經歷和認知能力(智力)間的關系,早期社會剝奪經歷可以通過影響兒童大腦發育狀況來間接影響其認知能力(智力)的發展。[60]總體來看,目前關于兒童脆弱因子與RAD關系的研究相對較少,證據較為單薄,但也為RAD病因探討明晰了一些思路。

(三)遺傳因素

個體遺傳基因的變化對兒童RAD的影響也得到一些研究者的初步關注。蘇亞雷斯(Soares)等人在分析威廉姆斯綜合征(Williams syndrome, WS)與DESD的癥狀時發現兩種病癥具有相似的去抑制性行為表現,并認為養育機構兒童DESD癥狀可能與7號染色體異常有關,表現出輕微的基因變異;當兒童攜帶特定的基因組合出現在威廉姆斯綜合征致病基因所在的關鍵區域,并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經歷了早期社會剝奪,就會表現出持續的去抑制性行為,該基因能調節早期不利的養育經歷的影響,增加或降低由早期社會剝奪引發形成RAD的風險。[61]德魯里(Drury) 等人研究也發現寄養家庭中的兒童攜帶s/s 5httlpr基因型和BDNF的Met66攜帶者表現出較低水平的去抑制性行為,而長時間生活在養育機構中的兒童表現出較高水平的去抑制性行為,攜帶5httlpr長等位基因或BDNF為val/val基因型的兒童的去抑制性行為并不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62]這些研究初步說明部分兒童在極端的養育環境中產生的去抑制性行為可能和他們攜帶的基因有一定的關聯性。然而,目前直接對兒童RAD遺傳機制的研究仍很缺乏,很難從遺傳學角度來深入揭示兒童RAD的致病機制。

五、總結與啟示

早期社會剝奪是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其社會關系的取消與隔離,對兒童身心發展的損害效應具有不可逆性、全方位性以及持續性,主要表現為依戀關系的破壞、正常依戀關系建立的阻礙,導致異常行為互動模式,進而可能引發依戀障礙等精神疾病,嚴重影響其未來社會性發展。兒童依戀關系的正常發展是養育環境和個體或遺傳等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學前留守和流動兒童容易遭受早期社會剝奪的不利影響,存在依戀障礙等精神疾病發生的高風險。因此,學前留守和流動兒童依戀關系的健康發展不僅需要改善其早期生存與發展的養育環境,而且還需做好依戀發展風險的動態監控,盡早發現與干預其個體方面的不利因素。因此,本研究從政府、家庭、幼兒園三個層面提出如下建議。

(一)政府部門應構建留守和流動幼兒發展風險的監測機制,優化幼兒依戀關系發展的成長環境

政府應積極協調和整合民政、教育、衛生計生、婦聯、殘聯等多部門及群團組織的力量,建立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針對留守和流動幼兒身心發展的風險監測機制,以及幼兒家庭監護缺失的社會干預機制。一方面,全面開展學前留守和流動兒童健康體檢、營養監測、疾病篩查、高危登記、心理評估等工作,建立留守和流動幼兒身心發展動態數據庫。及時監測幼兒身心發展變化狀況,識別幼兒成長過程中存在的各種風險因素,強化對影響幼兒成長的不良環境的監控,從而形成留守和流動幼兒身心發展風險的監測機制。及早發現與干預患有依戀障礙或存在依戀障礙高風險的留守和流動幼兒,提升對幼兒依戀障礙等精神疾病干預服務的針對性和精準度。另一方面,建立留守和流動幼兒家庭監護缺失的社會干預機制,著力加強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在外出務工人員集中的社區建立家長學校,通過社區講堂、發放家庭教育宣傳冊、微信等媒體平臺推送教育知識等方式加強對幼兒家長及委托監護人的家庭教育指導,改善其對幼兒的撫養方式,提高撫養質量。此外,引導與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就近就業或靈活就業,增加對幼兒的監護和陪伴時間。指導家長與幼兒開展科學、有趣的親子互動,減少留守和流動幼兒的家庭存量。同時加強對生活困難家庭的精準扶貧、幫扶救助與人文關懷,優化留守和流動幼兒的早期成長環境,盡可能降低社會剝奪的不利影響,促進留守和流動幼兒依戀關系的健康發展。

(二)家庭應成為留守和流動幼兒依戀發展的安全基地,促進幼兒安全型依戀關系的發展

兒童總是通過將依戀對象作為安全基地來實現對客觀世界的探索,相信依戀對象能夠對其要求做出反應。家長作為留守和流動幼兒最為重要的依戀對象,首先必須重視自身對孩子所承擔的首要監護責任,提升對孩子的撫養質量。家長應認識到早期養護、教育的重要性,有效保障孩子日常的營養衛生,監測孩子身心發展的變化狀況,認識與預防影響孩子成長的風險因素。根據自身能力來適度增加家庭的教育資源,如購置幼兒閱讀書籍、游戲玩具等,拓展幼兒活動的空間與方式。全面觀察孩子的行為特點與心理變化狀況,關注并分析其異常行為與心理問題,針對孩子身上發出的各種信號做出及時、積極、恰當的反應,適度滿足孩子生活中的合理需要,鼓勵孩子探索周圍的生活環境,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并嘗試和陌生人交流,增強孩子自身的安全感。其次,父母應注重與孩子的互動溝通和情感交流,建立穩固的親子依戀關系。父母(至少其中一方)應注重親子陪伴的重要性,盡可能多地創造與孩子共處的機會,通過親子共讀、講故事、課業輔導等方式與孩子談話交流,深入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增進親子間的了解與溝通,促進幼兒安全型依戀關系的發展。最后,家長還應增強幼兒教育社會支持的感知、獲取能力,努力尋求有效的社會支持資源。針對留守和流動幼兒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依戀障礙等困惑,主動向幼兒園、育兒機構、專業人士等尋求有效支持,并加強和幼兒園的溝通合作,護航幼兒個性與社會性的健康發展。

(三)幼兒園應加強對留守和流動幼兒的關愛,促進幼兒親子依戀向多重依戀的平穩過渡

留守和流動幼兒由家庭進入幼兒園時面臨親子依戀向師幼依戀、同伴依戀過渡的心理轉換,幼兒能否適應幼兒園環境直接關系其依戀關系發展能否平穩過渡。幼兒園首先應努力為幼兒創設一個布局合理、溫馨適宜、充滿關愛、全納包容的“家庭”新環境。幼兒教師要組織適合幼兒年齡特點、參與性強、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來調動幼兒的興趣和參與性。在游戲活動中引導幼兒多與同伴、教師互動交流并表達自己的需求,教師要以熱情、關愛、包容、自然的心態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培養其人際交往的意識和能力,增進其對新環境的認同感、歸屬感和適應力。其次,針對留守和流動幼兒可能存在的依戀發展風險應積極開展專項的關愛服務工作。如依托志愿服務組織為幼兒開展親情陪伴、“手拉手”互助結對幫扶、同伴共讀、興趣活動、親子熱線等相關服務,來豐富留守和流動幼兒的精神文化生活,減少留守和流動經歷帶來的焦慮、孤獨、無助、不安等,促進其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和師幼關系的健康發展并逐步實現親子依戀向多重依戀的平穩過渡。此外,幼兒園教師也應將幼兒在園的相關情況及時與家長(或委托監護人)溝通、探討,并做好留守和流動幼兒的家訪工作,深入了解幼兒的家庭情況和幼兒的身心變化狀況,來針對性地調整自己的教育方法與內容等,為幼兒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力支持。

參考文獻:

[1]李強.社會學的“剝奪”理論與我國農民工問題[J].學術界,2004(04):7-22.

[2]熊猛.相對剝奪感:概念、測量、影響因素及作用[J].心理科學進展,2016(03):438-452.

[3]CARLSON M, EARLS F. Psychological and neuroendocrinological sequelae of early social deprivation in institutionalized children in Romania[J].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2010(07):419-428.

[4]全國婦聯課題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J].中國婦運,2013(06):30-34.

[5]陳國維.農村學前留守兒童發展困境及解決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18(01):65-66.

[6]和建花.全國農村留守幼兒的狀況、問題及對策[J].學前教育研究,2009(01):19-22.

[7]彭儉.學前留守兒童身體健康狀況及干預策略[J].教育評論,2014(10):78-80.

[8]張娜.不同監護類型留守幼兒在生活、學習及溝通方面的困難與需求差異比較[J].學前教育研究,2009(05):31-36.

[9]郭春涵.農村學前留守兒童的心理行為問題及其成因分析[J].教育觀察,2013(01):1-5.

[10]梁入文.上海市郊區幼兒園流動兒童發展及家庭影響因素分析[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 2019:90-107.

[11]李云南.某區3~6歲本地兒童與外來兒童體格發育及營養狀況分析[J].上海醫藥,2014(16):57-59.

[12]袁建偉.流動兒童體育行為與社會化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0:27-56.

[13] 歐陽嵐.學齡前城市流動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J].學前教育研究,2008(01):69-71.

[14][16][24]BOWLBY J. Attachment and loss: retrospect and prospect[J].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2010,52(4):664-678.

[15][17]AINSWORTH, MARY S. Attachments beyond infancy[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89,44(4):709-716.

[18][25]MAIN M, SOLOMON J. Procedures for identifying infants as disorganized/disoriented during the Ainsworth strange situation[J]. Attachment in the Preschool Years,1990(01):121-160.

[19]趙文德.農村留守兒童的依戀及其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D].開封:河南大學,2008:22-25.

[20]陳曉.留守兒童依戀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12(13):16-20.

[21]范麗恒.農村留守兒童心理依戀特點[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6):131-136.

[22]王月恒.親子依戀和情緒調節對流動兒童與城市兒童友誼質量的影響[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6:17-24.

[23]李蒨.流動兒童親子依戀水平與社交能力和問題行為的關系及社會工作介入[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14:14-21.

[26][49]ZEANAH C H, SMYKE A T, KOGA S F, et al. Attachment in institutionalized and community children in Romania[J]. Child Development,2005,76(5):1015-1028.

[27][30]SMYKE A T, ZEANAH C H, FOX N A, et al. Placement in foster care enhances quality of attachment among young institutionalized children[J]. Child Development,2010,81(1):212-223.

[28]HERTSGAARD L, GUNNAR M, ERICKSON M F, et al. Adrenocortical responses to the strange situation in infants with disorganized/disoriented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J]. Child Development,2010(04):1100-1106.

[29]LIONETTI F, PASTORE M, BARONEA L. Attachment in institutionalized children: 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Child Abuse and Neglect,2015(04):135-145.

[31]NELSON C, ZEANAH C H, FOX N A, et al. Cognitive recovery in socially deprived young children:the bucharest early intervention project[J]. Science,2007,31(21):1937-1940.

[32]BOS K J, ZEANAH C H, SMYKE A T, et al. Stereotypies in children with a history of early institutional care[J]. Archives of Pediatrics & Adolescent Medicine,2010,16(5):406-420.

[33]GLEASON M M, FOX N A, DRURY S S, et al. Indiscriminate behaviors in previously institutionalized young children[J]. Pediatrics,2014,13(3):657-665.

[34][37][40]ZEANAH C H, SMYKE A T. Attachment disorders in family and social context[J]. 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2008,29(3):219-233.

[35][36][38]ZEANAH C H, GLEASON M M. 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 a review for DSM-V[EB/OL].(2014-05-26)[2020-12-07].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28683818.

[39][46]ZEANAH C H, GLEASON M M. Annual research review: attachment disorders in early childhood?鄄clinical presentation, causes, correlates, and treatment[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 Psychiatry, 2015,56(3):207-222.

[41]LYONS R K, ZEANAH C H, GLEASON M M. Commentary: should we move away from an attachment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disinhibited social engagement disorder[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2015,56(3):223-227.

[42]LAWLER J M, HOSTINAR C E, MLINER S B, et al. Disinhibited social engagement in postinstitutionalized children: differentiating normal from atypical behavior[J]. Development & Psychopathology,2014,26(2):451-464.

[43]MESQUITA A R, BELSKY J, CREGO A, et al. Neural correlates of face familiarity in institutionally reared children with distinctive, a typical social behavior[J]. Child Development,2015,86(4):1262-1271.

[44]HUMPHREYS K L, NELSON C A, FOX N A, et al. Signs of 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 and disinhibited social engagement disorder at age 12 years: effects of institutional care history and high-quality foster care[J].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2017,29(2):675-684.

[45][48]LOMAN M M, JOHNSON A E, WESTERLUND A, et al. The effect of early deprivation on executive attention in middle childhood[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 Psychiatry,2013,54(1):37-45.

[47]MINNIS H, REEKIE J, YOUNG D, et al. Genetic, environmental and gender influences on attachment disorder behaviours[J].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7(19):490-495.

[50]VORRIA P, PAPALIGOURA Z, DUNN J, et al. Early experiences and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of Greek infantsraised in residential group care[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2003(44):1208-1220.

[51]MCGORON L, GLEASON M M, SMYKE A T, et al. Recovering from early deprivation: Attachment mediates effectsof caregiving on psychopatholog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2012,51(7):683-693.

[52]HERREROS F.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attachment forma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infants living in Chilean institutions[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2013,53(1):46-55.

[53][56]RUTTER M, Sonuga?鄄Barke E J, Beckett C, et al. Deprivation-specific psychological patterns: effects of institutional deprivation[J].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2010,75(1):232-247.

[54]STEELE M, STEELE H, JIN X, et al. Effects of lessening the level of deprivation in Chinese orphanage settings: Decreasing disorganization and increasing security[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2009(44):1208-1220.

[55]The Saint?鄄Petersburg?鄄USA Orphanage Research Team.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caregivers, and orphanages for young children in Saint?鄄Petersburg, Russian Federation[J].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5(26):447-506.

[57]趙記輝.困境兒童:概念、類型及脆弱性分析[J].社會福利,2020(04):34-38.

[58]JOHNSON A E, BRUCE J, TARULLO A R, et al. Growth delay as an index of allostatic load in young children: predictions to disinhibited social approach and diurnal cortisol activity[J]. Development & Psychopathology, 2011,23(3):859-871.

[59]RUTTER M, OCONNOR T G. Are there biological programming effects for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findings from a study of Romanian adoptees[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4,40(1):81-94.

[60]SONUGA?鄄BARKE E J, BECKETT C, KREPPNER, et al. Is sub-nutrition necessary for a poor outcome following early institutional deprivation[J]. Developmental Medicine & Child Neurology,2008,50(9):664-671.

[61]SOARES I, BELSKY J, MESQUITA A R, et al. Why do only some institutionalized children become indiscriminately friendly? insights from the study of williams syndrome[J]. Chil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2013,7(3):187-192.

[62]DRURY S S, GLEASON M M, THEALL K P, et al. Genetic sensitivity to the caregiving context: the influence of 5httlpr and BDNF val66met on indiscriminate social behavior[J]. Physiology & Behavior, 2012(16):728-735.

Abstract: Early social deprivation is the elimination and segregation of social relations during early life. Studies on orphanage children have shown that such deprivation can damage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chronically, which manifests in deprivation of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and obstruction of establishment of normal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that will lead to abnormal behavior interaction pattern and may cause mental illness such as attachment disorder. Childrens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development results fr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arenting environment and individual factors. Rural left?鄄behind children and migrant children are vulnerable to early social deprivation. It not only needs to improve their early living environment, but also needs to monitor their development of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and intervene individual disadvantages dynamically.

Key words: social deprivation, attachment disorder, rural left?鄄behind children, migrant children

猜你喜歡
流動兒童留守兒童
關于流動兒童融入體育課堂的研究
對流動兒童豎笛校本教材內容選擇的思考
考試周刊(2016年93期)2016-12-12 09:29:33
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文獻綜述
商(2016年32期)2016-11-24 15:20:16
社會工作介入流動兒童需求與服務研究
辦公室業務(2016年9期)2016-11-23 09:36:41
淺析流動兒童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方式
考試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21:34
體育舞蹈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干預效應的實驗研究
體育時空(2016年9期)2016-11-10 22:12:38
論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的生存寫照與人文關懷
基于情感需求的農村留守兒童產品設計研究
學生的個性發展與教育
淺論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目前的狀況成因及策略
中國市場(2016年35期)2016-10-19 03:15:37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欧美亚洲国产五月天|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一级在线毛片| 国产精品福利社| 九九热在线视频| 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啪啪| 国产门事件在线| 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一区|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99热国产在线精品99|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狂欢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精品视频999| 99色亚洲国产精品11p| 88国产经典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www.youjizz.com久久| 毛片三级在线观看| a天堂视频在线| 国内精自视频品线一二区| 国产免费高清无需播放器| 国产嫩草在线观看| 国产99欧美精品久久精品久久| 国产最爽的乱婬视频国语对白| 国产95在线 | 高清色本在线www| www亚洲精品|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下载| 视频二区中文无码| 女人爽到高潮免费视频大全| 亚洲一区波多野结衣二区三区| 五月丁香伊人啪啪手机免费观看|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免费又黄又爽又猛大片午夜|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2021国产精品自拍| 秋霞午夜国产精品成人片| 欧美不卡在线视频| 99久久99视频| 老司机久久99久久精品播放| 欧美区在线播放| 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 一级高清毛片免费a级高清毛片|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AV无码久久天堂|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完整视频版|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九九九国产|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欧美精品在线看| 久青草免费视频|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 午夜视频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青青青草国产|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夜夜操天天摸|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 日本在线亚洲| 中文字幕1区2区|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不卡| 国内99精品激情视频精品| 大香网伊人久久综合网2020| 99伊人精品| 中日无码在线观看| 欧美无遮挡国产欧美另类| 国产区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尤物|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视频自拍一区|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AV在线天堂进入| 小蝌蚪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三级a| 国产微拍精品| 91啦中文字幕|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