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結合當前高校工作面臨的外界社會形勢、高校青年學生的特質,深入闡述新形勢下高校黨團銜接建設重要性、緊迫性,全面剖析黨團銜接存在的不足,積極探索新時代高校"黨團銜接共建"路徑,力促黨團銜接建設同頻共振、互促發展,激發高校學生教育培養的活力與效能,努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造就出有技能的建設者和值得信賴的接班人。
關鍵詞:高校;黨團銜接;內涵;路徑
正文
一、新時代高校黨團銜接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1.黨團銜接是新時代國際國內形勢變化的現實需要。
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快速轉變、社會的深刻變革,社會意識形態多元沖擊,世情、國情、民情發生深刻變化,高校作為培養優秀青年的主陣地,如何在復雜多變環境中擔負起團結青年、教育青年的重要任務是鞏固黨的青年基礎;如何建立新的工作方法,增強共青團的凝聚力,充分發揮黨的助手和后備力量的作用,使黨和政府與共青團連接成為群眾之間的橋梁紐帶,這是擺在高校面前一項重要任務,也是亟需高校深入思考、認真探索的問題。
2.黨團銜接是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迫切需要。
青年是一個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學生作為青年的先進分子,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神圣使命。但由于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多元思想、價值觀念的沖擊,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形態易受到多方面的不良影響,很多學生黨員、團員組織觀念削弱,身份意識淡漠,榜樣帶頭作用不突出,高校應努力探索黨團共建新模式、新舉措,我們要充分尊重黨組織的強大凝聚力和有效性,強化黨團組織、指導和服務功能,不斷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領導知識教育和道德建設,始終如一地遵循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保證黨的事業薪火相傳。
3.黨團銜接是高校立德樹人、實現教育強國的任務需要。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時期黨的建設的總體要求,把高校黨的政治建設作為高校黨的建設的根本任務,確保黨的教育方針和高校教育強國建設戰略部署的貫徹落實。因此,我們要堅持政治立場,立足黨的事業發展大局,從修身育人的根本任務出發,大力發揮院校基層黨組織作用。該團組織聯合作戰的政治優勢,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思想與黨的十九大和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相結合,提升了思想水平年輕學生的政治。政治意識、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全面提高,切實完成培養民族復興大任可靠接班人的歷史使命。
二、新時代高校黨團銜接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黨團銜接共建流于形式,缺乏健全協作機制。
堅持黨的建設領導團的建設,是加強黨對共青團領導的重要途徑,是新形勢下加強團的建設的重要方針。夯實黨的青年群眾基礎,贏得黨的青春,贏得未來,是必然要求。很多高校能認識到開展黨團銜接共建是促進高校適應新形勢、實現新提升的重要舉措,但是在實際工作中仍出現不同問題,例如大多高校黨建團建各行其是、各自活動,主流業務關聯度不強,即便銜接共建也多流于形式,并未納入黨建工作大局,缺乏深入互動協作和思想碰撞,工作效能不強;或有的高校落實缺乏系統性、無制度規范、考核機制支撐,有時存在緊一陣松一陣、帶一次又放下的現象,花了些精力去推動,但整體效果不高。主要是缺乏健全黨團共建相配套銜接、相協作適應的運行機制,缺乏相應的政策支撐、制度保障、激勵機制、考核機制,沒有實現兩者的科學有效對接,很難讓這項工作真正落地生效、長遠穩固發展。
2.黨團銜接共建方式方法陳舊,創新意識和模式不足。
喜好新鮮事物的、富有激情活力的青年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易受新媒體、信息技術影響,接受方式趨向網絡化、碎片化、快餐化,而高校的黨建、團建模式仍固守于說教式教育、政策文件執行式活動,仍按部就班于固有模式開展黨建、團建工作,黨團共建載體單一,活動重程序、輕效果,缺乏針對性、有效性,學習浮在表層、安于現狀,不能發揮教育激勵作用,不能滿足大學生精神需求,導致團員無參與感、認同,團組織作用、凝聚力、向心力減弱。做好青年管理工作應多途徑創新黨團銜接共建活動,變粗放式、灌輸式為百花齊放式,用青年學生的認可和喜愛的方式才能凝聚青年、引導青年、服務青年,把廣大青年緊密地團結凝聚在黨的周圍。
3.學生政治意識淡薄,團推優銜接科學性不夠。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當代青年受到多重價值觀、新媒體、新思潮的沖擊,價值取向、興趣愛好、職業需求發生了深刻變化,易受非主流意識誤導,部分團員、黨員學生思想浮動、理想信念淡薄,產生功利化、庸俗化取向,有的消極散漫、懈怠冷漠,有的追求利己主義,沒有體現出先進性、模范帶頭作用;此外,在實行自主擇優政策和高校畢業生雙向分配的同時,用人單位還把“黨員”作為高校畢業生是否優秀的重要標準,影響黨員隊伍風氣變化。與此同時,高校黨員發展模式偏流程化,黨組織和團組織工作銜接不夠緊密深入,團推優過程中缺少有力監管,考核標準簡單、固化,不能夠動態反應學生整體素質,不能全面客觀、科學正確選拔先進青年典范,黨和團組織作為青年斗爭堡壘的作用有所削弱。
三、新時代高校黨團銜接聯動共建路徑探究
1.黨團銜接共建要以長效機制建設為保障,破解聯動執行難題。
黨團銜接共建是提升新形勢下高校黨建工作的的關鍵,是培養造就時代新人的戰略需要?!肮步ā笔腔A,“銜接”是難點,在實踐工作中要制定以黨建為引領的團建政策和制度,把團建納入黨的建設總體規劃,將團的建設任務納入黨建目標任務,用黨組織堅強的核心作用、主導作用激發團組織潛能,增強團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戰斗力。
要強化黨團共建同步推、齊落實、同問效模式,共同研究部署黨團建設工作,將黨建與團建工作同步安排,推進共青團和黨組織的思想教育,團員隊伍建設與黨員隊伍建設、團干部隊伍建設、團陣地建設與基層黨組織建設、團建設評價體系與黨建目標銜接,力求通過整體部署、各級聯動,做到思想建設、隊伍建設、陣地建設、主題活動、創先爭優等同頻共振,充分釋放聯動效能,繼續開創黨建引領高校共青團建設的新局面。
2.黨團銜接共建要以思想建設為根本,筑牢青年信仰之基。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廣大青年不僅是追夢者,更是夢想家。追求夢想需要激情和理想,實現夢想需要奮斗和奉獻?!碑敶嗄陮⑴c“雙百”目標的偉大征程。黨和共青團如何帶領青年更好地發揮新生力量和突擊隊作用,努力承擔新時代賦予青年的崇高使命,如何讓共青團員、共產黨員真正成為青年的榜樣,如何克服外界不利因素侵蝕,根本方法在于要讓青年對共青團、中國共產黨產生價值上的認同、信仰上的追隨。
要遵循青年的認知規律和思維特點強化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揚“紅色精神”,開啟入黨啟蒙教育、黨史國情教育、愛校教育等,以重要節慶日、重大活動為契機,積極開展紅色主題教育活動,用紅色文化引領青年文化,筑牢信仰基石,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要找準思想聚焦點、切入點、結合點,將思想教育與實踐活動相結合,提升學生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激發了歷史責任感和奮斗精神,個人追求與全國人民的共同理想緊密結合,從而為新時期樹立青年學生的思想基礎和貢獻做出了貢獻。
3.黨團銜接共建要以創新模式為手段,引領積極進取的新時代青年文化風尚。
改革創新是時代發展的最強音,新常態下黨團銜接共建工作發展也應瞄準教育現代化根本目標,緊跟時代潮流,積極推進創新模式,運用學生喜歡話語體系,以學生樂于接受的時尚方式開辟思想新陣地。
(1)開展黨團共建+網絡新媒體。大力加強學校微博、網上黨校、抖音直播、微支部、微黨課等網上活動陣地,通過視頻、動畫等流行模式在青年學生中傳播正能量,做到既有常態化的線上團組織、黨組織生活,又有吸引人的形式和內容,增強青年學生理想信念,增強團員身份的認同感,實現黨建文化、團建文化有效引領網絡文化、校園文化,把廣大青年緊密地團結凝聚在黨的周圍。
(2)開展黨團共建+主題特色活動。緊跟時代步伐,以新切入點、新模式開展團課、主題黨日團日、重要節假日紀念活動、社會熱點事件研討等主題特色活動,搭建先進青年學生聯動交流平臺。
(3)開展黨團共建+專業性學習。組織黨團共建活動+專業知識、科技創新、社會實踐等,實現文化知識學習與政治理論教育、只有把創新思維的培養與社會實踐、全面發展、個性發展相結合,運用青年學生樂于參與學習新知識、新思想的模式,才能真正團結、引導、服務青年,增強黨團共建對學生思想引領的趣味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4.黨團銜接共建要以優化推優為動力,激活青年創先爭優潛能。
共青團的先進性有別于其他群體的獨特內涵。要使團員真正成為青年的楷模,必須嚴格對團員的培養和教育管理,嚴格執行標準,控制規模。讓真正優秀的青年學生吸收到團組織、黨組織中,激發起青年學生積極向先進組織靠攏的內在動力;讓團員和黨員在工作和生活中創先爭優,讓先進和優秀在校園、網絡、生活等多個領域中充分展現,讓青年學生真正感受、認同、向往其“團員不同”的先進性。
要使共青團員真正成為青年的榜樣,須優化黨團培養機制,實現黨建團建聯通共建共用,建立科學合力的聯動、動態考核評估機制,設計科學合理的量化評判指標,在聯動核查中衡量團員素質和表現,黨員全程參與、監督團員入積極分子、推優等過程。這樣,共青團才能真正成為黨的助手和后備力量。
參考文獻
[1]楊佳佳.高職高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路徑探析.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16(3).
[2]于維力.中國改革開放的價值邏輯和實踐經驗.知與行.2018(10).
[3]曾揚陽,彭潔.黨建帶團建工作創新的實現途徑探討—以廣西外國語學院為例.廣西教育(高等教育).2020(10)
[4]周顯超,程研博.新時代背景下高校黨建帶團建工作中的問題與對策.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7)
[5]楊祎心.新時期大學生積極分子培養教育工作對策探析.教育教學論壇.2020(1)
[6]田仕,沈濤,張沐欣.新時代高校黨團協同共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武漢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學生社團黨支部為例.科教導刊.2018(12)
作者簡介
楊孝禹(1983—),男,滿族,遼寧寬甸人,高級工程師,本科學歷,就職于遼寧建筑職業學院。
基金項目
2020年度遼寧建筑職業學院黨建研究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