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東 尹春蕾
摘要: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學生,我們每天接觸的也是學生,學生作為被教育者,在學校里進行的是學習活動,我們作為教育者,在學校對每一位學生都應該是關愛的態度,讓孩子們在學校能夠進行安全和諧的進行學習和生活。
關鍵詞:關愛;學生;自尊心;教育事業
教師對學生的愛是教師順利開展教育工作的重要條件之一。學生,是我們教育事業終身要面對的工作對象,師愛既是激勵教師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動力,又是打開學生心扉的鑰匙。沒有愛的付出的教育,是不能稱之為教育事業的,教育事業的宗旨是育人,而教育事業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是師生關系。因此,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忠誠和獻身精神通過關愛學生、教育學生的具體行動就能體現出來。教師要全面地關心和愛護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學習成績差或行為表現差的學生。教育實踐證明,那些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并且取得卓著成效,被學生尊敬愛戴的教師,都與學生有著深厚的感情和良好的關系,他們把真摯的愛傾注在學生身上,用自己的心血教育學生,表現出高尚的道德品質。
關愛學生,簡而言之,就是關心愛護學生,這是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身為人師的基本素質之一。教師就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教師一定要親近學生,關愛學生,只有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贏得學生的信任,學生才能很好的接受教師的授業和解惑,關愛學生是教師道德的核心,也是教育事業中永恒的主題,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師愛能營造和諧、溫馨、親切的師生關系。
關愛學生是教書育人的基礎,愛學生就要關心、了解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說:“盡可能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精神世界———這是教師的首條金科玉律。”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如果缺乏了解,心中不明,就不能從思想、學習、生活上全面關心學生,愛護學生,也就不能很好地教育學生。教師只有全面了解學生的思想表現、家庭環境、社會交際等情況,才能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其實這一點,在大學的教學環節當中運用的并不是特別的好,大學生的種種表現其實也和自己的很多具體情況有關,比如成長環境,成長過程等等,但是,很少有大學去召開類似于家長會性質的家校聯合活動,我們其實對大學生的了解還是比較片面的,就算是有家長群一類的溝通手段,但一個教師帶了幾百個學生,做到每個孩子都去詳細了解他們的情況,確實有一定的難度。再有,大學教師工作的特殊性也決定了我們和學生的互相溝通是有一定的難度和限制的,讓我們去了解到他們的精神世界,其實并不是特別的容易完成。
教師還有要要有循循善誘,孜孜不倦的精神,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對孔子非常崇拜,顏淵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之一,他稱贊孔子的教學方法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雖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奔瓤侍觳?,如有所立卓爾。”別的弟子也附和說他們也有同感。這幾句話的意思就是,孔子教育人的方法是按照教學規律,按照步驟,一步步的進行的有效的教育和引導。而在《尚書·君陳》中,又有“惟日孜孜,無敢逸豫?!痹凇逗鬂h書·魯丕傳》中也有“性沉深好學,孳孳不倦。”在《三國志·蜀書·向朗傳》中有“乃更潛心典籍,孜孜不倦,都是表明了一個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要勤勉,不懈怠,不知疲倦的進行工作,其實這些對教育者的要求,體現的都是我們對于教育工作的態度,背后,也是我們關愛學生的一個表現。
關愛學生是實現德育的有效手段,也是體現了轉化學生的思想要從轉化其感情入手的一個關鍵性因素,比如我們愛學生就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用一句話概括了他的教育經驗:嚴格地要求和最大地尊重學生。他在辦兒童教養院時,對兒童的要求十分嚴格,又尊重每一個兒童的自尊心。他從不提學生犯錯誤的歷史,甚至在一定場合把8歲的學生稱為同志,其用意是激發學生做人的自尊心。我們常說要堅持正面教育,什么是正面教育呢?就是在教育教學中,始終貫穿積極向上的精神,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損害學生的自尊心,對后進的學生更應如此。后進生感到最困難,最沒有信心的是學習,而學習的好壞是關系到學生自尊心和培養成為人才的重要問題。但是學習成績的提升,需要的是其思想的轉化,那就需要我們對學生進行大量的德育工作,德育工作不能只靠外在的強制力,關愛學生是提高德育工作的根本途徑,當一個教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和關愛去感化學生的時候,他就能夠積極主動的將學習變為自己的使命和任務,用最大的熱情去面對學習的壓力,學生是有感情的,他們知道老師的付出原因是什么,是希望他們能夠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和前途,因此,關愛學生對提高他們的學習熱忱是很有幫助的。
關愛學生是提高學生創新思維的必要條件,在學生被關愛的同時,他們的學習主動性會大大的加強,學生在被肯定,被欣賞的前提下,情緒飽滿、愉悅,思維活動十分活躍,特別容易產生靈感,最能產生創造性的思維,教師對學生的關愛能夠激發學生的自信心,滿足學生被尊重和被欣賞的自豪感,激勵學生不斷追求新知識,使學生享受到了創造性勞動的喜悅。教師要著重培養具備現代化覺悟的四有新人,盡量成為全體學生的良師益友,用“愛心、細心、耐心、信心”去溫暖和感化每一個學生,讓學生在教師春風化雨般的關懷下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周大崴,自媒體下“網紅”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及其對策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0(10):67-68
[2]李艷榮,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J]課程教育研究,2020.0(4):83-83
[3]賴曉豐,小學體育教學中傷害事故發生的原因與對策探析[J]亞太教育,2020(7):62-62
作者簡介
楊小東(1977-)男(漢族)河北石家莊人,碩士,職稱: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尹春蕾(1981-)女(漢族)河北承德人,大學本科,職稱: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