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實
【摘要】《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高中音樂課核心素養包含“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文化理解”作為其中的一部分,在課堂中應該被引起重視。而現實的音樂課中,音樂教師過分強調了音樂層面而忽視了教育層面,即忽視了“文化理解”的層面。本文通過對核心素養“文化理解”一詞解讀和課堂實踐研究來闡述“文化理解”在音樂鑒賞課堂中的運用。
【關鍵詞】文化理解;音樂鑒賞;高中音樂;教學
一、音樂鑒賞與“文化理解”
高中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價值判斷能力、審美經驗、音樂知識積累等。因此高中音樂課程也從小學和初中的欣賞課程提升至鑒賞課程。鑒賞與欣賞的區別是,鑒賞涉及更深。在品鑒作品之外,還需要對作品作出評價、判斷和思考。《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高中的音樂三大核心素養是:“審美感知、藝術表現、 文化理解”。“文化理解”指的是通過對不同文化語境下的音樂發展過程與該音樂的文化背景、社會背景和作曲家背景之間聯系的解讀,達到對不同文化語境中的音樂文化的人文內涵理解。即通過“審美感知”、“藝術表現”等途徑達到對文化的理解與尊重。
從音樂教育角度來說,將音樂和教育分為兩個層面。音樂層面具有直接性、即時性、表面性;教育層面具有隱含性、延時性、潛移默化性質。音樂和教育在一起,才能成為音樂教育。因此,教育脫離不了音樂,音樂也脫離不開教育。而“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是歸屬音樂層面,“文化理解”歸屬教育層面。高中音樂核心素養中三個方面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本文論述的不單針對“文化理解”來展開討論,而是基于“審美感知”、“藝術表現”的過程中去討論如何更好地達到理解音樂背后的人文內涵。
二、“文化理解”在音樂鑒賞中的重要性
“文化理解”很好地詮釋了當代音樂學習的角度,也就是文化中的音樂。音樂來源于文化,想要理解音樂,就要理解文化。
如果把欣賞音樂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 即簡單地聽音樂,收獲音樂所帶來的表面上的快感。好聽的旋律,歡快的節奏,音樂確實從最簡單的層面來說是讓人開心快樂的,但是從意義上來說,似乎音樂除了簡單的快感,就沒有意義了。
第二層,分析作品音高、節奏、速度、風格等進入學科范疇,了解音樂的框架結構和豐富的音樂創作體裁,獲得音樂知識。但也還只是停留在知識、技能這一層面。
第三層,即在音樂“審美感知”和“藝術表現”的基礎上,理解音樂的內涵,知道音樂的文化來源。了解作曲家的感受。給學生藝術的陶冶,也能夠引領學生去博覽世界浩瀚的音樂文化內涵。如《黃河大合唱》,如果學生不了解中國的歷史,他唱出的僅僅只是歌詞,只是流于表面,毫無生命力。筆者曾經在歌唱家雷佳老師的音樂大師課上,聽雷佳老師說唱歌要有角色代入,你不僅是演出者,而是要認為你就是故事本人,你是故事的經歷者,見證者,那樣唱出來的音樂是另一番心境。要達到這個角色,這前提就一定是先要理解作品的文化內涵。
如果只停留在音樂表面而不講音樂背后的故事,那這個音樂作品又有什么價值之處呢?一節好的音樂鑒賞課,是要讓學生接觸到音樂中的人文;讓學生能夠縱觀歷史,橫看世界。在音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積累,需要一個文化的參與、體驗和理解過程,在不斷地感知、對比、模仿、創造、合作等體驗中得到體現。
三、音樂鑒賞課在“文化理解”方面當下的課堂現狀
據筆者了解,在現實課堂中,一些音樂教師常常忽視了對音樂文化背景的“文化理解”講解,大多數音樂教師課堂上缺少科學有效的教學手段,音樂作品僅僅只是讓學生反復聆聽、跟唱。對音樂作品不做深層次的人文內涵解讀。整個教學過程忽略了音樂教學本身該有的美感、情感和自然性,枯燥乏味且缺乏內涵。
四、音樂鑒賞課堂的研究與實踐,落實學生對音樂的“文化理解”
音樂教師如何利用科學的教學手段通過“審美感知”、“藝術表現”等途徑達到對不同地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呢?筆者認為,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地挖掘音樂作品中的人文文化內涵,根據學生學情對作品進行循序漸進的教學設計,深入淺出地將音樂作品中蘊含的文化精華潛移默化地滲透在學生參與“審美感知”和“藝術表現”的活動過程中,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自主理解。
(一)利用新型多樣的教學手段講解“文化理解”
1.跨學科融合
音樂與語文:音樂和文學中有許多相同的地方。例如詩歌,在古代,詩歌就是通過唱出來的文學載體。詩經就是典型的代表,可惜古代記譜不發達,沒能保存下旋律部分。音樂學科和語文學科可以舉辦同一主題的相關講座或者活動,提升學生的學科關聯觀念。在聯合舉辦的講座或者活動中,學生利用以往積累的學習經驗,將知識聯系起來,可以對音樂的社會意義和文化內涵的領悟產生更深刻的理解。
音樂與歷史:不同的歷史時代展示的精神內涵都是不同的,音樂作品的內涵與風格特點也是不同的。音樂學科和歷史學科可以在適當的課程聯合備課、上課,例如音樂中文藝復興時期創作的作品和歷史課中文藝復興歷史背景,若能將兩個學科的聯系點建構起來,將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音樂中的文化,也促進文化中的音樂。
2.口頭講述
教師自身要豐富自身的音樂文化修養,通過用精彩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講解作曲家的生平、作曲家創作背景等,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3.課前課后預習
在網絡資源大爆炸的時代,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上課前先上網搜索關于該課程的作曲家作曲來由,作曲背景與作品產生年代的社會特征。在課后引導學生在網絡尋找相關的學習資料鑒賞。
(二)將文化融合在音樂“審美感知”的過程中
在“審美感知”過程中,教師不光只引導學生聽音樂,還可以加上潛移默化地滲透文化講解在音樂作品中,提高學生的審美體驗。例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向學生介紹完貝多芬的人生,再來聆聽音樂作品,學生更加能夠理解音樂的情緒特點。學生們在理解文化之后更能理解音樂,聽到音樂的詮釋后,反過來也更加理解文化。由(下轉第53版)(上接第52版)此可見,文化和音樂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
將“文化理解”融合在“審美感知”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對比講解來突出不同音樂的風格,一旦有了對比,理解會更加深刻。例如北方的《茉莉花》:通過演唱,學生知道旋律以大跳為主。他們理解了北方人的粗獷豪放的性格。南方的《茉莉花》,學生通過歌唱旋律,體驗到旋律的級進為主。他們理解了南方人溫婉柔情的性格。但通過對不同地區曲目的聆聽、實踐體驗,學生能很輕松地感知其中的特點。這不僅僅是在學習演唱技能,更是在接觸不同地區的人文內涵,感受世界音樂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將“文化理解”融合在“藝術表現”的過程中
1.體態律動
通過用身體的律動來感知音樂,以達到感受音樂背后的文化。
例如非洲音樂,非洲音樂的節奏性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拍打身體和敲擊非洲鼓來感受音樂風格,理解非洲人民的熱情自由的灑脫性格。表現是手段,理解其中的文化才是最終目的。
2.體驗人物角色,理解人物性格,更好地詮釋音樂
在一些歌曲、歌劇作品當中,代入角色是最能夠把握人物性格的一個過程。比如在鑒賞勞動號子時,教師在課前可以請幾名同學扛一張沉重桌子,學生們在同時搬運的過程中,體驗到勞動人民的辛苦和勞動過程中為了搬運的有效性而產生的節奏一致性從而產生了“勞動號子”。在學生體驗之后將能更好地歌唱勞動號子。學生在觀察、模仿中嘗試表演人物角色,從多媒體中了解人物的動作特點,通過表演掌握不同角色的性格特征,拓寬了對不同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同時,還能熟悉音樂旋律,為學習歌曲做鋪墊。但最重要的是,學生在模仿表演中獲得了學習的快樂,以及對音樂更深層次的理解。
小結:蘇霍姆林斯基曾說 :“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和把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愛好的重要條件。”音樂藝術和文化涵養的綜合發展需要教師去喚醒、去積累。作為一名一線音樂教師,我們應該不斷地補充新知識,新理念。勇于挑戰自己、創新課堂,在音樂鑒賞教學中遵循細心地發現問題,科學地解決問題,追求“以音樂文化理解育人”的理念,這也恰是音樂教育的使命!
【本文系廣州教育學會2019年教育科研課題“高中音樂鑒賞課文化理解核心素養培養路徑與研究”(課題編號:KTLX201930184)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 (2017年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印瀅斐.對高中音樂學科“文化理解”核心素養的思考與認識[J].中國音樂教育,2018.
[3]〔蘇〕B.A.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4]管建華.多元文化教育視野下的音樂教育[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1(3).
[5]楊賢忠.音樂的理解教育論[J].中國音樂,2008(2).
[6]楊陽,王滔.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J].中小學音樂教育,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