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明慧?武永峰
摘? 要:高職教育為創新型城市建設提供高素質技能人才,提供技術服務推動企業創新,營造創新文化氛圍,推動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而徐州高職教育發展中存在政企校合作限制和政企校合作限制的問題,制約了高職院校在創新型城市建設中發展。高職院校應加強與地方政企合作,打造區域共生協同機制,建立“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機制;與企業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技術培訓服務,促進企業的科技創新發展。
關鍵詞:徐州;高職院校;創新型城市
中圖分類號:G64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11-0-02
全球化進程的推進,使得徐州市這樣的資源型城市和老工業基地,在傳統產業加快發展的同時,面臨著產業轉型困難、就業形勢加劇等問題。而建設創新型城市則成為城市建設中產業結構優化、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2017年6月,國務院明確了徐州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地位;11月,徐州市政府出臺了《徐州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方案(2017—2019年)》;2018年4月,徐州獲批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1]。近年來受到產業結構、資源、生產方式等制約,實施創新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城市成為徐州市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趨勢。
一、高職院校在創新型城市建設中的作用
創新型城市的建設是一種全方位覆蓋、全社會參與、全過程聯動的城市整體創新[2],需要依靠多項創新要素的集聚,其中人才資源處于主導地位。高職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面向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適應就業市場的實際需要,培養生產、服務、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適用人才”的辦學特色[3],在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及就業方面具有較強的“正外部效應”。
(一)培養高素質應用人才,推動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
隨著創新型城市建設進程的推進,社會對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將越來越大。徐州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亟需大量應用型人才;而高職院校以地方行業產業的建設發展為需求,推動應用型人才的培育,為城市的轉型升級和技術創新提供人才資源要素。同時,高職院校作為徐州重要的教育資源,也是徐州吸引生產要素集聚的核心優勢之一。
(二)技術服務推動企業創新,營造創新文化氛圍
高職院校在創新型城市建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與企業合作培育創新型人才、提供技術培訓服務、科研成果轉化等方式可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高職院校作為地方教育的主要支撐機構,教學、科研工作都以地方經濟、技術發展態勢和企業需求為準[4]。通過人才和技術優勢,與企業聯合申報橫向、縱向課題,參與企業的技術改造,推動技術創新;為企業員工提供社會職業培訓,提升職工的技術技能水平;與企業合作,產教融合,聯合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二、高職院校在徐州創新型城市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政企校合作限制,多方協同壁壘明顯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職院校未與企業、政府建立良好的多方協同發展機制。徐州市在創新型城市建設過程中,政府的主導地位不夠突出,引導作用不夠明顯。與高等教育相比,政府缺乏對高職教育的規范和制度保障,經費投入有限和有效監管缺失。校企合作主觀意愿不強,大多停留在政策導向指引上。企業缺乏合作的內在驅動力,參與職業教育的動力不足;校企合作的層次、領域不深,合作對象、方式單一,無法形成長期深化合作機制,很難進一步推動校企融合。
(二)辦學條件限制,創新需求不匹配
高職院校受到辦學類型的限制,自主性和靈活性弱,同質化嚴重,未形成特色辦學模式。在人才培養上,培養目標不明確、觀念落后、人才培養質量評價不夠完善;實驗教學設施跟不上,教學過程重理論輕實踐,師資創新能力及意識缺失等。這也導致了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的不匹配,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不匹配,創新成果與發展需求不匹配。
三、徐州高職院校服務創新型城市建設路徑
(一)構建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區域共生協同機制
在創新型國家及創新型城市建設背景下,全社會應高度重視高職院校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高職院校要服務于創新型城市建設,應加強與地方政企合作,打造區域共生政產學研互通的長效協同機制,為創新型城市建設過程中所需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向高素質創新型技能人才過渡提供助力。明確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設中的重要引導作用,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服務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協同創新保障機制,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和創新文化;優化資源配置,為企業提供資金、技術、人才等創新資源平臺;構建完善創新政策體系,制定各項優惠政策、法律法規及相關制度,為企業提供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明確企業及職業院校在高職教育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及獎勵機制。高職院校應與區域政府、企業協同,開展合作,建立“政府—企業—高職院校—學生”四位一體的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建立協同育人平臺載體。通過區域政府、企業、學校、專業四個層面縱向貫通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引導全社會共同參與高校育人工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同時,高職院校與企業建立合作共贏機制,打造高職院校與企業的雙向創新鏈,利用行業企業真實職業崗位和企業文化輸入,引導學生參與企業的建設管理過程,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水平。采取激勵措施鼓勵教師、學生與企業共同研發和開發新產品,提高創新能力的培養,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為企業提供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在職人員的理論技術水平。
(二)立足實際需求,加強創新人才培養
首先,高職院校應當創新人才培養理念,對接行業、產業、企業需求,多元化辦學模式,促進職業院校向應用型本科轉型升級改造;針對工程型、技術型、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不同,打通職業教育的人才發展通道,創建“中職—高職—研究生—在職”縱向貫通升學機制;制定針對性的專項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提高專業設置與地方產業的適配度;加速1+X證書制度、職業技能等級考核的推動,促進特色課程的“課證融通”“課賽融通”建設;創新教學模式,建設有特色的高質量教學改革成果;建立全面科學的高職特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等。其次,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建立健全多元化人才聘用機制,拓寬高素質高技能創新人才的引入渠道瓜;校企共建師資培訓基地,健全教師培養機制,提升職業教育教師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完善企業高校教師人員雙向流動兼職運行機制,提升高職院校適應職業崗位實踐、創新能力的教師隊伍質量和數量。
(三)提高科研創新及成果轉化能力
首先,加強科技創新活動主體的培育,組建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團隊。高職院校應當依托特色優勢專業群建設,組建校企協同、師生聯合的科技創新團隊,實現跨專業、跨學科的資源整合,服務于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提升職業團隊的科技創新能力。其次,高職院校要積極與行業企業進行合作,通過合作開展橫向課題研究和技術創新,為行業企業解決生產管理一線的應用技術難題,推動企業技術改造升級,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技術支撐水平[5]。根據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為企業提供專業的技術技能培訓服務;通過繼續教育、社區培訓、崗前培訓等形式,為區域經濟發展、技術創新、產業創新提供支撐基礎。最后,高職院校要制定和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積極促進科研成果的研發、轉化及應用推廣。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優化科研項目的績效評價和激勵機制,突出成果轉化應用的效果,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
(四)營造創新校園文化
高職院校應當重視校園創新文化的形成,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將優秀企業價值文化、創新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及思維方式融入其中,形成自由、寬松的創新環境。通過創新型校園文化氛圍的形成,推動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培育環境的優化,以及企業科技創新和城市建設人才的集聚。
四、結語
國家大力推進高職院校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技能型應用人才培養搖籃的高職院校應當緊抓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機遇與挑戰,找準其中不同建設主體的角色定位。徐州高職院校應當立足地方實際,根據創新型城市建設的需求,結合自身優勢,突出職業特色,并結合政府、企業、高職院校創新資源,與學生個人職業發展相適應,構建區域共生協同機制,加速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創新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同時,加強與企業的創新成果轉化、創新技術服務、創新文化培育等方面的合作,形成創新型校園文化氛圍,為地方創新型城市建設提供人才支撐和科技創新要素支撐。
參考文獻:
[1]蔡金晨,沈正平.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徐州的創新首位度[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2):6-9.
[2]陳洪波,等.突破與跨越:寧波創新型城市建設的理論與實踐[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李祿華,周洪波.湖南省高職教育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推動與適應[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版,2010(1):86-88.
[4]邱磊.高等職業教育在城市轉型及地方經濟發展中的作用[J].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15(1):54-57.
[5]董海華.高職教育在創新型城市建設中的功能定位及實現路徑[J].職教通訊,2015(17):1-3.
(責任編輯:張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