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兆林 王舜
摘要:三江源作為我國重要的生態保護區正推進國家公園建設,但上個世紀末該地區受到氣候變化與過度放牧等系列因素影響,產生了生態退化、環境污染等問題,暴露出目前三江源生態公園建設仍然存在問題,筆者試圖提出部分問題并嘗試進行解決。
關鍵詞:三江源;國家公園;治理;環境保護
一、引言
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確定在三江源地區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但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發展,既要根據當地的環境和資源,也要與人類社會和旅游發展相協調。針對本次試點建設出現的問題,研究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體系現狀
(一)自然環境
三江源本身的地理環境的脆弱性決定其修復能力低下。且該地區礦產等極為豐富,上世紀為支持中國發展,大量開發破壞了地下結構。使得三江源水源涵養能力進一步降低,對部分本土動物生活產生消極影響,動物求生進一步破壞了三江源的土地,逐漸形成惡性循環。加之當地牧民不合理的過度放牧等養殖方式,造成草場破壞等,種種因素重疊使得三江源極難完成自我修復。
研究表明,該區域旅游業在1999年以來旅游接待人數和旅游收入不斷增加,發展勢頭良好,但總體上發展水平較低,仍處于起步階段1。環境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之間仍未均衡,其生態環境建設的未來仍難以估量。
(二)管理現狀
國家公園被看作是現代文明進步的標志,也是國家進步的象征。其健康建設對當今環境保護與自然資源保有具有重要意義,應吸取世界建立國家公園的經驗,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完成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國家公園體系。
現中央政府垂直掌控三江源國家公園自然資源所有權,但試點期間,該權力委托于青海省政府代為行使,于是成立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同時在范圍內劃定12個鄉鎮設置保護管理站,行使鄉鎮對國家公園的管理職責。聯合縣政府工作部門設立縣級生態保護站,綜合執法治理。這類管理模式有利于因地制宜推進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
社會總體環保意識較差,游客素質較低,難以時刻管理旅游破壞行為(如亂扔垃圾、隨地亂吐及其他)??傊?,過去幾十年環境保護宣傳不到位、可持續發展意識培養失利等原因致使整個社會仍缺乏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三)“公地悲劇”仍然存在
生態旅游依托國家公園而發展,載體為生態旅游資源,其中包含了許多對資源,利用和保護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按照經濟學的理論分析,這個資源在使用上具有競爭性。聯動效應導致各方力量行事相互影響,多方利益雜糅易導致各方均不注重公地利益保護,中央難以精細保護控制每一塊區域,受傳統觀念影響“公地”最終不能成為自身利益點,“局外人”也難以真正采取措施加以保護。而這種現象對旅游地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從前的理論中大都未能正確的認識生態系統跟社會之間存在的多元的和復雜的因果關系,導致該問題一直沒有在實踐上真正得到解決。
三、解決建議
(一)加強實地研究
根據三江源國家公園實際情況,具體制定相應的保護和發展策略,進一步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科學模式,處理好旅游經濟發展與三江源保護的關系,形成良好的可持續發展體系。落實地方社區治理,提高當地居民環境保護意識,調動社區居民和志愿者的主觀能動性,提升社會和國家對資源保護采取行動效率。加強實地調研,科學分配、劃定區域讓社區自行管轄,并使居民能夠從中受益。從而落實地域“視如己出”合理珍惜使用,盡量避免“公地悲劇”。
(二)形成系統運行機制,提高全社會的環境保護意識
將各類資源進行合理循環運用,形成綠色機制。在明確生態環境保護與傳統文化傳承優先的前提下,既能明顯推動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又能有效促進生態環境保護,既能滿足生態旅游者消費需求、又能增進生態旅游企業利益。2
社會行動受制于自然條件,應基于國家公園環境條件,形成社會生態系統動態運行機制,維持生態系統穩定?;谌磭夜珗@體制試點區生態旅游發展目標和生態-經濟-社會問題突出的現狀,以自然生態要素與社會系統變量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為切入點,以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為落腳點,設計以“政府主導、分區利用、綠色運營、游客管理、環境教育、社區參與、公眾支持”為基本內容的 E-SESs 運行機制3。
(三)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主導作用,減少資源消耗,例如政府在開放經營許可時進行特殊限制于審批,減少市場為追逐利益而破壞整個循環體系。在具有公共特性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政府需出手干涉,宣傳教育方面亦是如此。投資周期長、回報慢的層面只有依靠政府,才能夠得到相應發展。政府也應該加強對三江源區域監管,引導三江源相關企業合法合理規定發展。同時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遏制不正當競爭行為,促進有效健康市場發展。
(四)劃定區域管理
依照三江源不同生態環境特點劃分不同區域,根據其差別生態環境特征因地制宜開發管理。例如核心保護區應當注重保護和修復、禁止生產建設。中間過渡地帶中部分承載能力較強地點適當進行小規模生態旅游活動。而外圍地區就可以適當進行生態旅游和服務,亦可進行相應生產活動。
(五)進行綠色生產發展
利用現有科學技術手段規制產業類型,節能減耗,充分發揮當地資源優勢,以觀光觀賞野生動物和自然風光,體驗文化生態為主。努力朝著綠色低碳環保、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的方向進步。
繼續采用資源特殊許可經營制度。例如合理規劃特定煤礦主體進行相應的煤礦開采加工生產,進入相關的煤矸石、煤礦行業,確保盈利與保護生態雙贏。
總之,三江源國家公園體系可采用以上方式加以進一步探究,力求打造更加科學健康的運行體系。
參考文獻:
[1]李佳,鐘林生,成升魁.民族貧困地區居民對旅游扶貧效應的感知和參與行為研究——以青海省三江源地區為例[J].旅游學刊,2009,24(08):71-76.
[2]楊桂華.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四維目標模式探析[J].人文地理,2005(05):80-83.
[3]向寶惠,曾瑜皙.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生態旅游系統構建與運行機制探討[J].資源科學,2017,39(01):50-60.
作者簡介:謝兆林,女,漢族,重慶市九龍坡區,成都市成華區成都理工大學法學專業本科生,本科研究方向法學。
王舜,男,漢族,四川省南充人,雅安市雨城區四川農業大學英語專業本科生,輔修法學學位,本科研究方向英語、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