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嫻
【摘? 要】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主要思考的問題,山東濟寧是我國擁有較多資源的城市,且很多的資源也已經進入了衰竭期,因為產業結構單一以及經濟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出現了嚴重的資源浪費現象。所以,為改善當地環境,保證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將節能減排和環境治理工作相互結合,緩解資源轉型壓力。基于此,論文首先探討了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意義,然后分析了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中主要面臨的問題,進而提出了促使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執行對策,以供相關人士交流借鑒。
【Abstract】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s the main conside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Jining in Shandong Province is a city with many resources in China, and many resources have entered the exhaustion stage. Because of the singl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unreasonable economic structure and other problems, there has been a serious waste of resources. Therefor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ocal environment and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with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to relieve the pressure of resource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firstly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then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and puts forward the main implementation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for the exchange and reference of relevant people.
【關鍵詞】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濟寧
【Keywords】resource-based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ining
【中圖分類號】F124?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1)11-0161-03
1 引言
資源型城市的產業結構和可持續發展受到廣泛關注,山東濟寧作為資源大市,在近幾年開發和利用中出現資源的短缺現象。例如,煤炭資源作為主要資源,在不同發展時期都作出很大貢獻,但是,資源枯竭問題也十分嚴峻,所以,為保證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在工作中借鑒先進經驗,以促使城市的穩定發展。
2 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第一,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夠促使產業鏈的延伸。產業鏈延伸是基于資源開發條件,并利用資源的優勢進行產業的深度開發,保證產業鏈擴展的同時促使資源產出價值的增強。同時,在工業化經濟發展下,還需要加大力度對產業基地進行優化,充分發揮制造業的發展優勢,有效改變產業比重大的情況。例如,濟寧地區的煤炭資源優勢更大,可以進行煤炭化工產業基地的構建,且在龍頭企業的積極帶動下,對煤炭企業的各個資源進行整合,以達到煤化工產業的集群化發展。
第二,新型產業的引進。新型產業能夠為地區產業發展提供重要條件,通過政策的制定和產業的構建,能夠促使產業和城市的轉型發展。新型產業的引進,適合一些資源枯竭或者開采成本比較高的城市,通過外部力量的引進,加上當地政府產業政策的支持,能夠形成一種新型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促使城市的轉型發展。
第三,新主導產業的扶持。新主導產業能夠為各個區域提供優惠政策,保證主導產業成為替代產業。作為一種內生型轉移模式,不僅可以應用到資源開采以外的產業中,通過產業的支持,也能夠獲得良好的城市轉型目的。例如,濟寧地區在提升傳統產業的條件下,開始增加新材料,實現精細化加工,引進醫藥等新興產業,從而為城市化發展打開了新的格局,還要加大力度擴展制造業建設規模,充分發揮技術優勢和品牌優勢,將城市的內部力量作為主體實現內部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以促使城市轉型目的的實現。所以說,在資源型城市可持續建設中,要重視對主導產業的選擇,且加強對原有工業基礎條件的充分利用,以確保為城市的穩定建設和發展提供重要條件[1]。
第四,符合“增長極”理論。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能解決不平衡發展問題,能夠在特定的地理空間內將其作為增長極,從而帶動經濟發展。“增長極”理論就是實現產業“增長極”和城市“增長極”以及潛在的經濟“增長極”,在理論支持下能夠通過地理位置的靠近來獲取綜合效益。
第五,適合“兩山理論”的提出。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還充分體現了生態系理論,能實現生物和環境的結合和制約,在一定時期內都將保持在穩定的動態平衡中,保證人與資源的和諧相處,以利于環境的生存和發展。
3 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中主要面臨的問題
3.1 產業結構較為單一
我國的資源型城市發展中其問題是資源開發性產業占有很大比重,非資源型產業以及資源加工產業比重少。山東濟寧地區的整個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占有比重達到55%,其余的為商業、金融和旅游產業。在近幾年發展中,煤炭產業為地方財政收入增加了18.66億元,且其他產業作出的財政貢獻也不斷增長,但實際漲幅比較低。從實際情況了解到,資源型城市的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任務還比較困難,基于對工業發展理論的分析,這些都是處于初級重化工發展階段,很多的工藝都比較陳舊,技術水平落后等,產生的能耗也比較大,面對更嚴重的污染情況[2]。
3.2 資源開發強度大
資源型城市在可持續發展中,要促使資源開發中集約化程度的提升,要將有效節約資源作為目的。從當前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分析,資源開發期間面對的強度較大,但資源回收率比較低,存在嚴重的浪費現象。在長期發展下,對煤炭資源的開發,僅僅遵循高產高效性。雖然近幾年煤炭的價格不斷上漲,但是,煤炭企業因為利益的影響,開始逐漸改造,增加了超設計能力開采的現象。還因為企業煤炭資源的成本比較低、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導致在煤炭開發工作中,為促使利益的提升,開始使用綜采放頂煤開采方法,盡管開采效果提升,但實際的回采率比較低。這種開采方式不僅縮短了經濟型發展時間,也給工作的穩定開展帶來了嚴重影響。
3.3 生態環境被破壞
由于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城市規劃嚴重落后,很多的城區和街區都建設在礦井上,地下被采空,出現了大面積的淪陷區。濟寧市由于采煤導致的塌陷面積更大,塌陷位置的道路、橋梁等被中斷,供電設施、農田設施等都受到影響,很多的村莊、工廠或者學校等都被迫搬離,這種情況不利于社會的穩定[3]。
3.4 人才資源總量不足
人才是行業發展的根本條件,資源型城市可持續建設中,大面積引進人才十分重要。基于相關分析,資源型城市內的人才競爭力比較弱,且人才資源結構單一,尤其是和我國的一些發達城市比較,人才結構不合理。例如,高層管理人員比較少,只有很少部分企業雖具備較高的科技研發能力,但企業內未制定長期的科研目標,內部存在的風險性比較大。企業還缺少優秀的高級技工,很多企業對焊工、電工等優秀人才聘請比較難。在全球化經濟進程逐漸推進下,企業不僅在我國市場上面對激烈競爭,因為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企業還無法滿足經濟全球化的整體需求[4]。
4 促使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執行對策
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不僅要積極滲透先進思想,還需要更新傳統理念,保證現代社會、企業的共同努力[5]。在具體執行和開展中,需要從以下幾方面來實施。
4.1 創新發展理念
對發展理念進行創新,促使競爭優勢思想的形成。思想能夠為行動提供重要引導,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更需要先進思想和理念的滲透,基于各個國家的先進政策,按照市場經濟的解決方法分析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在資源開發工作中,隨著該工作的不斷深入,資源型城市的資源優勢也逐漸下降。實際上,人們過多地注重資源開采,一般將資金投放到資源開發維持工作中,并不是進行產業的創新,這些都與經濟發展規律不符合。所以,要積極轉變思想觀念,形成競爭優勢思想,基于產業鏈的總體角度,將產業主導作為中心,能夠為相關產業或者產業集群發展提供重要條件,也能夠為關聯型產業提供強大支持[6]。
4.2 嚴格管控過度開采行為
對過度開采情況進行嚴格控制,避免產業轉型面對很大壓力。如果資源型城市處于開發盛期,需要對超能力的過度開采情況進行控制,保證資源回采率的提升,以免面對嚴重的經濟轉型困難。如果是煤炭資源型城市,為了對過度開采工作進行控制,保證資源回收率的提升,需要對煤炭產業在經濟結構中的比重進行控制,對礦井服務時間進行延長。在實際工作中,還需要按照適度開發的原則,對開發的規模合理確定,例如,利用規模的控制,對當前礦井產能的有效控制等,都能夠避免過度開采現象。如果是新建的礦井,要按照具體的設計標準和原則,避免企業自行提高建設標準[7]。
4.3 增加資源型產業鏈條
通過資源型產業鏈條的增加,保證替代產業的有效發展。該工作的有效實施能夠保證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使資源型城市得到可持續建設。例如,煤炭產業,因為儲存量有限,所以資源型城市發展不能長期依賴于此,以免造成嚴重的資源枯竭現象。煤炭資源型城市在發展中,在資源的鼎盛時期就需要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且按照具體的原則增加資源開發利用,確保整個產業鏈條的延長,以促使資源型城市整體的可持續建設。例如,為了獲得資源的最大化效益,需要加強對煤炭延續產品的開發,保證新型產品的增加,促使煤炭資源優勢的有效發揮,還需要將煤氣化、液化等深度加工作為重要方向,按照國家的產業政策進行工程項目建設,并在該條件下進行系列產品的形成,以達到多次加工增值。建設煤化工專業園區平臺,通過資金的使用能夠對當前資源進行整合,且給出規?;图s化的執行戰略,在對煤炭資源充分利用的情況下,也將保證煤化工產業優勢的發揮。另外,還需要構建當地知名的煤化工產業基地,發展替代產業,基于多元化的實施戰略來為可持續建設提供重要條件。對于資源型城市,要達到整體的可持續發展,還需要基于國家的產業政策和自身發展優勢,對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或者技術結構等進行優化,且通過多種執行戰略增加對非煤炭產業的開發,保證獲得煤炭產業的替代。為了獲得接續產業建設,還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增加生物技術、工程機械等產業,使用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革,保證產業的多元化建設[8]。
4.4 實現節能減排和環境治理相結合
節能減排能夠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提供重要條件,能夠有效改善資源型城市發展環境。在具體工作執行期間,第一,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將專業化分工和社會效益提升作為重點,促使服務業的穩定發展,還需要打造創新性工業化,積極引進高新技術產業,對傳統的產業進行升級,保證技術產業總體比重的增加。
第二,實現循環經濟建設,基于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需要對園區的生態情況進行有效改造,保證產業生態鏈的形成。
第三,對技術進行創新,為了對資源進行循環使用,要不斷增加替代技術、減量技術的研究,改變循環經濟發展中的技術限制。
第四,實現環境治理,在對資源進行開發的過程中,要加大力度進行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工作的治理。
第五,實現組織領導,完善考核機制。基于循環經濟發展形成節約型社會工作機構,且為其發展制定出完善的政策措施,還需要在循環經濟發展中設立節約型社會資金,增加對重點項目的扶持,發揮良好的節能降耗作用,實現總體技術的創新發展,還需要制定完善的環境保護機制,將降耗和減排工作作為政府以及干部考核的重要目標[9]。
4.5 實現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保證產業在可持續發展中獲得人才優勢。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建設需要將人才隊伍發展作為基礎條件,促進人才優勢的發揮,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要加大力度對新型產業人才進行培養,基于人才資源能力發展,對產業中的各個人才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進行培養等;第二,制定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針對人才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需要給予一定的幫助;第三,促使人才市場配置機制更加完善,按照一定層次和規模保證人才服務體系的使用具備更大的覆蓋面積和較強的輻射性,增加法制化建設,實現人才資源的有效配置,促使人才開發工作中積極性的提升;第四,提高經濟待遇或者引進教育培養方面的政策等,為人才的引進工作提供重要條件。企業還可以加強和高校的相互合作,培養專業化人才,以促使教育工作的穩定開展。
4.6 促使政府作用的發揮
促使政府在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中發揮其優勢,保證產業轉移救助政策更加完善。資源型城市發展中,因為受到計劃經濟的影響,使其中增加了很多的體力勞動,導致符合市場發展的經濟人才嚴重缺乏。在該條件下,為了在較短時間內促進資源型城市的發展,需要對我國產業發展機遇進行詳細分析,為其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有效解決目前存在的遷移、改制、重組等問題,保證政策作用的積極發揮。為了給替代產業發展提供重要條件,政府需要利用財政、金融和土地等方面的政策,對資源型城市的產業結構、就業結構進行優化,改變資源型城市單一的發展方式,促使整體的綜合化發展[10]。
5 結語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研究,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世界性主要思考的問題,在實踐工作中,需要我們逐漸探索和創新,并將我黨的發展理論作為重要指導,遵循科學發展觀的統一思想和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要求,對整體結構積極調整,并將科學技術發展作為強大支持,以確保為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建設提供重要條件。
【參考文獻】
【1】岳順之.山東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以淄博、棗莊、濟寧為例[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4(4):24-27.
【2】郭立東,沈山.資源型城市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競爭力研究——以山東省濟寧市為例[J].煤炭經濟研究,2018,38(12):49-54.
【3】張健,謝瑞.資源型城市生態文明建設路徑探析——以山東省濟寧市為例[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3,36(6):53-55.
【4】 何丹,金鳳君,周璟.資源型城市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研究——以濟寧市大運河生態經濟區為例[J].地理研究,2011,30(4):655-666.
【5】李俊莉,曹明明.生態脆弱區資源型城市農業生態系統的能值分析——以榆林市為例[J].中國農業科學,2012,45(12):2552-2560.
【6】楊濤,袁梅.實施“生態突破”戰略努力建設美麗家園——以濟寧市生態文明建設為例[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6,41(4):223-224.
【7】楊濤,袁梅.實施“生態突破”戰略努力建設美麗家醫——以濟寧市生態文明建設為例[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6(4):223-224.
【8】關海玲,董慧君,張宇茹.《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的污染減排效應研究[J].經濟問題,2021(6):80-90.
【9】安虎賁,楊帆,楊寶臣.基于DPSIR模型的林業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評價研究——以伊春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5(5):74-78.
【10】周宏浩,谷國鋒.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政策的污染減排效應評估——基于PSM-DID自然實驗的證據[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0,34(10):5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