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英珍

教學情境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創設教學情境也是教師的一項常規教學工作,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則是教學改革的重要追求。我以高二思想政治課《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這一框題為例,談談在創設教學情境方面的一些做法。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這一框題有兩目內容,一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二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較之前面聯系和發展的觀點理論性更強,理解難度更大。所以,通過選擇恰當的素材作為切入點幫助學生理解矛盾觀點一直是講好這一課的關鍵任務。
課前我先回顧了以前講這部分內容時經常選取的幾個素材。
1.導入環節:問學生:“光究竟是什么?是波還是微粒?”(意圖:激發興趣,引發思考),或分析漫畫“自相矛盾”(意圖:區別邏輯矛盾與哲學矛盾)。
2.思考活動:說出你知道的矛盾。(意圖:結合生活或學習,體會矛盾的斗爭性,理解生活中的矛盾與哲學上的矛盾的關系)
3.體驗活動:“拔河”或“兩人手拉手、腳尖對腳尖站立,盡力向后拉,保持平衡”來體會矛盾的斗爭性與同一性的關系。
4.分析漫畫:教材上“他敢嗎?”(意圖:深化對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認識)
5.材料分析:中英兩國從鴉片戰爭割地賠款、建交、談判解決香港回歸問題、英國加入亞投行、兩國領導人互訪等一系列歷史事件,以及中英關系和中美關系對比,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集體備課時,老師們建議要靈活處理教材,深入探究矛盾的基本屬性,舍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一目,集中力量突破“矛盾就是對立統一”這一難點,防止面面俱到,重點不突出;設計上有所創新,注重哲學理論與生活實際的結合,要講到學生心里去。同時希望選取以下某幾個方面能夠有所突破:情境創設,生活感悟,問題解決,以及問題鏈的設置。根據老師們的建議,我明確了備課方向——努力創設真實復雜的情境,實施深度教學,引導學生在分析實際問題中理解知識,能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以發展學生思維和能力,培養學科核心素養。于是我在不斷修改設計的過程中一步步修正我的方向。
一、創設簡單導入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是一堂課的關鍵環節,導入情境設計得好,會給一堂課奠定良好的基礎;設計得不好,會直接影響教學步驟和教學內容的完成。
備課組老師們認為,分析漫畫“自相矛盾”來區別邏輯矛盾和哲學矛盾不是本課的重點,而愛因斯坦的“光既是波,又是微粒”的內容學生還沒有在物理課上學到這個知識,所以,我果斷放棄了它們。而在導入環節即進行問題探究,我又擔心會使后面重點不突出。一個偶然的機會,一檔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電視節目《經典詠留傳》幫我實現了簡單導入情境的創設,那就是改編自清朝車萬育編寫的引導兒童掌握聲韻格律的啟蒙讀物《聲律啟蒙》的同名歌曲。視頻中幾個稚嫩的小朋友依次唱出:
云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
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
顏巷陋,阮途窮,白叟對黃童。
沿對革,異對同,冀北對遼東。
隨后,曲作者及演唱者趙照深沉的聲音流出:
兩鬢霜,一客行,新綠襯酒紅。
七顆星,一袍風,佛陀對蒼生。
……
歌曲播放完后,學生依然沉浸在優美的旋律和聲韻協調、層層屬對、瑯瑯上口的歌詞情境中。我沒有問任何問題,只是用一句話導入到本節課的教學主題上:《聲律啟蒙》不僅給我們展現了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也給我們展現了一個矛盾著的世界。
二、創設有效問題情境,引發深度思考
開始的教學設計中,我會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知道的一些矛盾。并挑出其中的兩對矛盾進行分析,引導學生課堂生成關于矛盾的斗爭性和同一性的認識。試講過后,我感覺效果不好,以“父母和子女的矛盾”“中美貿易爭端”為例進行分析,學生能理解到矛盾有同一性和斗爭性,但對于二者關系這一難點沒有很好突破。老師們及時提出問題所在:未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問題指向不清晰。我在學習之后,意識到如果缺乏有效的問題情境,難以增強學生認識的沖動性和活躍度,難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若能聯系學生實際生活創設問題情境,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思考、探索、交流,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對學生今后學習和生活將大有益處。從這一點來說,設置問題情境是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實現立德人教育目標的有效途徑。
本節課的知識難點是“矛盾雙方對立統一的關系”:對立和統一密不可分,對立中有統一,統一中有對立,矛盾對方既對立又統一,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最后的設計中,我設置了兩個問題情境:“與父母相處之道”和“他敢點火嗎?”,在實施過程中,有效沖突了難點、培養了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自主探究一:和父母相處之道
情境:小明因為帶手機到學校并且課堂開機使用,被教育處老師發現,沒收并通知了班主任老師和他的父母……
問題鏈:
(1)生活中和自己聯系最多、關系最密切的親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發生矛盾最多的人,這是為什么?你和父母之間的矛盾主要體現在哪兒?
(2)設想:父母和子女在家庭生活中或老師與學生在學校生活中只強調對立會出現什么情景?只強調統一會出現什么情景?
(3)你覺得父母子女之間或師生之間怎么樣是真正體現矛盾對方的對立統一?
自主探究二:他敢點火嗎?
問題鏈:
(1)他敢點火嗎?為什么?
(2)在什么情況下他敢點火?什么情況下必須點?
(3)點不點火,這不僅是一個選擇,更是一種智慧,它體現了矛盾斗爭性和同一性的什么關系?
三、創設復雜社會情境,探究問題解決
僅用所學的知識分析生活中的一般情境,顯然無法達到課標中對核心素養培養較高水平的要求。為此,我在課堂的第三個環節準備創設一個復雜的社會情境,以實現深度學習的目標。首先我想以電影《我不是藥神》的原型陸勇被查出患有白血病后,兩年幾乎掏空了家底,開始漫長的求廉價藥之路的素材創設情境,試講之后發現,需要用較多的時間介紹事件本身,并且學生好像并不那么感同深受。在對學生進行調查后發現多數學生看過《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并且有很多思考和疑問。于是,最后的設計中我直接使用電影中的片斷在來創設復雜社會情境。
情境:老奶奶希望警察不要追查仿制藥(學生看到這一感人畫面,發自內心的感動,流出了眼淚)
問題:你贊成警察抓程勇嗎?(實際課堂上,學生在猶豫中還是給出了有傾向性的答案——要抓,否則社會秩序無法得到保障??梢钥闯龇ㄖ斡^念還是深入人心的。)
追問:
(1)如果程勇被抓走了,患者怎么辦?(學生在兩難的選擇中體會著現實矛盾的復雜。并從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的角度分析“情與法”的矛盾。)
(2)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學生回答,藥太貴了——學生從矛盾斗爭性角度看待藥企與患者的矛盾)
(3)進口抗癌藥品為什么這么貴?(學生分析,研發等成本高,藥便宜利潤低降低研發積極性——又開始從矛盾同一性角度分析矛盾)
(4)如何解決這些矛盾呢?(學生逐漸將解決的方向轉向國家層面)
在此基礎上,展示電影《我不是藥神》最后具有正能量的字幕,體會國家為此做出的努力,并為免抗癌藥品進口關稅、將部分抗癌藥品納入醫療保險、與藥企談判降低市場價格等行為點贊,也從國家財政承擔能力的角度,引導學生真正全面地看待政府的舉措,培養科學精神。
真正的哲學是指導我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把哲學的智慧交給學生,讓哲學回到學生的生活中去,讓我們的生活因為哲學而更加精彩,這才是哲學強大生命力的根本。我會在今后的教學中更加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復雜的社會實際,創設出更有利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情境,為學生的成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