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 芳
線段圖能將復雜的數量關系形象、簡明地表示出來,有助于分析解決問題的數量關系。如何在《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一課中培養學生畫線段圖的能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異中求同,理解內涵。
(1)說一說:仔細讀例題,說說例2中的數學信息和要求的問題。

(2)畫一畫:教師引導學生用畫圖的方式把題目的意思表示出來,學生畫圖時教師巡視,選擇幾幅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全班展示匯報。
作品一:

(3)議一議:你看懂了嗎?說說每幅圖表示的意思。
(4)理一理:雖然每幅圖表示的方法不一樣,但都畫出了軍棋的價錢是8元,象棋的價錢是軍棋的4 倍。
2.同中求異,感悟價值。
(1)想一想: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三幅圖,深入思考畫的時候是怎么來表示象棋的價錢是軍棋的4 倍的。
第一幅:軍棋的價錢用8 個“□”表示,象棋的價錢就畫這樣的4 份。
第二幅:一個圈表示8 元,象棋的價錢就畫這樣的4 個圈。
第三幅:線段圖是用一條線段表示軍旗的8 元,象棋的價錢就畫這樣長的4 條線段。
(2)比一比:這三種不同的表示方法都能表示題目的意思,你更喜歡哪一種?學生在比較中發現當倍數越來越多時,用前兩種方法很不方便,而線段圖比其他圖示更簡潔、更方便。
3.變與不變,積累經驗。
通過例題學生對線段圖有了初步感知,再通過一道變式練習進行及時鞏固。
(1)隱數量:在這幅圖里,思考什么是不變的?草莓和蘋果的數量關系是不變的,蘋果的個數一直都是草莓的3 倍。

(2)隱實物:那這兩條線段除了可以表示蘋果的數量是草莓的3 倍以外,還可以表示誰是誰的3 倍?

(3)隱問題:如果將問題隱去,你會編一道新的和倍數有關的解決問題嗎?

借助異中求同、同中求異、變與不變三個層次的實踐活動,不斷加深學生對線段圖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畫圖的意識,培養學生畫圖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