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海躍
一次教研時聆聽了某教師執教的隨堂課《認識時間》(一年級)。教學現場的三個環節,引發了我的關注。
片斷一:認識鐘面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看看鐘面上都有什么?
教師根據學生觀察、匯報,板書、梳理:有數、有分針、有時針,分針又細又長,時針又粗又短。
片斷二:認識整時
課件出示8 時鐘面。
師:你知道鐘面上現在的時間嗎?
生:8 時。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為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8。
師:你說得真清楚,誰來說說其他三個鐘面?
……
師:像這樣的8 時、3 時、6時,我們叫做整時。仔細觀察這三個整時的鐘面,時針和分針指向有什么特點?
小結:分針指向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片斷三:撥撥整時
師:你能用你的學具撥一個9時嗎?想想你是怎么撥的?
生: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9,就是9 時。
教師示范后,組織小組合作學習,一人說整時,另一人撥。
筆者在網上搜索了多個關于一年級《認識鐘表》的教學設計,發現三個環節高度吻合。這樣的教學設計成為教師習慣走的“套路”。
通過對這三個經典環節的審慎思辨,我們不難發現如下問題:
1.教材簡化鐘面合理嗎?
人教版一年級教材編寫時考慮到學生年齡小的特點,教材中呈現的鐘面不是實物鐘,而是一個模擬鐘面,并且每個鐘面都只有大格,沒有小格。教材善意的簡化,是否真的是順應兒童認知?

我設計了一道“畫一畫你心中的鐘表”前測題,對一年級學生進行了教學前測。通過分析不難發現,對于鐘面的表針,大部分學生知道鐘面是由2 根或3 根表針組成,只是對數字的分布位置認識相對模糊;對于鐘面的刻度,許多學生沒有完全按照教師提供的素材,增加了分的刻度。由此可見,學生對于鐘面有了較完整、較豐富的認識。如果我們的教學仍然回歸教材的預設,一開始就讓學生建立的是一個不完整的鐘面,是否合適,值得我們深思。
2.整時讀法教對了嗎?
片斷二中的教學思路,其實就是我們教材的編寫思路。借助情境圖,認識整時后,通過問題“觀察一下整時的鐘面,你發現了什么”讓學生逐步體會并歸納出認整時的方法: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教師采用這種方法教學的優點在于:看時間的方法直觀,步驟清楚,學生易于掌握。但是,這種靜態的觀察方式,割裂了分針與時針之間的關系,忽視了時間是“永遠運動”的特性。這將是后續學習時間最大的障礙。
3.時間教學難在哪兒?
時間之所以難學難教,其一,時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學中,學生沒有具體的實物可操作。其二,時間的度量工具比較特別。鐘表“表盤”不像我們熟悉的度量長度的工具“ 直尺”,它多呈圓形構造,沒有起點。其三,時間的各單位之間的進率非常復雜。一個能完整表示時間的鐘表表盤應該是時針盤、分針盤、秒針盤三套刻度系統的統一體。當我們看時針時,應該看對應的時針盤;看分針時,應該看分針盤。其中,分針的表盤在時針盤之上。鐘面是度量時間的工具,亦是認識時間的基礎。作為認識的起始課,我們是否應該基于度量角度,幫助學生整體、全面地認識這個工具。
基于前面的分析,對一年級《認識鐘表》一課進行了教學重構。
環節一:作品交流,認知鐘面
師:昨天,我們班的同學畫了畫自己認識的鐘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個鐘面都有什么?

生:鐘面有1~12 這些數字。
生:他還畫了時針、分針。
師:你知道這兩根針的名字嗎?你有什么好辦法區別它們?
生:短短的是時針,長長的是分針。
師:再看這幾位同學畫的鐘面。和第一個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第一個鐘面畫了3 根針,那根最長的叫秒針。
生:第二個鐘面,他在每個格子里畫了許多小豎線。
師:這些小豎線把大格又繼續分成了許多小格。
鐘面上“有什么”是學生對鐘表的直觀顯性認知,是認識鐘表的開始。教學時拉長學生觀察鐘面的過程,引導學生在課前去生活中先充分感知完整的鐘面。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觀察到的鐘面不僅形狀多樣,而且要素齊全:針、數、格是同時存在的,3 根針是同步轉動的。教學中再以這些生活經驗做支撐,從表針、數字、位置、刻度等角度開展基于學生作品的交流活動,在感性經驗的支撐下幫助學生建構完整的鐘面模型,建立鐘面的直觀表象。
環節二:錯例分析,建構刻度
師:還有的同學畫了這樣的鐘面,和你平時看到的一樣嗎?

生:第一個鐘面,12 的位置錯了。平時我們看到的鐘面最上面是12。
生:第二個鐘面,數字1 的方向錯了。
生:第三個鐘面,鐘面的數字不應寫在格子中間,而是格子點上。
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新的每一天,鐘面上的時針都是從這個點開始往右邊運動,走到這個點剛好是1 大格,所以鐘面上1 通常寫在這個位置,走到這里有2 大格,所以這里寫2,以此類推……
(用課件,結合運動軌跡認識鐘面)

借助運動軌跡,幫助學生認識每一天鐘表都是從12 這個位置開始,向順時針方向運動及鐘面數字的意義。通過分解鐘面的“數”與“刻度”活動,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環節三:動態操作,認識整時
師:你們想看看鐘面上的分針和時針怎么運動嗎?下面,我們一起來做個小活動。
出示明確活動要求,讓分針按1→2……這樣轉起來,邊撥邊看分針和時針是怎么運動的。學生小組活動后組織匯報交流。
生:發現分針動,時針也在動。
生:分針走了一圈,時針從12走到1。
師:想象一下,分針再從12轉到12,時針就從幾走到幾?
師:分針走到12,時針指向2,就是2 時。電子表上,通常寫成2∶00。
教學中,引導學生操作聯動的時針學具活動,讓學生充分感悟分針從12 轉到12,轉動了1圈,時針從12 走到1,走一格。將抽象的時間特性轉化為學生可見、可觸摸、可理解的活動,不僅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表針走動表象,也為后續的認識時間積累了活動經驗。
環節四:拓展認知,提升思維
師:有位同學,畫了一個鐘面,沒有數字,這樣能辨認時間嗎?

生:不能,鐘面上沒有數字,不知道幾點鐘。
生:沒有關系,鐘面最上面是12,然后依次數過來,這個點是7,鐘面是7 時。
師:誰聽懂他的想法了?
按照學生的復述,教師再出示各種鐘面引導學生觀察。

師:如果沒有分針,你還能辨認時間么?
生:不能。

師:真的是這樣嗎?
生:老師,爸爸的鐘面就是這樣的。現在應該是10 時左右。因為現在是時針指向10 的位置。
師:同學們,是的。時針運動規律是不變的。雖然沒有分針,但我們還是可以利用時針知道大概時間。(教師借助課件演示)
教學中,通過提供變式的素材引導學生思辨,在正、反方的討論中體會鐘面的本質,感受表針的內在關系。
四、反思:給知識生長的力量
《認識鐘表》是認識時間教學的起始課,我們要抓住核心和關鍵,扣住本質和聯系,凸顯整體和關聯。
1.立足認知規律,建構完整的鐘面模型。
教學不能局限教材簡化鐘面的觀察活動,而是要把學生認識鐘面的渠道拓寬到生活的大視野。通過觀察生活中的鐘表,畫心中的鐘面及作品交流展示活動,喚醒和強化學生對鐘面上數、大格、小格、表針等整體性認知,從而幫助學生建構完整的鐘面模型。這樣就能從全局的視野把握學習內容,為時間的持續學習打下很好的基礎。
2.立足度量本質,理解鐘表的各個元素。
認識鐘表是認識時間的基礎,只有對鐘表認識到位了,認識時間才有根基、才有依據。因此,教學中不僅要幫助學生建構完整的鐘面,還要去揭示鐘面各個元素背后的道理。與“直尺”相比,度量時間的“鐘表”比較特別,它沒有明顯的起點“0”,只有1~12 個時刻度首尾相連,均勻排在圓周上,因而,對鐘表上的“數”與“刻度”的認知是一年級學生認識鐘表的重點,同時是學生認識時間思維上的難點之一。教學中組織學生交流分析,并借助運動軌跡,分解鐘面的“數”與“刻度”,從度量的角度讓學生理解鐘表的各個元素。
3.立足運動視角,感悟動態的整時描述。
教學中,借助二年級聯動的時鐘學具,開展探究分針與時針之間關系的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發現分針和時針的運動關系。
4.立足內在聯系,提升對時間的認知能力。
史寧中教授認為:“智慧并不表現在經驗的結果上,也不表現在思考的結果上,而是表現在思考的過程中?!睂τ阽姳淼膶W習,最為重要的是結構和關系。因此,教學中仍需教師創造一些思考類的活動,既讓學生理解數學的理,還要運用數學的理。課末,出示“沒有數字的鐘面”和“沒有分鐘的鐘面”,引導學生辨認時間,迫使學生回歸原點,從鐘表度量的本質去認識時間。通過學習活動的“立”與“破”,幫助學生完善了認知結構,同時,在拓展體驗中獲得了智慧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