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瑩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人們越來越注重學生“獨立、自主、理性與質疑”的思維能力。思辨能力對學生的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教師也要輔以正確的教學策略,在學生思辨性閱讀中給予正確的引導,這樣才能有助于學生思辨能力的提高。而在小學高段語文思辨閱讀訓練中,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問思辨能力,這也讓小學語文思辨閱讀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重視,成為眾多語文教師的教育目標。
[關鍵詞]小學語文;思辨閱讀;有效策略
新課改持續推進,為各科教學指明了方向,同時,也提出了諸多全新教育理念,這是一線教師教學模式創新與改革的基礎。在小學語文學科實踐教學中,教師在領悟“以讀為本”的新課改語文教育理念時,希望改變目前的教學形式,但調查發現,個別教師過于強調朗讀文章,最終導致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得不到提高。一線教師要及時醒悟,為學生提供訓練思辨能力的機會,這樣才能提高閱讀教學實效。
一、思辨性閱讀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培養學生冷靜分析的態度,發展學生理性處事的精神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一些學過的知識可能會記憶模糊,閱讀時的情感也可能會有所忘記,但學生的思維方式卻總是隨著年齡與生活經驗的增長而不斷提高。在小學高段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中,閱讀是培養學生思維方式的關鍵行為,思辨是培養學生思維方式的方向。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理性與質疑的思維能力。同時,學生具有了良好的思辨能力,也有助于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處理問題,可以通過自己冷靜分析與判斷,對事件有更清晰的認識和自己的看法,即思辨性閱讀可以陪伴學生的精神成長,發展學生的理性精神。
(二)提高學生閱讀中思考并提煉信息的能力
學生如果具有良好的思辨能力,可以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對文章的語義能有更好的理解,對言外之意也會更好的把握,能夠對含蓄內斂的文章進行思考,提煉出作者的思想與態度,進行深層次的了解,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若學生缺乏思辨性的思維,單純靠多次閱讀,憑借自己的語感來了解文章的意思,就會有單一性和片面性,只能了解到文章最表層的意思,很難對文章進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二、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的教學現狀
(一)強調情感,忽視理性
一些教師錯誤地強化了學生情感的教育,卻忽視了學生理性的思考,這使一些學生在面對“情感”時,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語言是學生思考的表現,情感是學生烘托語言的技巧,但思維是學生對待事情、處理事情的唯一方法。
(二)錯誤分析,偏離實際
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注重學生的思辨能力,這使小學生閱讀文章后對文章理解具有淺薄性、零散性、僵化性和雜亂性。其實,小學生的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特別是高段的小學生,對待一些問題已經具有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自己的意見看法,只不過是不夠成熟。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有必要開展思辨性的閱讀活動,提高他們的思辨能力,指導他們的思辨方向,從而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理性與質疑的思維能力。
三、思辨性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整體思考,有序梳理文章脈絡
任何一篇文章的結構安排都有著自己獨特的作用與意義。如文章結尾的結構,可以設置成對全文總結性的結束語,也可以設置成“言未盡,事未完”,引人深思,留給讀者更多想象的空間,值得讀者回味。再如,文章的句子與句子、段落與段落之間,可以是過渡引申的結構關系,也可以是照應呼應的結構關系。因此,教師在思辨性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從文章的整體出發,對文章的脈絡進行有序梳理,讓學生對文章的基本邏輯順序有清晰的認知,從而對文章進行思辨性的理解,有助于學生思辨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師在教學時應要求學生先對文章的結構脈絡進行梳理。《草原》一文,全文共有五個段落,每個段落都屬于遞進關系,就是一個人去草原旅游的路線。學生對全文的結構進行梳理后,再對每個自然段的內容進行結構梳理,從而更深刻地了解文章內涵。如要求背誦的第一自然段,學生對這一段落的內容從結構上進行思辨性閱讀,加深對整段內容的記憶。第一句,是對整段的介紹,“我看到了草原”;第二句,是“天空”“空氣”和其他地方的對比,“清鮮”與“明朗”,讓作者心情愉悅,這是草原帶給作者的第一視覺感受與嗅覺感受;第三句,作者向遠眺望,草原“千里碧綠,而并不茫?!?第四、五句,對上句的“并不茫?!弊隽私榻B,有綠油油的小丘,白花花的綿羊;第六、七句,作者對綠色的小丘展開聯想,有感而發;第八句,作者又借景抒情,想象著自己在草原一定會有無限的樂趣。學生對整段文章進行結構的思考與梳理,找到了每句之間的聯系,既可以讓學生對整段內容有更清晰的邏輯順序認知,理解作者的寫作內涵,又有助于學生的記憶。
(二)斟字酌句,質疑思考,加深理解
一些文章之所以讀起來耐人尋味,就是因為作者對每一句話和每一個字都反復斟酌,讓讀者流連忘返。教師在思辨性閱讀教學中,如果不要求學生斟字酌句地進行閱讀,那么學生閱讀后很難有思想上的啟迪,只是把這些文章看成是感人的、優美的、富有詩情畫意的文章,但卻不知道哪里感人,哪里優美,哪里富有詩情畫意,學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僅不利于學生對文章的真正理解,而且達不到思辨性閱讀的真正教學目的。因此,教師應要求學生仔細閱讀,對文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反復斟酌,并質疑,這樣才有助于學生對文章內容更深層次的理解,從而讓學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提高。如《橋》一課講述的是大雨造成了山洪暴發,村支書老漢帶領村民跑去“南”面避難,井然有序地組織村民通過“窄”橋,最后和一位年輕黨員小伙一同犧牲的感人故事。很多學生能夠讀懂村支書老漢為了村民而犧牲,因為他是“黨支部書記”,卻不能真正地理解村支書老漢這么做的原因,一些同學還會惋惜被洪水沖走的年輕小伙。通過閱讀全文,學生會發現,雖然文中故事是在雨中發生的,但學生卻只能找到兩處描寫下雨的場景,學生細讀時會發現,“卻一腳踩進水里”,這也是對大雨的另一種描寫方法,通過村民肢體的感受“踩進水里”,緊扣前文,雨水不僅“潑”出了山洪,也“倒”進了村民的屋里;緊接著“是誰驚慌地喊了一嗓子”,村民只能隱隱約約地聽到呼喊,卻分不清是誰在呼喊,這是對雨水巨大的聲音進行描寫,學生再與前文相結合,這時學生再讀課文,就會更加具有畫面感,仿佛自身也跟隨著村民一同避難一般。同時,學生對喊一嗓子的“誰”更加好奇,并提出自己的假設。隨后閱讀到“老漢沙啞地喊話”,沙啞是人們說話時通常大聲地喊,而造成嗓子短暫的失音,因此,學生可以斷定是這位村支書老漢“驚慌地喊了一嗓子”,又在避難過程中通過喊的方式組織村民避難。而后,閱讀到“黨員排在后面!”學生也產生了文中“黨員也是人”一樣的想法,并對后文“可以退黨,到我這里報名”表示不理解,當學生再讀到后文“竟沒有人再喊”,教師可以給予適當的指導提示,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向:“入黨”可以說是村民最崇高的理想與榮耀,但“黨員”更肩負著保衛全村乃至全國人民的責任,這樣,老漢“冷冷”的話不僅讓村莊的青年黨員有所覺悟,而且讓全班學生對“黨”有了新的理解與認知。學生閱讀時,逐句、逐字地開展思辨性閱讀,一邊閱讀,一邊質疑,這樣才會真正理解文章。
(三)有效開展,持久保持思辨狀態
教師在培養學生學會思辨性閱讀方法后,要開展有效的思辨閱讀教學活動,一方面是對思辨閱讀教學起到鞏固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以此來保證學生更為持久的思辨性閱讀狀態,從而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思辨性閱讀習慣。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開展一些辯論性的教學活動,針對一件事情的正反兩面,讓學生搜集資料,整理論據,從好壞兩個方面闡述觀點,并舉出例子,然后在課堂進行辯論,以小組間辯論發表自己的看法。如果有學生有不同的觀點意見,可以及時補充和反駁,并說出自己的理由,其他學生也可以發表觀點和進行補充、糾錯,但教師一定要控制好辯論紀律和規則,不能讓學生隨意發言。
總之,思辨性閱讀為閱讀教學帶來了新的教學方式,它可以讓學生對文章內容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因此,教師要正確認知思辨性閱讀的重要性,并對教學狀況有清晰的認知,制定有效的思辨性閱讀教學策略,從而提高學生獨立、自主、理性與質疑的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林夏萍.小學語文組織思辨性閱讀的有效策略[J].新課程,2020,(31).
[2]郭冰.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的實施策略研究[J].課外語文(下),2020,(12).
[3]許麗春.例談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策略[J].語文課內外,2019,(36).
[4]劉英華.思辨性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