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剛
摘要:隨著政治和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的知識水平越來越高,對美的追求也越來越高,初中美術是初中生正式接觸到的,比較基礎的一門有關美學的課程,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但現在有不少的初中生缺乏對美術學習的興趣,不喜歡美術這門課程。基于此,本文將從初中美術教學中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的原因進行分析,并給出合理的建議,讓孩子們不斷提高對美的認識,不斷完善對美的概念,并讓美滲透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關鍵詞:美術教學;原因分析;對策研究
中國傳統文化是多種哲學思想完美融合的文化,具有高度的包容性,而包容性就意味著這是一種極具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文化,中國文化有強大的同化能力和吸收外來文化的能力,將外來文化的精華,吸收為中國固有的文化,而美術教學中的美又是一種獨特的美,它是立體的美;它是工筆細描的美;它是鐘情于山水的美。總之,無論在何時,無論在何地,它都提現著文化的博大精深,美的無處不在,如何讓初中生愛上美術,這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
一、分析初中美術教學中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的原因
在當前初中美術教學課堂中出現了大大小小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是學生缺乏對該門學科的學習興趣,下面就從三個方面分析出現該種現象的原因:
首先,教師上課的內容太過單一化,而教學的方式又太過乏味,教師無法用學生們喜歡的方式來進行教學,營造出一個初中生都喜歡的課堂氛圍,并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當中。
其次,初中生缺乏對美的意識,隨著中考分流量的增大,初中生把大多數的精力都花在了中考科目學習上,沒有過多的精力去認識到美,并把他實踐到生活中去,因此在他們的潛意識中就缺少了美概念。
最后,學校對美術課堂的重視度不夠高,它們把大多數的時間都花在了培養中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而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思想貫徹的還不夠深刻,因此,中學生就降低了對美術課的要求,不愿意花時間去了解美的存在,這樣一來,就缺乏了對美的追求,減少了對美的熱愛。
二、初中美術教學中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的具體應對策略
其一:對于課堂內容太過枯燥乏味,教師可以引入游戲環節,或是進行小組討論,給學生創造一個學習的氛圍,讓他們自行思考,自行動手,在思考和動手中不斷總結,然后,形成自己的學習經驗,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思考,在思考中不斷進步,這樣一來,課堂就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
例如,教師在上到《生肖的聯想》這一課的時候,可以讓同學們自由構思并創作,然后,到黑板上展示自己所畫的內容,同時也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小組進行推優展示,然后,進行評比,選出最優秀的同學,在比賽的過程中,初中生就慢慢融入了課堂,參與了課堂,這樣一來,不僅提起了學生對美術的興趣,也讓課堂變得活躍起來,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也更容易接受知識,更容易培養對美術的興趣。
其二:對于學生缺乏審美意識,教師可以通過圖片的展示,小視頻的播放,來不斷提高同學們的審美意識,這樣圖講結合的講解方式,不僅可以集中中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減少教師長篇大論講解時的弊端。
例如,在教學《家園》一單元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先給大家講一講自己家鄉是什么樣的,然后再用幾張圖片來做輸入說明,接下來用聯想法教學,首先讓學生先想一想自己家鄉是什么樣的,然后,再用紙筆把自己所想象的家鄉畫出來,等同學們畫完之后,可以采用分組交流的方法,讓同學們了解自己眼中的家鄉,然后,中學生再到講臺上做家鄉介紹,這樣在交流中大家就慢慢融入了集體,感受到了美術課的靈魂存在,知道了它真正存在的意義,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不斷提升了自己的審美水平。
其三:應試教育下成績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硬性標準,因此學校往往忽視了對學生美術學習、美術課堂全面發展的必要性,認為美術不是那么的重要,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美術不被初中生重視,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對于各個學校,教師把美術課換成了數學課或者是英語課這是很常見的事情。因此,從學校層面來說,教師應該貫徹美術概念,讓學生了解美術,并在生活中不斷發現美術的存在,不斷提升對美術課的喜愛和重視。
以教師《墻壁小裝飾》這一課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工合作,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適合的搭檔,然后,不同的組用不同的主題,在教室走廊或各種公共的地方,設計一些小小的標識符,然后,以自己的認知做出合理的文字解釋,這樣一來,學生們在追求美的同時也美化了身邊的環境,只有讓學生從自己邊發現美,并不斷地創造美,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變得更加的美好,學生才會深刻體會到美術的存在意義。
三、結語
初中是一個想追求完美,但又叛逆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初中生會不斷成長,不斷進步,并不斷發現自己所喜歡的事情,對美的追求也在不斷完善,因此,教師應該學會不同的教學方法,激發初中生對美術課堂的熱愛,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把美術融入生活中,讓美術與我們的生活常在。
參考文獻:
[1]賈潔.對初中美術教學中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的原因分析及對策探究[J].才智,2020(03):47.
[2]楊小青.元認知視角下初中美術欣賞教學策略探討[J].新課程(下),2019(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