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愛花 董欲曉 王小蘭
摘要:互聯網是時代發展的新鮮產物,它的普及便捷了各方各面,但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互聯網也不例外,它在提供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不利影響。本文通過對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輿論特點的分析,剖析大學生不良網絡輿論產生的原因,進而為大學生網絡輿論的正確引導提出針對性的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輿論;引導策略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7-0113-02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山東建筑大學科研課題“高校網絡輿情的管理和引導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x18020s
一、前言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普及,大學生獲得信息的渠道愈加廣泛。大學生正處于個人成長發展的關鍵時期,思辨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面對復雜多變的網絡環境,少數大學生容易被不良思想、錯誤言論誤導,阻礙其個人的身心健康發展。因此,如何在新媒體時代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三觀,合理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網絡,形成正確的網絡輿論導向,逐漸成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
二、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輿論的特點
(一)輿論組成主體一致性
生活環境、教育程度和所需所求相似度極高的大學生群體是網絡輿論形成的主體,在網絡輿論發生時易形成認同感,達成群體意見的一致性。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的網絡使用率高,他們利用互聯網建立自己的圈子,喜歡利用網絡發表自己對一些事件的看法和觀點及個人的情緒變化。因部分大學生缺乏足夠的辨別能力,分析問題較為單一、片面,不能透過本質看問題,容易被他人的觀點想法影響,容易被負面信息煽動,進而形成消極網絡輿論,這會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高校、社會的和諧穩定造成惡劣影響。
(二)表達內容多樣化
大學生利用互聯網表達的內容多種多樣,從國內外與社會時事相關的重大事件,到校園日常管理、食堂宿舍等身邊事,大學生群體關注的事情可謂包羅萬象。這其中既有校園生活中的奇聞趣事、小道消息,也有個人情感的表達與宣泄,例如網購不愉快體驗、情緒波動事件等等,還有對社會熱點問題的激烈討論和對國家改革變化取得成就的贊揚,種種此類,極易在大學生這個獨特的圈子內形成網絡輿論。
(三)傳播途徑多樣化
伴隨網絡的快速發展,網絡輿情的傳播路徑也更加多樣,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幾乎已在高校學生中普及,各類網站、論壇和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社交軟件為大學生網絡輿論的傳播提供了便捷。大學生通過這些路徑可以自由、寬泛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情緒和看法。大學生極易通過這樣的互動交流被同輩感染,進而出現思想上、行為上的轉變。
(四)發展速度迅速化
大學生生活的環境高度相似,且彼此之間年齡差小,沒有代溝,對于一些比較新穎的話題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心智尚處于趨于成熟階段,情緒波動較大,并不能很好地去把握事件的本質,加之互聯網本身具有自由隱蔽的特點,致使大學生在網絡發表想法、觀點時并不會像在公共場合一般,要經過深思熟慮。在這種情況下,輿論就可能迅速發酵并形成龐大的意見傾向,導致網絡輿論危機產生。
三、新媒體時代大學生不良網絡輿論出現的原因
(一)學校、社會網絡輿論監管體系不完善
互聯網作為信息時代的產物,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變化迅速,因此網絡監管也須快速迭代。目前,在互聯網監管方面,大多數高校還有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例如網絡安全管理還不夠完善等。
一方面,近幾年智能手機普及,各類手機軟件也紛紛問世,其涉及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等多方面。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得大學生與互聯網形影不離,他們通過互聯網能獲取更大范圍、更多層次的信息。與此同時,網絡輿論的實際監控中還有許多漏洞。
另一方面,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網絡管理制度和法規不健全的漏洞,在互聯網大肆宣揚負面信息,致使大學生遭受詐騙、被錯誤思想誤導,進而影響個人身心健康。面對是非混雜的網絡信息,許多大學生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到負面沖擊,從而在網上發酵,輿情信息監管在無形之中增加管理難度[1]。
(二)大學校園網絡輿論引導制度不完善
隨著科學的快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對高校提出新要求,需要其加強輿論引導和靈活運用新興媒體[2]。為此,很多高校融合校內外資源建立網絡宣傳平臺,在網絡輿論引導上已取得階段性勝利,但同時也要注意及時填補漏洞。一部分高校管理者自身對網絡的利用率低,信息的傳播主要依賴電話、報紙等傳統媒介,網絡成為日常消遣和娛樂的工具,通過網絡開展思政工作的意識淡薄、能力不足。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式方法未能做到與時俱進,思政教育不能與大學生的實際情況貼合,致使大學生對于思政教育活動的興致不高,其思想理念自然得不到正確引導,容易產生一些負面網絡輿論,高校在應對負面網絡輿論時采用封堵、懲罰等簡單粗暴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的方式,最終處理結果反而不盡如人意。
(三)部分大學生網絡素養較低
大學生對社會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面對網絡上的各類信息,經常只關注事件的表面現象,不經仔細思考和認真求證,就輕易作出判斷,進而盲目跟風,對網絡道德的基本要求認知模糊,極易利用網絡發表各種極端的、不理智的言論[3]。互聯網的普及為大學生信息資源的獲取提供了極為便捷的途徑。因互聯網自身具有自由、隱蔽的特點,部分大學生容易脫離現實社會道德和國家法律法規的約束。一方面,少數大學生瀏覽色情網站、非法網站,利用互聯網從事違法犯罪的活動;另一方面,受互聯網的負面影響,少數大學生崇洋媚外,大肆傳播淫穢、暴力等不符合主流價值觀的內容,嚴重擾亂了網絡秩序。
四、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輿論引導策略
(一)建立健全網絡輿論監管體系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當今,互聯網信息技術發達,應該建立相應的網絡輿論監管體系,加強對網絡輿論的監管,凈化網絡交流空間,尤其是大學生網絡輿論監管機制的建立和健全,有利于維護網絡意識形態的安全。同時,打造一個更加潔凈的網絡空間。對網絡上的信息,要理順事件發展順序,建立預警管理機制,做到事前預警、事中引導、事后反饋[4]。事前預警,要求監管部門對網絡空間進行常態化監管,不斷了解大學生的輿論情況,并且要準備相應的監管措施和應對手段。事中引導,要求輿論監管部門要做好對輿論事件的積極引導,將網絡輿論向好的方向引導,不能任其隨意發展。事后處理,要求監管部門對出現的輿論問題做一個反饋分析,為后期處理類似輿論問題提供參考。
(二)構建大學生網絡輿論管理引導隊伍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實現對網絡突發輿論的正面引導,需要組建一支網絡素養高的輿論管理引導隊伍。
一方面,學生干部作為大學生主力軍,是大學生的輿論領袖,其當之無愧應該成為輿論管理引導隊伍成員。在網絡熱門事件中,大學生不能隨意跟隨網絡意見領袖的腳步走,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干部可發揮引導作用。因此,高校可以組建一支充滿正能量的學生干部輿論管理引導隊伍。隊伍中的成員必須有極高的思想素質、正確的價值觀,并且能夠代表當代大學生發言。將學生干部隊伍打造成高校內部的輿論領袖,進一步提高學生干部監管隊伍的綜合素質,增強其責任感和正義感,使其成為大學生網絡空間的領頭羊,進一步引導大學生的網絡輿論。
另一方面,學校專業老師、輔導員和高校行政工作者也要參與其中。眾多工作者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地給大學生做好榜樣。根據客觀事實給出正確看待問題的方式和處理方式,再結合正確的價值觀引導網絡輿論方向,引領大學生關注的網絡輿論朝著健康、正確的方向發展。這支隊伍還應幫助大學生了解相應的法律法規,給出正確且積極的建議,使其能夠正確看待言論自由,正確發表言論。
(三)重視學生權益,暢通問題反饋渠道
大學生的法律和維權意識相對淡薄,在發生特定事件時往往不清楚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校園網絡輿論的產生就是由于大學生權益遭到破壞卻不知如何正確維權所致。對此,高校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全方位、多層次地增強大學生的法律、維權意識。其一,法律入課堂。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應適當加入思政教育和法律教育的內容,讓學生在無形中提升運用法律維權的能力。其二,法律入會。在日常的班會和組織生活會中,輔導員或學生干部可通過相關的維權案例向同學們講授相關法律知識、維權方法與途徑。其三,法律入活動,學生組織可以以相關節日為契機開展法律宣傳活動,以進一步強化同學們的法律意識。
五、結語
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為當代大學生的成長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大學生也面臨諸多風險與挑戰。如何加強當代大學生的網絡輿論管理和引導是各個高校的必答題。各高校要充分利用各方資源,整合優勢,為大學生打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輿論環境,使廣大青年學生自覺成為網絡安全的守護者。
參考文獻:
[1] 張媛.如何填補青少年網絡安全“漏洞”[J].平安校園,2014(9):30-35.
[2] 董勵華.關于加強和改進組織工作宣傳的若干思考[J].領導文萃,2010(11):142-146.
[3] 韓茜.政府應對網絡輿情危機中存在的不足與對策研究——以“8·12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故”為例[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5):11-14.
[4] 楊麗,胡泊.當代青少年網絡輿情引導機制探究[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20,30(6):5-8.
作者簡介:孫愛花(1978—),女,山東萊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董欲曉(1978—),女,山東章丘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王小蘭(1991—),女,山東聊城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