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鋒 王朝陽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向教育領域不斷滲透,如何科學合理地評價高校教師信息素養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闡述了高校教師信息素養的內涵與發展現狀,將信息素養分為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信息倫理四個方面,建立高校教師信息素養的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構建判斷矩陣,求解指標權重,并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建立信息素養的評價模型。通過實例分析,證實該方法可以有效實現教師信息素養的定量評價,有助于了解高校教師信息素養的現狀,推動教育信息化的發展。
關鍵詞:信息素養;高校教師;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5995(2021)07-0052-07
隨著時代發展與科技進步,信息技術已廣泛應用于社會的各個領域,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深刻變化。信息素養作為人整體素養中的一部分,已成為一個人生存發展的必備條件。在當今時代,以大數據、云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向教育領域不斷滲透,不僅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也對教師的基本能力和職業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發布了關于推進教師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相關意見,要求培養具有較高信息素養的教師隊伍[1]。高校教師是國家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如何科學合理地評價其信息素養水平,探求提升信息素養的途徑,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一方面,評價高校教師的信息素養可以發現教師隊伍中存在的問題,找到有效的解決措施;另一方面,優秀的信息素養能夠引導高校教師進行自我反省,增強教學、研究和實踐應用,實現知識結構的調整與升級[2]。因此,在借鑒國內外現有成果的基礎上,從高校教師信息素養的內涵出發,建立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與模糊綜合評價構建綜合評價模型,為準確評估高校教師的信息素養水平、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供參考。
一、高校教師信息素養的內涵與發展現狀
信息素養(informationliteracy)的概念最早出現在西方國家。1974年,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PaulZurkowski首次提出“信息素養”一詞,他認為信息素養是能夠利用信息工具與信息資源解決問題的一種能力[3]。美國圖書館協會于1989年也給出了信息素養的概念,即人們認識到何時需要信息,并能夠搜索、評估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4],這一概念得到了學術界的普遍認可。當今社會信息技術發展迅速,良好的信息素養已成為一個人生存發展的基本素質,高校教師既是普通的社會人,又是傳播科學知識、培養人才的科研工作者,其信息素養水平直接關系到我國的高等教育信息化戰略能否順利實施。
關于高校教師信息素養的內涵,不同學者的理解存在差異。周建忠等認為信息素養是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科學文化素養,教師的信息素養可分為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其主要特征是獲取、評估及利用信息[5]。桑國元等認為信息素養是人們面對大量信息時表現出來的心理狀態,教師的信息素養包括信息意識、信息敏銳性、信息加工、信息分享以及信息安全等方面[6]。陳明星等認為信息素養的目的在于解決實際問題,包含信息意識、信息獲取、信息辨別與吸收等方面[7]。楊琰等將信息素養視為人對社會發展的一種適應能力,從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和信息倫理道德4個維度構建高校教師信息素養結構模型[8]。
可以看出,我國學者針對信息素養進行了廣泛研究,但關于教師信息素養的內涵并沒有形成一致意見。通過對不同學者關于教師信息素養界定的研究,可以發現以下共識[8]:(1)體現了教師的綜合能力和職業素養;(2)是對傳統文化素養的延伸與拓展;(3)是一個逐漸形成、不斷發展更新的動態過程;(4)重視解決實際問題。本文綜合多個學者的觀點,將高校教師信息素養的內涵分為四個方面: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與信息倫理。其中,信息意識是前提,信息知識是基礎,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倫理是發展方向,如圖1所示。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高校教師的信息素養水平不斷提高,但是與教育信息化和教師教育信息化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就當前高校教師信息素養的發展情況來看,仍存在以下問題:(1)信息意識薄弱,對信息的需求不高;(2)信息知識匱乏,缺乏系統的信息素養培訓;(3)信息能力不足,缺乏必備的現代教育技術等[9]。
二、高校教師信息素養評價方法與模型
對于高校教師信息素養的評價總體上可分為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兩大類。在早期研究階段,由于信息素養的概念并不明確,人們大多數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隨著研究的深入,信息素養的內涵逐漸清晰,并且為了解決高校教師隊伍管理的實際需要,人們開始使用定量方法評價教師的信息素養。本文首先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總結歸納出可以反映高校教師信息素養的評價指標,然后利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最后建立教師信息素養的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實現對高校教師信息素養的定量評價。整個工作流程如圖2所示。
(一)高校教師信息素養評價標準建立
選擇合理的評價指標是建立信息素養評價體系、準確評定高校教師信息素養水平的重要前提,評價指標的選取一般遵循以下原則:(1)全面性。選取的指標要能全面反映高校教師信息素養的內涵。(2)系統性。高校教師信息素養評價涉及很多方面,要選擇具有明顯代表性的指標,指標之間能夠相互配合,保證信息素養評價的系統性。(3)可比性。選擇的指標要有統一的評價標準,其計量口徑、范圍、方法等要保持一致。(4)可操作性。指標的數量不宜過多,且要求概念明確,指標的數據易于獲取,具有可操作性。
根據前文所述的高校教師信息素養內涵,參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信息素養標準[2],并結合國內專業學者的研究成果,建立了高校教師信息素養的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分為兩個層次,一級指標由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信息倫理4部分組成,較為全面地反映了高校教師信息素養的內涵;然后結合信息素養對高校教師的具體要求,對這四個維度進行深入分析、逐層分解,每個維度各細分出4個子指標,最終形成4個一級指標,16個二級指標的評價指標體系,如圖3所示。
1.信息意識
信息意識是教師信息素養的前提,是指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敏感度、認知和態度,這要求教師能夠主動意識到信息對教育教學的重要性,對信息有積極的內在需求,包括以下4個方面:(1)對信息的敏感程度,指教師對信息具有較強的感知力,能夠捕捉到周圍的信息,在已有信息中發現重要信息,并具備及時更新信息的意識;(2)對信息的需求程度,指教師能夠根據自身情況明確教學過程中的信息需求,了解所需信息的主要特征;(3)了解信息技術的重要作用,指教師能夠認識到信息技術對促進教育教學、推動科技發展的價值和作用,知道信息技術在現代科學中的地位;(4)運用信息技術教學的欲望,指教師具有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意識,以及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采用信息技術的意愿程度。
2.信息知識
信息知識是教師信息素養的基礎,是指教師對信息技術的了解程度,以及對信息源、信息處理策略的掌握情況,包括以下4個方面:(1)自身文化素養,指教師自身的受教育程度,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閱讀能力與嚴謹的文字表達能力,掌握一定的外語知識;(2)信息基本知識,指教師了解信息技術中的基礎知識、相關概念及常用術語,知道信息技術的發展歷程與應用現狀;(3)信息獲取及處理知識,指教師知道獲取信息的常用途徑,如網絡搜索引擎、圖書館、實地調研等,并掌握簡單的信息處理方法;(4)信息安全知識,指教師具備一定的信息安全常識,能夠保護好自身和他人的隱私信息,能夠準確辨別信息的真偽性。
3.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在教師信息素養中處于核心地位,是指教師獲取、組織、處理和表達信息的能力,包括以下4個方面:(1)信息檢索獲取,指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工具查找并獲取所需信息的能力,例如能夠熟練通過圖書館、網絡、多媒體等資源檢索信息,并能使用合適的方法獲取有效信息;(2)信息處理分析,指教師能夠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分類存儲,并能使用一些數據分析軟件對信息的特征進行統計,根據實際需求重新加工、組織信息;(3)創造新的信息,指教師能夠深刻理解已有信息,通過對比分析新舊信息,提出新的概念、思想與方法,主要反映了教師的創造力;(4)信息交流與討論,指教師能夠選擇合適的交流方式,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手段與他人分享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展開深入討論。
4.信息倫理
信息倫理掌握了教師信息素養的發展方向,是指教師具有正確的科學理念,在獲取、使用和傳播信息的過程中遵守社會道德,不違反法律規定、不侵害他人的權益。主要包括以下4個方面:(1)正確標注引用,指教師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在引用時標明信息來源,并在參考文獻中列出;(2)尊重知識產權,指教師具有較高的知識產權素養,能夠自覺保護知識產權,不使用盜版書籍、軟件等;(3)抵制有害信息,指教師能夠通過正當合法的途徑獲取信息,能準確識別有害信息,不接觸、不傳播有害信息;(4)了解信息相關的法律法規,指教師知道應該遵守的信息道德,了解國家在信息技術方面的政策及規章制度,嚴格按照法律規定使用、傳播信息。
(二)利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
在評價指標體系中,每個指標的重要程度并不完全一致,因此要對其賦予合理的權重。傳統的評價方法主要是基于統計學或社會科學理論建立評估模型,本文將采用層次分析法,通過對比分析定量得出評價指標的權重。
層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是一種應用網絡系統理論和多目標綜合評價的權重決策方法,最早由美國運籌學家薩蒂教授于20世紀70年代初提出,該方法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起來,用決策者的經驗判斷各標準之間的相對重要程度,并給出每個指標的權重。使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圖3所示的評價體系中指標權重的步驟如下[10]:
1.構造判斷矩陣
首先對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信息倫理4個一級指標的相對重要程度進行打分,采用1~9標度法,通過兩兩對比的方式得到一級指標的判斷矩陣,記為A=(aij)4×4。使用同樣的方法,構造同一個一級指標下各二級指標的判斷矩陣,一共得到四個矩陣,分別記為B1、B2、B3、B4,它們都是四階矩陣。
2.層次單排序與一致性檢驗
根據AHP的原理,計算各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和對應的特征向量。由于構建判斷矩陣的過程中加入了較多的主觀因素,因此需要檢驗其是否符合邏輯,為此引入隨機一致性比率CR的概念,當CR<0.1時,認為判斷矩陣通過一致性檢驗,否則需要重新調整矩陣中元素的數值,以獲得滿意的一致性。計算公式為:
CR=CIRI(1)
式中,CI為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指標,CI=λmax-nn-1,λmax為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n為矩陣的階數,RI為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對于不同階數的判斷矩陣,其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的取值如表1所示。
3.層次總排序與一致性檢驗
為得到所有二級指標對總體評價目標的權重,需要將各一級指標權重與相對應的二級指標權重進行乘法合成運算,求出的所有二級指標的權重和為1。最后,進行層次總排序的一致性檢驗,計算公式為:
CR=∑4i=1wiCIi∑4i=1wiRIi(2)
式中,wi為各一級指標的權重,CIi、RIi分別為4個二級指標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指標和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當CR<0.1時,判斷矩陣通過檢驗,可以認為層次總排序的結果具有滿意的一致性。
(三)建立模糊綜合評價模型
在評價高校教師信息素養的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且大多數指標的含義較為模糊,很難進行量化處理。由于模糊綜合評價法以模糊數學中的隸屬度為基礎,可以有效處理某些不易量化的因素,在解決具有不確定性的多屬性、多準則評價問題上具有很大優勢。因此,本文使用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建立高校教師信息素養的評價模型,具體步驟如下[11]:
1.確定評價因素集
三、高校教師信息素養評價實例分析
本文以某高校教師為研究對象,使用層次分析法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然后邀請專家對該教師在各指標的表現情況進行打分,通過模糊綜合評價法計算綜合得分,從而實現信息素養的定量評價。
(一)確定指標權重
計算以上各矩陣的最大特征值與對應的特征向量,然后進行一致性檢驗,當隨機一致性比率CR<0.1時,認為判斷矩陣通過一致性檢驗,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梢钥闯?,5個矩陣的CR值都小于0.1,因此通過了一致性檢驗,特征向量即為各指標相對于上一級指標的權重。最后,需要求出所有二級指標相對于總體評價目標的權重,計算方法是用判斷矩陣A特征向量的第i個元素與Bi中每個元素相乘,得到16個二級指標的合成權重如表3所示,顯然所有權重的和為1。
使用公式(2)進行總體排序的一致性檢驗,計算得到CI=0.0378,RI=0.9,則CR=0.04195<0.1,因此可以接受矩陣的一致性,表3中的權重是合理的。
(二)計算綜合得分
邀請10名專家對該教師在不同指標的表現情況進行評價,以信息能力為例,評價結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在對該教師信息能力的評價中,有4位專家認為其信息檢索獲取能力為優秀,有6位專家認為屬于良好,則該指標相對于優秀和良好的隸屬度分別是0.4和0.6,同理可得其他指標的隸屬度。評價指標體系中所有指標對不同等級的隸屬度如表5所示。
即有44.62%的專家認為該教師的信息素養優秀,40.33%的專家認為良好,11.22%的專家認為中等,3.84%的專家認為合格。將上述矩陣與不同等級對應的分值相乘,求出該教師的信息素養綜合得分為87.57分,根據最大隸屬度原則,該教師的信息素養為良好。
如果涉及到多位教師的評價,只需重復上述步驟即可得到各教師的信息素養綜合得分,并可以進一步實現教師信息素養發展水平的排序。由此可見,只要通過專家評價的方法得到不同教師在所有指標上的表現情況,便可以使用本文中建立的模型計算出綜合得分,從而實現高校教師信息素養的定量評價,為探索提升教師信息素養的途徑提供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陳彥平,王殿霞,劉闊.高校教師信息素養培養模式及策略研究[J].情報科學,2013,31(4):101-104+109.
[2]于豐園.基于模糊綜合法的大學教師信息素養評價研究[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13(3):108-112.
[3]明樺,林眾,羅蕾,等.信息素養內涵與結構的國際比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59-65.
[4]張曉娟,張寒露,范玉珊,等.高校信息素養教育的基本模式及國內外實踐研究[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2,30(2):95-101.
[5]周建忠,申滌塵,徐玲.吉林省高校教師信息素養的現狀及提高對策[J].教育研究,2009,30(5):103-105+110.
[6]桑國元,董艷.論“互聯網+”時代教師信息素養內涵演進及其提升策略[J].電化教育研究,2016,37(11):108-112.
[7]陳明星,錢鵬.跨學科、多主體、多視角——數據素養研究特點綜述[J].圖書館建設,2016(10):50-56.
[8]楊琰,胡中鋒.“互聯網+”時代高校教師信息素養現狀與提升策略[J].中國電化教育,2019(4):117-122.
[9]王濤濤.“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教師信息素養培育[J].中國成人教育,2017(9):146-149.
[10]崔楠,姜保亮.基于層次分析法的高校形勢與政策課規范化建設評價模式設計[J].教師教育論壇,2018,31(7):46-53+77.
[11]戎曉霞,萬驍樂,孟慶春.基于模糊綜合評價的大學生創業教育滿意度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4):116-120.
Abstract:Withthecontinuouspenetrationofinformationtechnologyintothefieldofeducation,howtoevaluatetheinformationliteracyofuniversityteachersscientificallyandreasonablyisofgreatsignificance.Thispaperexpoundstheconnotationandthedevelopmentstatusofuniversityteachersinformationliteracy,dividesinformationliteracyintoinformationsense,informationknowledge,informationabilityandinformationethics,andestablishestheevaluationindexsystemofuniversityteachersinformationliteracy.AHPisusedtoconstructthejudgmentmatrixandcalculatetheindexweight.The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methodisusedtoestablishtheevaluationmodelofinformationliteracy.Throughcaseanalysis,itisprovedthatthismethodcaneffectivelyrealizethequantitativeevaluationofteachersinformationliteracy,helptounderstandthecurrentsituationofuniversityteachersinformationliteracy,andpromotethedevelopmentofeducationinformatization.
Keywords:informationliteracy;universityteachers;analytichierarchyprocess;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