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玉芹 劉朝輝



摘要:宜昌市在調研中發現,大多數民辦社工機構仍面臨地方政府主導統籌作用發揮不突出,區域布局不平衡,經費運行保障不穩定,社會認知度不高,持證社工數量不充足,督導和監管體系不完善等問題。究其原因,機制不健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公眾對其認知不全面、社工專業能力有限是影響其發展的主要因素。 破解思路與對策:(一)堅持政府主導、頂層設計、統籌協調,優化外部環境;(二)以基層為突破口,建立社會工作服務制度,支持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社會服務機構建設;(三)加強宣傳和培訓,改變社會對社會工作不恰當的認知,對縣市區鄉鎮干部進行有關社會工作基本知識的培訓;(四)加強專業能力提升,注重服務實踐效果;(五)建立健全社工機構行業自律和信用體系,增強機構社會公信力。
關鍵詞:宜昌市;社會工作機構;困境;思考
中圖分類號:C9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20-0062-03
民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以下簡稱“民辦社工機構”),是以社會工作者為主體,堅持“助人自助”宗旨,遵循社會工作專業倫理規范,綜合運用社會工作專業知識、方法和技能,開展困難救助、矛盾調處、權益維護、心理疏導、行為矯治、關系調適等服務工作的民辦非企業單位,是開展社會工作專業服務的重要陣地。民政部于2009年10月發布的《關于促進民辦社會工作機構發展的通知》中,對“充分發揮民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的重要載體和陣地作用,推進社會工作及其人才隊伍建設深入開展”提出了明確要求。在此背景下,宜昌市首家民辦社會工作機構于2011年在夷陵區成立。經過近10年的建設,宜昌市民辦社會工作機構從無到有,正在逐步進入規范發展時期。
一、宜昌市民辦社會工作機構的發展困境
截止到2021年2月,在宜昌市民政局登記注冊的社會團體和民辦社工機構共53家,2016年后登記注冊的占絕大多數(見表1)。
民辦社會工作機構協助政府創新社會治理,積極參與困難幫扶、扶危濟困等基本民生服務和基層社會治理和社會服務等工作,有效地促進了宜昌市的社會發展。但是,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民辦社工機構的發展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一)地方政府主導統籌作用欠缺,頂層設計不到位
地方政府的主導是社會工作以及民辦社會工作機構能否良性發展的重要前提。但從目前實際狀況看,地方政府層面的頂層設計還不到位,主導統籌作用發揮的還不夠突出,具體表現在:一是地方政府尚未對社會工作的發展做出明確的規劃安排,社會工作頂層制度設計還未提上議事日程,在政策指引、專項資金配套上還缺乏具體措施,導致全市的社會工作建設的總體推進不夠快也不夠廣。二是近10年來除夷陵區作為國家第二批試點地區,區委、區政府主導開展社會工作建設工作,出臺一系列扶持發展的政策外,其余的縣市區政府還沒有出臺系統的關于促進社會工作和社工機構發展的政策和舉措。
(二)民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數量偏少、缺乏行業協會、區域布局不平衡
從機構正式登記注冊地點來看,宜昌市直及縣區在民政局登記注冊的民辦社工機構53家,機構總數并不多。其中經濟條件較好的夷陵區和城區社工機構注冊數在10家以上,其余縣市區除枝江有5家外,其他縣市區則不足5家,經濟條件較差的五峰縣至今無登記注冊社工機構。除夷陵區和猇亭區成立有社會工作者協會外,市級行業聯合會尚未成立,至今也無單位愿意牽頭組建,其余的縣市也未建立行業協會,社會工作行業協會的行業服務和自律作用無法發揮,機構區域分布差異明顯,布局嚴重失衡。
(三)民辦社會工作機構的資金來源不足、項目金額偏小、運行經費保障不穩定
宜昌本地的社工機構大多是2016年后成立的,除了基本的辦公場所和配套硬件外,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卻難以幫助解決其資金籌集的難題。大部分民辦社工機構籌資形式主要為政府購買服務,通過基金會和企業捐贈、公益創投等方式取得的項目非常少,資金來源渠道有限。調查發現,“資金來源不足、項目經費緊缺”是當下大部分社工機構發展時遇到的瓶頸所在。無論是民政系統的項目還是工青婦系統提供的購買服務項目,標的金額都不大,5萬元以下的項目占比達80%以上。2020年,宜昌市民政系統政府購買服務的金額是506萬元,平均每個機構僅10萬元左右。2020年宜昌市婦聯用于政府購買服務的項目資金62萬元,共16家社會組織參與,平均到每個機構的資金是3.8萬元。有的社工機構在招標和政府采購環節因不能滿足相關要求,無法參與競標或投標失敗,獲得政府購買服務的項目更少,運行經費保障的不穩定導致社工機構面臨著嚴峻的生存挑戰。
(四)民辦社會工作機構的社會認知度不高、持證社工數量不充足
宜昌市的絕大數民辦社工機構成立時間不長,社會層面對民辦社工機構的了解還僅停留在傳統的慈善和公益層面,認為社工機構是做公益的,只能免費提供服務不能收取任何費用。主動上門要求服務的對象并不多。其次社工考試通過率仍比較低。據調查,截止到2020年底,宜昌市實際從事社會工作的人員不足3000人,其中擁有職業資格證書的僅1453人,占宜昌市常住人口(400萬)的0.4‰左右,遠遠不能滿足全市社會工作不斷發展的需要。且絕大多數分布在民政和社區等領域,參考一些國家和地區社會工作人才的配備比例為:美國2‰,加拿大2.2‰,日本5‰,中國上海2‰。參照國際標準,按照2020年宜昌市常住人口400萬的2‰配備,需要社會工作人才8000人,持證社工數量明顯不足。
(五)民辦社工機構服務督導和監管體系不完善
調查發現,當前民辦社工機構數量在逐年提高,但其內部規章制度建設還比較滯后,配套管理的評估、督導、監察機制及相關細則還不完善,法人治理的機制尚未建立或理順。組織內部管理還比較混亂。
二、制約民辦社會工作機構發展的原因分析
(一)社會工作的體制機制不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