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本校中職生的運動量狀況,分析影響他們健康的因素,并提出改善的措施。方法:本課題運用文獻資料發、問卷調查法、統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本校二年級學生進行抽樣調查。結果:在有效調查的300名學生中,大部分中職生的體重處于正常,女生體重相對男生正常;80%的學生肺活量達到及格率;53.67%的學生近視;50%的學生做輕微運動;75.33%的學生每天運動在30分鐘以下;57.67%的學生每周運動2至3次;77.67%的學生運動量為小運動量,大運動量的學生為10%;大部分學生喜歡的項目是有氧運動,屬于中等強度的運動方式。結論:我校中職生二年級學生的體質健康一般,運動量不足。
關鍵詞:健康中國;運動量;中職學生;健康
運動量,即身體活動量,是國際通用指標,通常用強度(比如慢跑是中等強度)、時間(每天跑多久)和頻度(每周跑幾次)的乘積來描述,即運動量=強度×時間×頻率。運動量一般用梅脫·分鐘(MET·min)或梅脫·小時(MET·hour)表示。一定時間內的活動量可以累積,不同類型身體活動的活動量也可以相加。
結合《美國人身體活動指南》和中國青少年的身體素質和實際情況,通過大量調研和多次實驗,提出適合中國青少年達到健康推薦的身體活動量——《中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指南》[13]:青少年每天應該活動至少60min的中等至較大強度的身體活動(中等強度的運動,如慢跑、上樓梯、滑冰、打排球、登山等;較大強度的運動,如長跑、跳繩、打籃球、舉重、擊劍等)。具體可描述為:
(1)有氧運動:青少年每天應該活動至少60min,進行中等或較大強度的有氧運動,其中,較大強度的活動每周應該至少進行3d。
(2)肌肉力量練習:青少年每天應該活動至少60min,每周至少進行3d的肌肉力量練習。
(3)骨強化活動:青少年每天應該活動至少60min,每周至少進行3d骨強化活動。
以上身體活動量與世界衛生組織的推薦量一致,為我國兒童青少年開展體力活動提供參考依據,此推薦量能夠降低肥胖,提高心肺功能,預防青少年肥胖、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增強記憶力,提高注意力,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4]。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課題試驗始于2020年9月,止于2020年2月,選取2019級在校男女學生(15~17歲青少年)307名,其中152名男生、155名女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通過在中國知網數據庫和萬方數據庫等相關學術網站查閱和研究國內外有關青少年運動與健康的期刊文獻和相關專著,共查論文資料50余篇,了解“健康中國”的政策文件,并分析青少年運動的重要性。
1.2.2問卷調查法
本課題參考梁德清等人修訂的《體育鍛煉等級問卷(PARS3)》(分級)和《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行為調查》,設計規范嚴格的調查問卷,并運用微信小程序——問卷星進行調查,以了解學生的BMI值、肺活量、運動量等體質指標,探知我校中職二年級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
1.2.3統計分析法
運用Excel對實驗結果進行統計,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對收集所得的數據進行整理和處理,分析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即P>0.05,為統計學無顯著意義;P<0.05統計學有顯著意義。
1.3評價指標
《美國人身體活動指南》中青少年運動指南、《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中高二學生標準和《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行為調查》作為療效評價指標。
2研究結果
2.1調查問卷發放情況
在7位2019級班主任的協助下,共有307名學生填寫調查問卷,其中有效問卷300份(其中,填寫問卷的男生150名,女生150名),有效率達97.71%。
2.2研究結果及分析
2.2.1體質指數指標
體質(重)指數,即身體質量指數,簡稱BMI,是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即BMI=kg/m2,是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個中立而可靠的指標。體質指數用低體重、正常、超重、肥胖四個等級對身高、體重進行評價,關于對本校中職二年級學生的體質指數的情況統計見表1:
從表1的結果可以看出,低體重的中職生人數共17人,男女生分別占比為6%和5%;正常體重的人數共217人,男女生分別占比為66%和79%;超重的人數共29人,男女生分別占比為12%和7%;肥胖的人數共30人,男女生分別占比為15%和5%。
2.2.2肺活量指標
肺活量是反映人體心肺功能的指標,因此為了了解青少年的健康狀況,需要檢測此指標。在調查的300名學生中,男女生的肺活量優秀的人數為39人,占比13%;良好的人數為47人,占比16%;及格的人數為160人,占比53%;不及格的人數為58人,占比19%(如表2)。從男女生肺活量指標比較可以看出(如表3),二者無顯著性差異(P>0.05)。
2.2.3近視狀況
在調查的300名學生中,53.67%的學生有眼睛近視,46.33%的學生不近視(見表4)。
2.2.4運動量指標
根據梁德清等人修訂的《體育鍛煉等級問卷(PARS3)》(分級),運動量=運動強度×運動時間×運動頻率,強度分為1~5等級,依次記1~5分,時間分為1~5等級,依次記0~4分,頻率分為1~5等級,依次記1~5分,最高分為100分、最低分為0分,評定標準:≤19分為小運動量;20~42分為中等運動量;≥43分為大運動量[5]。
在調查的300名學生中,大部分中職生的運動量處在小運動量。300人中有233人,占比77.67%;男生104人,占比69%;女生129人,占比86%。中等運動量和大運動量的學生分別39人和28人,各占比13%和9.33%。其中男生的中等運動量和大運動量的人數分別為24人和22人,各占比16%和15%;而女生的分別為15人和6人,各占比10%和4%(見表8)。
以上調研的指標均在提示,我校中職生二年級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一般,男生超重和肥胖較女生嚴重,并且大部分學生遠沒有達到《中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指南》的身體活動推薦量,運動量嚴重不足。
3討論
近年來,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度,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越來越高。全國人民都希望實現健康長壽,進而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為了早日實現全民健康,原國家衛生部長陳竺于2012年首次提出“健康中國”概念。
而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關系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因此,青少年是國家的重點關注人群。但是在21世紀,科技發展迅速,不論是在農村還是在城市,電子產品、電子游戲等蜂擁流向市場,有些青少年長時間沉迷于網吧或使用平板電腦、手機等設備玩游戲,久坐、用眼過度、熬夜、飲食不規律等問題已經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健康,尤其是他們的肺活量、力量和速度等體質水平均有所下降,引發了一系列疾病的發生,比如近視、脊椎變形、胃病、肥胖等[6]。
早在197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目的在于激勵廣大兒童青少年自覺鍛煉身體[7]。近年來,國家已經意識到運動鍛煉對于學生的重要性,也出臺了相關政策,比如,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并實施《“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8]指出:將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以中小學為重點,建立學校健康教育推進機制,培養青少年的體育熱情、體育愛好,要求青少年熟練掌握1項及以上的體育運動技能。2020年8月24日,教育部在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中,明確要求嚴格落實國家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保質保量上好體育課,中小學生校內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嚴禁學校擠占體育課和學生校園體育活動時間。
“生命在于運動”是達·芬奇最先提出的,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也早在公元前400年提出:體育鍛煉是實現健康生活的根本手段[1,9]。
本研究結果顯示:我校中職生二年級學生的運動量不足,體質健康一般。這將會影響他們的身體健康,比如會出現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近視、肥胖、胃病、心血管疾病等等。那么引起他們運動量不足的原因都有哪些呢[10]?
3.1不良的生活、休閑方式
近年來,互聯網高速發展,青少年正在慢慢被影視作品和游戲所俘虜,經常久坐不動,很少活動,并且經常吃一些高熱量的飲料、零食和快餐等食品,再加上熬夜、不按時睡覺、不按時吃飯等因素,都會引起運動量不足,還會過早地引起肥胖、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謝性疾病、心血管等疾病,嚴重影響青少年的身體健康,甚至危害國家的未來。
3.2課外時間的運動鍛煉較少
由于課外時間缺乏老師的督促和管理,學生很少能夠獨立自主地進行運動,再加上我校校園場地有限,對于像一些球類和跑步需要場地的運動有所限制,嚴重影響學生們的課外運動,最終導致其運動量不足。
3.3家庭教育問題
有些家長為了不耽誤學生的學習,不允許學生進行運動鍛煉,像這種只注重學習教育,耽誤體育教育,不僅影響學生的身體健康,更影響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最后還會影響學習。
4建議
4.1加強戶外運動,改善不良習慣
培養學生的個人愛好,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喜歡的運動項目,養成積極參與學校和班級組織的各項體育活動,對于獲獎的學生適當地給予獎勵,讓他們體會到運動的快樂,以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最終提高體質健康的狀況;多鼓勵他們到戶外參加運動,減少久坐、打游戲等不良習慣,并且在陽光下運動,可以起到補鈣、增強骨骼堅硬的作用;
4.2學校組建社團,督促運動
對于缺乏自主性運動的學生,學校可以設立多個社團,由有責任心和自主性強的學生擔任社團干部,帶領和督促同學們進行運動鍛煉;針對學校場地有限的情況,可以分批、分時間段進行不同種類的運動鍛煉,可以由各社團干部之間進行協調安排。
4.3家長改變觀念,樹立運動觀
關于家長對運動的認知問題,班主任可以和家長多溝通,普及運動的好處,讓家長給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運動觀,讓學生養成勞逸結合的習慣,更有利于學生身心的成長。
5展望
“少年強,則國強”,這句話充分體現了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因此,青少年加強自身的鍛煉,強身健體,不僅是為了自己、家庭,也關系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
因此,運動量不足,對學生的學習、身心健康和國家的命運,都有很大的影響。希望以后學校、家庭、學生都能夠意識到運動的重要性,改善學生的健康狀況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參考文獻:
[1]董琛,張麗紅.健康中國視域下“體醫融合”模式的青少年運動處方研究[J].青少年學刊,2019(5):5760.
[2]李文川.積極、健康、幸福——《2008美國人身體活動指南》新啟迪[J].中國體育科技,2012,48(6):9196.
[3]張云婷,馬生霞,陳暢,等.中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指南[J].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17,12(6):401409.
[4]于蕾,朱繼華.短時中低等強度體育運動對青少年身體成分及心肺功能影響研究[J].武術研究,2020,5(7):150152.
[5]孟凡生.HIIT運動干預對中學生體質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D].淮北:淮北師范學院體育系,2020.
[6]梁濤,黃盛良.健康中國2030背景下茂名市青少年體質健康提升路徑研究[J].體育科技,2020,41(1):7780.
[7]李素萍.我國兒童青少年體力活動與體質健康促進策略研究——基于校體育視角[J].韓山師范學院,2020,41(6):6772.
[8]胡秉嬌,晁岳剛,孟煥,等.“健康中國”視域下青少年體育創新發展研究[J].青少年體育,2019(9).
[9]徐寶軒.對“生命在于運動”名言出處的辨析[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3(2):13.
[10]張雷.青少年體質健康下降的原因探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9,009(023):1819.
作者簡介:魏妍妍(1986—),女,河南商丘人,碩士,助教,主要從事康復醫學專業的臨床和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