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鳳
摘 要:由于學生們的自我安全防護意識及急救知識缺乏。近年來,我國高校在校大學生意外傷害事故頻發,嚴重影響了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結果顯示:在高校即使開設有相關選修課程的高校基本都是以講座的形式進行,存在重視度不夠、重理論輕實踐、形式單一的問題。也有個別學者提出在高校體育課程中開設心肺復蘇是最便捷的途徑。但,如何具體在高校體育課程中推廣急救教育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論文,就如何將急救教育融入高校的有效途徑進行深入的探究,并提出個人觀點。
關鍵詞:急救教育;高校 ;有效;途徑研究
高校健康教育是中小學健康教育的延續和深化,是全民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急救教育核心內容是:意外傷害的預防、自救與互救的基本原則和方法;休克、暈厥、骨折等現場急救原則,心肺復蘇、創傷救護等院前急救技能。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高等教育階段體育課程要與創新人才培養相結合,培養具有高尚人格修養的高素質人才。體育課程開設內容要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精選教學素材、豐富教學資源。因此,本研究將急救教育納入高校體育教學內容是很有必要的。既可以提高大學生掌握突發事件和意外傷害的應急處置方法,提高自救與互救的能力。也可以豐富高校體育課程資源。
1國內外研究現狀
1.1國內研究
隨著經濟的發展、理念的更新,我國也已經逐漸意識到相關急救知識、技能普及的重要性,并開始了相關行動。為了推動急救教育更好的融入學校課程,國內學術界主要圍繞以下4個層面開展了深入探究急救教育進入校園的重大意義。急救教育融入高校教育從研究內容來看,其研究還不夠深入;大多數學者進行大學生掌握急救教育現狀調查或意義研究。急救教育融入高校體育教學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的結合度有待提升,其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均有待加強。將急救教育融入高校體育課堂教學內容是刻不容緩的,也是完全可行的。高校有責任普及大學生的急救知識,積極探索急救教育進入校園、進課堂。
1.2國外研究
從《國際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解讀》可以得知:世界各國的體育課程名稱都不一樣,但類似于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西方發達國家在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國家對體育課程的認識都已趨向于綜合化、社會化、人文化。在內容上都表現出了很強的可操作性,目標設置具體而詳實,有層次性,描述清楚而準確。國外體育課程很早就把教學的重點從傳授技術、鑄造體格轉向了加深對體育文化的認識。譬如:2013年版美國國家體育課程標準受到“共同核心州立標準(Common CoreState Standards)” 的影響,將受過體育教育(physically deucated)上升到體育素養這一概念。Whitehead于2007年將體育素養解釋為有能力、和動機把自己動作的潛能轉化成為高質量的生活。重視體育教育及其對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的作用。2014年英國體育教育協會頒布了基于標準體育學習評價指南(Guidance on assessment)其指出形成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是學習體育目標之一。新西蘭1999年版《健康與體育課程標準》就對健康、健康促進的概念進行界定。2007年版Ministry of Education 對健康教育、體育教育進行了界定。在理論層面,國外部分發達國家早在 20 世紀 50 年代就有了系統科學的關于現代心肺復蘇的相關理論和技術體系。如:1958 年 Peter Safar 提出了比“壓胸抬臂通氣法”效果更好的口對口人工呼吸方法;1960 年 Kou-venhoven 首次提出胸外按壓的方法,并予以公開發表文章;1961 年 Safar更進一步將 CPR 整個過程分為基礎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進一步生命支持( prolonged life support, PLS),高級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 ALS)三個階段。而國外當前的研究更著眼于現實操作層面,如:探究利用表情符號(表情包)助力 CPR 知識的傳播、研究提高院外 CPR 救助質量的干預措施、針對胸外按壓的不足發明新的裝置等。 在實操層面,急救培訓在歐美、日韓等國家均已實現了推廣、普及。在校園,將醫學急救知識列入常規教學課程已成共識。據相關統計,應急救護技能普及率,德國達到80%,法國40%,澳大利亞40%,美國89.95%,日本92%,而中國大約只有1%。相關資料顯示,國外學校在一般急救知識課程化的基礎上,還進一步拓展到心理急救等更深層面。
2急救教育融入高校教學的途徑
2.1“健康知識+運動技能“的模式
“健康知識+運動技能“的特點是將運動醫學、運動生理學、運動損傷、急救知識相關理論在體育課堂上以理論課授課的課方式傳授給學生。它是將體育運動方法和原理,從醫學的角度向學生進行闡述。根據醫療測試和體質測評,制定個性化的、科學的運動處方,實現科學健身、運動損傷預防和恢復。結合理論學習,再在課堂上進行實踐操作,比如:心肺復蘇、傷口包扎,都需要進行不停的模擬來掌握應急技術。
3急救教育融入高校體育教學的意義
3.1急救教育與高校體育教學的有機融合
體育課一直堅持以增強體質作為課程理念,盡管學校體育課程在不斷的改革與創新,但是卻始終邁不出堅實的一步去跨越“重運動技術、輕身心健康”這一道門檻。高校體育課程以傳統項目為主,體育課程內容亟需改革與創新。將安全防護與急救知識融入高校體育課程的研究,在一定的程度上豐富了體育課程資源,創新了體育課程內容。
3.2提高大學生安全意識和急救處理能力
大學生作為運動人群的主要組成部分,經常容易發生踝關節扭傷、挫傷等意外傷害。該項目將急救教育融入到高校體育教學中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急救能力,培養學生奉獻精神,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3探索了大學生急救教育的新路徑
該項目不僅將急救教育全面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教學,還設計采用情景教學模式,推動急救教育與實踐教學、社會實踐有機統一,以簡單有趣的方式開展急救教育,探索急救教育的新路徑。
3.4運用多學科理論與方法研究急救教育
綜合運用運動心理學、運動解剖學、運動醫學、體育保健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對急救教育進行交叉研究,增強了急救教育多學科特質。
參考文獻:
[1]楊妮.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大眾標準化,2020(19):165-166.
[2]佘君,高琨,彭卓,苗金鈺,李利利,潘婷,譚湘淑.西安某高校學生心肺復蘇急救知識調查[J].醫學信息,2020,33(19):115-117.
[3]張擇天然,楊文革.急救知識技能在高校的傳播價值和傳播策略[J].法制與社會,2020(16):143-144.
[4]蔣婷婷.淺談普通高校開設現場急救選修課程的必要性[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5(03):21-23.
[5]郭艷,陳立新,楊遠智.高校體育課程中開展心肺復蘇教育的優勢因素分析[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9,21(04):68-70.
[6]郭君平,蔣瑤,高瑛,龔子福,張大勇.高校急救選修課開展的現況、問題和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07):160-161.
作者簡介:
朱曉鳳(1991-1),女,四川內江市人,碩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運動健康與大眾體育。
項目:編號:D202012 ?題目,重慶市游泳場館(池)管理運營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