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想要保證高職高專英語課程的教學效果,必須要重視與中學英語課程的有效銜接,多方面分析大學生現有的英語水平,并從實際情況出發積極改進教學方法。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學英語與高職高專英語課程之間的銜接問題,并結合筆者的自身經驗給出了幾點改進建議,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高專;英語課程;中學英語
【作者簡介】何彬,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二校區。
一、前言
英語課程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每名大學生都必須掌握的一項語言技能。相比較來看,中學階段的英語課程教學內容相對基礎,其主要目的是為學生的順利升學打好基礎。而高職高專英語課程難度相對較高,并且對于學生的英語技能和實踐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深入了解高職高專英語課程的教學現狀可知,很多學生難以適應英語課程的教學節奏,這主要是由于當前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并沒有與中學英語相銜接,教師也沒有全面掌握學生的英語基礎和接受水平。為了能夠有效改進當前高職高專英語課程中的教學問題,必須要關注高職高專英語與中學英語之間的內在關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來設置不同的教學難度,完善教學體系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英語實踐能力。
二、高職高專英語教學與中學英語教學之間的銜接問題
首先,對于剛剛進入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來說,他們即將面對的是一個嶄新的環境,幾乎每一名學生都有著“松口氣”的想法。由于剛剛經歷了緊張的高考,他們在心里默認為,自己的大學生活就應當豐富多彩且輕松有趣,因此對于英語課程的學習積極性也會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響。另外,由于高職高專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英語水平差異較大,在按照專業進行分班的情況下,相同班級的學生會表現出明顯的成績分化現象。這不僅大幅度增加了英語課程的教學難度,同時也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強化。
其次,在中學階段的英語課程中,學生的主要學習目標是迎戰高考,想要取得優異成績,考入自己的理想學府,而教師在課堂中主要采用的是傳統教學模式,會給學生安排系統化的英語訓練,其中包括單詞、句型、語法以及閱讀等。這就意味著很多學生已經習慣于完成老師以及家長為自己布置的學習任務,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效能感相對較低。而進入高職高專院校后,英語課程更加關注自主學習,所設置的教學內容也更加開放化和多元化。其中,教師會重點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并且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逐步增加詞匯量。另外,由于高職高專院校的專業課程比較豐富,因此英語課程的課時有限,教師在課堂中很可能會串講課文,將更多的課堂時間留給學生展開討論。對于剛剛進入高職高專院校的大一新生來說,他們很可能無法在短時間內適應這種開放性的教學模式,部分學生的英語成績會停滯不前,甚至出現直線下降。
再次,中學階段的英語教材大多以部編統一教材為主,而高職高專英語教材則更加偏向于靈活性和多樣性,大多并不會制定統一教材。目前,可供高職高專英語課程選擇的教材版本多達7~8種。除去基本的中心教材之外,同時還會根據教師的教學需要來配備泛讀教材。對于大一新生來說,他們在面對這些各種各樣的英語教材時會表現得不知所措,高職高專英語教材中的內容大多來源于英美原文,無法與中學英語教材進行有效銜接。尤其是對于英語基礎相對較差的學生來說,他們在面對復雜的句子結構以及陌生的文化背景時,很難憑借自己的能力跟上教學節奏,學習積極性受到直接影響。
最后,在中學英語課程中,教師是課程主體,學生在絕大多數時間需要被動接受由教師所布置的教學任務,部分學生已經習慣于依賴老師和依賴教材。而在進入高職高專院校后,英語課程的課堂結構和教學模式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英語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進一步提高,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也更加靈活機動,教學重心會鎖定在課文中的篇章段落、重點詞匯中。與此同時,英語課堂中的教學資源也更加豐富,覆蓋面非常廣,多以多媒體的形式向學生呈現。在面對這種創新式教學模式時,很多學生非常不適應,聽課質量受到影響。
三、如何做好高職高專英語與中學英語教學之間的有效銜接
1.全面考察,對學生的英語水平進行摸底。為了進一步落實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高職高專英語教師需要在新課程開始之前全面了解學生的英語水平,以此作為中學英語和高職高專英語之間銜接的開端。在經過了高考的第一層選拔之后,大一新生之間的英語差距固然存在,但可以將其鎖定在一定的幅度之內。教師需要重點了解的是大一新生在中學英語課程中的學習習慣、學習狀態以及學習能力。首先,教師應當根據高職高專英語課程的大綱要求,結合不同專業的教學實際情況,設計出相應的英語摸底試卷,以此來初步掌握班級學生的基本英語水平。其次,可以通過分發調查問卷、一對一交流、提匿名建議等方式來掌握學生在英語課程中所遇到的困難,通過進一步擴大調查樣本來總結大一新生的英語學習習慣,在此基礎之上進行查漏補缺,落實因材施教。最后,教師應當對高職高專英語課程的現行教材與教學大綱進行研究,在其中加入符合當代大學生學習需求的教學資源,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英語語言與知識的復現率,保證教學質量。
2.創新教學方式,鞏固語音、詞匯以及語法知識。在正式開始新課程講解之前,教師可以嘗試運用分散、穿插的方法來補充語音、詞匯以及語法等新課程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復習在中學階段已經學習過的英語知識,在此基礎上來提高復現率,保證教學質量的同時,激活學生已經掌握的英語知識。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有效創新教學方法,保證教學進度,同時還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適應高職高專英語課程的教學節奏。
在完成每個單元的教學任務之后,教師應當將其中的重點練習詞匯列舉出來,并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歸納和總結。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全面地掌握英語語音特點,豐富詞匯量的同時增強認讀水平。此外,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將新舊知識緊密結合在一起,通過進一步比較和區別近似知識來加深所學知識在學生腦海中的印象。例如,在教授Relative這一新詞時,教師則可以為學生提出以下的思考問題:Who are your relatives?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結合已經掌握的舊詞匯來加以分析,例如parents 、grandparents、sisters、brothers、uncles、aunts等。 此外,為了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教師還可用諧音法、口訣法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區分易混的知識點。這種方式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新詞語的應用方法,另一方面則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教育者對自己的關注和幫助,以此來強化他們對于英語課程的學習信心,減少陌生感。
3.利用專題式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學習發展觀。首先,教師首先要明確專題式教學方法在高職高專英語課程中的主要地位,并進一步突出其現實作用。開展專題式教學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樹立起學習發展觀,引導學生盡快適應高職高專英語課程的教學節奏。為此,在踐行專題式教學方法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夠僅僅滿足于當下的教學成績,而是要著眼于未來,做好多方面的充足儲備。其次,教師要進一步研究學習發展觀在高職高專英語課程中的指導作用。無論是教學方法還是教學理論的改革,都要立足于現實,遵循高職高專院校的辦學宗旨,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實踐能力。唯有突出求真務實和與時俱進的教學原則,才能夠更好地實現英語課程的改革目標。第三,教師還要根據不同的教學主題來單獨設置專題課程。讓學生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全面且系統化的接受專題知識的強化。同時還應當在教學內容中融入焦點問題,從現實情況出發為學生進行答疑解惑,讓高職高專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變得更加鮮活生動。
4.加強課后鞏固與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1)開放性作業。教師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地融入新課程體系中,除去要對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進行創新,同時還應當合理利用課后時間來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首先,教師在為學生布置開放型作業時,應當落實因材施教原則,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來布置不同難度的作業。在不增加學生額外學習壓力的前提下,讓他們可以主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并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啟發性學習思維。其次,作業內容和形式要盡可能具有趣味性。與中學階段的英語課程不同,高職高專英語作業要更加關注內容質量。教師可以將作業內容分為以下兩個檔次:第一個檔次為學生必須完成的口頭和書面作業;第二個檔次則可以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學習基礎來靈活選擇。
(2)培養學習習慣。首先,教師要利用課后作業時間來強化學生的表達能力,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以網絡為載體的學習平臺,為他們營造出真實的語言學習環境。由于在網絡環境中學生處于“匿名”狀態,教師可以讓他們在其他網友面前用英語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以此來減少學生的害羞和膽怯感,逐步樹立自信心。其次,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在校內建立英語社團,經常性舉辦以英語為主題的各種活動,活動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例如小品、情景劇、詩歌朗誦、文章寫作以及辯論會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靈活選擇,并在這一過程中有效鍛煉學生的英語寫作和表達能力,逐步養成英語思維習慣。
參考文獻:
[1]肖艷玲.增強新生學習信心,做好教學銜接工作[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8):260-261.
[2]董銳,路慶云.淺談大學英語與高中英語的接軌[J].天津成人高等學校聯合學報,2014(3):75-76.
[3]劉向政.高中與大學英語教學“不銜接”現象及其對策[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5(4):119-120.
[4]王慧冰.初中與高中英語教學銜接問題與對策[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5(2):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