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孫瑛 陳華忠
摘要:教科研工作對提高基礎教育質量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探索區域教科研工作是新時代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關鍵之舉,有助于推進區域教育教學改革,推動教育教學工作的發展。
關鍵詞:區域教育科研;轉型;改革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均衡發展越來越受到關注,尋找區域教育教學改革的推進路徑,應得到高度重視。教科研工作對提高基礎教育質量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探索區域教科研工作是新時代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關鍵之舉,有助于推進區域教育教學改革,推動教育教學工作的發展。
一、強化科研工作,促進教科研轉型
教育科研工作應從學校、教師的實際出發,改變傳統教科研方式,喚醒教師的教科研意識,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一)變“經驗教研”為“問題教研”
在教育改革深入推進的形勢下,針對教研員傳統的聽課、評課等指導方式,我們著力由“經驗教研”向“問題教研”轉型,聚焦問題,開展教學研究,著重思考“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等問題。同時,我們深入學校進行調研,了解一線教師平時教學的困惑與問題,并以問題為導向,加強教研員和一線教師的對話交流,把問題轉化為研討專題,以問題來提升校本教研的品質。兩年來,我們開展的幼升小銜接的專題研討、小升初銜接的專題研討、“兩三”畢業班專題研討、學校教學常規管理研討、解讀教材研究、如何讓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落地等活動,讓教研員和一線教師一起研討交流、探究問題,解決了教師困惑,促進了教師專業成長。
(二)變“零散教研”為“專題教研”
為了改變長期以來“零散教研”的現象,我校申報了福建省教科所“十三五”規劃 2020年度教育教學改革專項課題——“新課改視域下‘四元五環區域教學模式的探索”,圍繞省級課題開展試驗與研究,定期召開課題組交流會,討論課題研究中遇到的問題與困惑,及時做好各個階段的試驗匯報與小結。
1.針對重點,展開研討
我們不斷探索,推行“四元五環”課堂教學改革,圍繞“四元五環” 課堂教學,讓學生去自學、去嘗試、去探究、去交流并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各種學習能力。其真實意義在于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學生學會分析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學會新知,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我們不斷探討,建構“四元五環”課堂教學新模式,以問題為引領,讓學生在分析問題、探究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新知。我們在不斷探究的過程中,逐步建構新型課堂教學基本模式。我們深入探討“四元五環”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對傳統班級授課制進行改進,變“插秧”式為小組式,課堂教學以小組形式組建(每組4~6人為宜),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交流、幫教等學習。
2.匯報展示,輻射推廣
課題組成員定期到實驗學校進行指導,深入實驗班進行聽課、評課。實驗學校舉行課題研討匯報活動,展示學校課題研究的成果。各學科課題組每學年舉行課題研究展示匯報活動,展示每個學科課題研究的進展情況與取得的成果。同時,課題組及時總結課題研究的成果并進行推廣,引領福清市區域課堂教學改革,促進福清市教育的發展。
二、創新教研模式,提升教科研品質
我們積極為教師提供合作交流平臺、創新教研模式、營造教科研氛圍,讓教師在教研活動中互相學習、合作交流和互助互利,從而促進教師共同成長。
(一)抓實中心組建設,培養科研型團隊
我們從全市中、小、幼各學校挑選各學科的名優骨干教師組建福清市學科中心組,抓好各學段各學科中心組建設,將其作為推動福清市教育改革、提高福清市教育質量、提升教科研水平的一個抓手。各學科中心組成員由名師、骨干教師、優秀年輕教師組成。我們充分利用一線教師的有利條件,及時發現、了解一線教師平時教學中存在的困惑與問題,不斷地進行探究與總結。這樣開展專題研究目標比較明確,探討效果較好。對于學科中心組教師的培養,我們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一是“請進來”,積極邀請專家或名師為教師舉辦專題講座,引領教師專業成長,解決教師在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與困惑。二是“走出去”,采用外出學習的方式,讓學科中心組的教師、教研員外出學習,提升他們的理論水平與業務能力。同時,也讓他們承擔任務、明確職責,如單元試卷命題工作、集體備課、教學視導、送培送課等工作,多由中心組成員來承擔。
(二)開展集體備課,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近年來,福清市教師進修學校聚集全市各學科名優骨干教師,開展集備活動,共同解讀教材,預設課時教學方案,借助“互聯網+”促進集備成果共享。同時,引領各校開展集備活動,實現“信息服務教育”的目的。
1.精心準備,參與集備
要求每位中心組教師充分準備,強調個人預先解讀教材、了解教材內容,帶著一些困惑或問題來參與集體備課。同時,提前一周把集備的內容布置給相關教師,要求主備教師提前進行認真備課,并準備好相關配套的課件和教具。主備教師要分享四項資源:教材解讀、預設教案、教具、課件以及單元練習題設計。
2.交流互動,思維碰撞
由中心發言人對教材進行分析,對教學重難點的處理、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流程的安排、教學活動的組織、課堂練習的設計以及教法與學法的選擇等,向中心組里的教師進行說明與解讀。其他教師也要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與修改意見。通過討論甚至爭論,然后共同探討、切磋和完善,達成共識。沒有思維的碰撞,很難產生共鳴。開展集備活動,采取面對面的互動交流,可以傾聽同伴的觀點、說出自己的想法,在不斷的互動與交流中產生思維的碰撞,最后形成下周各學科各年段集備的母案,供一線教師學習與借鑒。
3.帶動輻射,營造氛圍
營造共同教研氛圍,引領教師參與研究,從而促進教師共同成長。我們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平臺,引領各學校開展同年段同學科的集備活動,起著“帶動輻射,示范引領”的作用。一方面,充分發揮中心組優秀教師的作用,展示他們的教學風采與教學能力,手把手地指導各校教師開展集備活動,帶動全市各校的校本教研工作,促進教學教改工作深入開展;另一方面,開展集備活動,形成教師群體中不同思想、觀點、教學方法的交流與碰撞,從而有效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4.共享資源,減輕負擔
主備教師根據其他教師的建議與意見進行認真整改,整理出最佳的教學預案與配套的課件,供全市同年段同學科教師下載與使用。這樣既減少了一線教師的教學負擔,又實現了優質教學資源共享的目標,有效地促進了教育均衡發展。
(三)聚焦教師需求,開展送培送課活動
我們以“立足需求、聚焦問題”為指導思想,開展送培送課、同課異構等活動,充分發揮名優教師的引領、輻射作用,在教學視導前,選派各科的名師與學科中心組成員進行送課,有效地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我們做好“三送”:一送教育理念,向農村教師傳遞先進的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觀念,有效改進教學方法,從而使教育理念成為教師提高教學水平的內驅力;二送教學經驗,憑著自身的教學經驗,引領教師解讀教材,設置教學方案,安排教學環節,幫助教師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三送教學方法,教師借用課堂這個載體,運用現代教育理論,選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展示教學過程,讓聽課教師從聽課的過程中得到啟發和感悟,從而幫助教師專業的發展。
(四)推進研訓一體化模式,構建教師共同體
我們以構建教師共同體為突破口,首先將名師工作室打造成教師專業成長的共同體,共同學習、研討與交流,達到共同成長。同時,我們推行組建以學科中心組教師為共同體、以片區優秀學科教師為共同體,開展教學研究、學習交流、專題研討,促進教師共同成長。我們還制訂了“1+1、十百千”骨干名師培養計劃,中小學主要學科(10學科),每學科設立1個名師工作室,聘請上海、江蘇、廈門等地區的名師與專家擔任名師工作室的領銜名師,每位領銜名師負責指導培養10個名優骨干教師,兩三年之后,再由這10個名優骨干教師每人也帶10位優秀教師,再經過2年的培養之后,由這些名優教師每人負責培養10個年輕教師,再繼續引領一線教師專業成長,以“點—面—網”式的發展路徑,帶動全市教師的專業成長。
三、創新教研機制,提升校本研修功效
我們重視“市級、片級、校級“三級教育教學研究工作,完善教育科研機制,改進課堂教學方法,推動福清教育教學發展。
(一)加強教研團隊的建設
一是加強骨干的培養。骨干教師的培養是師資隊伍建設中的關鍵一環,我們重視通過研修活動提升教師素養,尤其是聚焦研修隊伍的建設,以名優教師、學科骨干、學科教研員等為核心組建設研修骨干團隊,充分發揮輻射引領作用。
二是加強學科教研組長的培養。對各校各學科教研組長,我們組織他們進行通識培訓,通過網絡教研平臺、學科研修團隊群,組織全市學科教研組長進行課例觀摩、沙龍研討、主題研討等活動,提高學科教研組長的科研能力。
三是加強片區科研的整合。我校牽頭構建以片為單位的教研機制,舉行形式多樣的聯誼研討活動,打造學習、研修、互動的教研平臺,促進校本研修格局的提升。
(二)開展三級聯動,促進協作發展
我們堅持研教、研學、研評“三研”并舉,建立了以市教師進修學校、教研片、校本教研為基礎的三級教研網絡,開展形式多樣的教科研活動,活躍學校的教科研氛圍,促進學校的共同發展。
1.協作聯動持續活力
我們高度重視“市級、片級、校級“三級教育教學研究工作,完善教育科研機制,改進課堂教學方法,推動福清教育教學發展。全市高中成立三級達標教研聯合體,全市14所三級達標高中開展聯盟教研工作;初中成立11個教研片;小學成立7大片區;幼教成立8個教研片。教研片是市、片、校三級教研網絡的中心環節,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結合本片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開展各具特色的教研活動,增強教研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助推我市教育工作跨越發展。
2.城鄉聯盟持續動力
為了使優質教學資源得到開發,教師進修學校提倡開展“送教送培,城鄉聯誼”教研活動。這不僅給農村教師帶來了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經驗,而且促進了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在開展“城鄉聯誼”教研活動過程中,實現了校際之間、教師之間的資源共享,形成了教師群體中不同思想、觀點、教學方法的交流與碰撞,從而有效提高了農村教師的業務能力,促進了教師專業成長。
參考文獻:
[1]李朱明.構建校本研修新模式[J].中小學校長,2007(08).
(責任編輯: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