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維
摘要:課后服務是中小學階段常見的一種教育服務形式,本意是為了解決學生放學早、家長下班晚的“時間差”矛盾而推出的公共性教育活動。近年來,隨著教育形勢的不斷發展,課后服務的內涵逐漸豐富,社會關注度也愈發上漲。而中小學課后服務政策的落地與實施,也正面臨著諸多新機遇和新挑戰。
關鍵詞:中小學;課后服務;教育
課后服務,顧名思義即為學生課后活動提供的服務。在中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和人格尚未完全獨立,需要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緊密聯合參與。而孩子放學時間與家長接送時間不匹配,便帶來了一系列看管問題。這也直接帶動了課后服務的龐大市場需求。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開展中小學生課后服務的相關政策,對全國各地區中小學的課后服務開展進行指導和規范,旨在保證學生健康陽光成長,解決廣大家長的后顧之憂。本文試從宏觀角度出發,對課后服務政策的實踐展開探究。
一、中小學課后服務政策現狀
在以往,課后服務的形式大多以校外托管、培訓機構和興趣班的形式出現。本質上是為了滿足家長對孩子的看顧需求,同時給予一些如課外閱讀、音樂、美術等方面的文化指導。自2017年教育部辦公廳頒布《關于做好中小學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后,課后服務才逐漸演化為同義務教育緊密相關的教育延伸,成為以學校為主體,教育部門監管,再將合適的校外培訓機構引進校園的一種綜合服務形式。因為政策落地時間較短、管理制度不明確等原因,課后服務的兩大問題較突出:
一是課后服務內容不夠豐富,且容易異化為“集體補課”的問題。這一問題主要集中在中學階段,是部分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占用課后服務時間進行教學而造成的。
二是課后服務對象未全覆蓋的問題。像是農村寄宿學校以及一些小規模學校,因為地方財政和師資壓力,無法面對所有學生開展課后服務,使得農村地區無形中成了“被遺忘的角落”。
二、有效推進中小學課后服務政策的舉措
1.明確監管主體制度
中小學課后服務的有效開展,離不開清晰的監管主體制度。首先,學校方強化自身的管理功能與責任意識,做好校外機構的準入與監督工作,負責起課后服務的具體組織和實施。其次則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加強統籌規劃,落實教育監督職能,應各地情況制定不同的課后服務工作質量標準,令課后服務的管理走向制度化、規范化。校內則需要教師、學生、家長的認可與支持,充分認可課后服務的重要性。在“政府統籌,學校管理,家長支持,學生參與”的綜合態勢下,推動監管主體制度走向成熟。
2.創新課后服務形式
關于課后服務的主要形式,《意見》中給予了多種參考。包括做作業、自主閱讀、科普活動、娛樂游戲、拓展訓練和社團等等。雖然形式多樣,但多數學校為了統一管理,降低服務難度,都會選擇其中一到兩種來進行全校推廣,這也造成了服務內容參差不齊、特色缺失的問題。在此背景下,積極創新課后服務形式,無疑可以為課后活動環節注入充分活力,提升學生的認可度和參與度。
創新舉措第一點,在于建立專業課程研發團隊。團隊可由學校教師或校外第三方機構擔任,經過地方教育主管部門的考核后,給予資質認定,在面對學生群體進行整體調研后,擇取優質課程內容進行開發。學校則通過家長、教師的互動投票,來公開采購優質的課后服務課程,在校園中進行推廣。
第二點創新舉措在于拓展。在不增加學生課業壓力的前提下,學校可同第三方機構合作,共同開發具有地方和校本特色的課后服務,同時將現有的校內課后服務拓展到校外,如科技館、天文館、體育館,還有當地的特色企業、街道社區等等,鼓勵學生積極實踐、全面發展。
3.拓展社會服務資源
課后服務的資源來源于多種渠道。除去校內的配套基礎設施外,譬如當地文化、體育、科技部門提供的非盈利性的公共服務,公益性質的培訓講座,與社區的聯合活動等等,都可納入到教育服務的范疇內。一方面,學校方要抓住機會,積極拓展各類社會服務資源。另一方面則要堅持人才引入,動員專業技術人員、文化工作人員和第三方機構的教育專家,到學校組織課后服務活動。對于農村地區的小規模學習和寄宿學校,可以通過“教職工跨學科指導+購買公共服務+志愿者報名”的形式來調動資源,保障課后服務順利開展。財政方面由省級或縣級政府給予適當補助,為參與課后服務的教師增加額外的獎勵性績效工資與課時補貼。
綜上所述,如今中小學課外服務政策的實踐還存在著諸多問題。但作為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環,課后服務關乎著大眾民生的幸福感與基礎教育水平的提升,是不可忽視的社會需求。政府部門必須正視這一需求,直面課后服務改革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并在實踐中進行調整和優化,切實保障中小學課后服務政策的有效開展。課后服務亦是課后“育人”,讓孩子在陽光下健康快樂成長,讓減負政策真正惠及每一個學生,才是基礎教育不可替代的職責。
參考文獻:
[1]徐婉琨.課后服務政策看當今教育改革[J].東西南北,2018(18).
[2]劉超.中小學生課后服務政策執行的問題與對策研究——以揚州市中心城區為例[D].揚州:揚州大學商學院,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