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中富

【摘要】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運用模型建構,對培養科學思維素養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立足于科學思維素養的視域下,進行模型建構例析。
【關鍵詞】模型;模型建構;科學思維素養
在生物教學中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是新時期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國家核心素養研究專家指出,要重視發展學生理性思維等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庫恩認為,思維是智力發展的終極目標,教育的核心是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實踐證明,將模型建構應用于生物教學中,有利于發展學生科學思維。
一、科學思維素養的內涵
是指尊重事實和證據,崇尚嚴謹的求知態度,采用適當的科學思維方法去闡釋生命現象,揭示事物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
二、生物模型概念及種類
模型是對認識對象的高度概要性描述;可通過實物或其他直觀手段,也可借助抽象形式進行表達。模型建構是指借助數學符號、公式、材料、文字等,把微觀的事物生動展示出來。生物模型主要包括三種類型:
(一)物理模型? 如真核細胞的三維結構模型、DNA雙螺旋結構模型。
(二)概念模型? 如用文字和箭頭表示的光合作用過程圖解。
(三)數學模型? 如酶活性變化曲線圖、種群數量變化曲線圖。
三、發展科學思維素養的模型建構例析
在教學中,教師恰當運用模型建構能較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對發展學生科學思維素養有重要意義。
(一)建構物理模型,加深理解生物學概念
必修一教材中有個很重要的核心概念是:“細胞是組成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的基本單位”。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好這一核心概念,在講完“細胞的基本結構”后,我就布置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制作真核細胞的三維結構模型,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制作物理模型,加深理解各個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不同細胞結構之間的分工與合作。學生在構建細胞模型時要自己挑選材料、自行設計方案。學生之間要密切分工合作,不同學生制作不同的配件,不同配件制作好后再進行組裝,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真核細胞結構模型。通過建構物理模型,可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精神,提高學生認知水平,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素養的發展。
又如,在講授“DNA分子結構特點”時,我首先跟學生分享了科學家沃森、克里克如何利用前人研究成果,再結合自身研究發現成功構建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故事。這兩位科學家在創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時運用了很多科學研究方法,他們充分尊重科學家已有事實,采用歸納、抽象、簡化的方法,大膽舍去非本質屬性的東西,構建了一個形象、直觀、具體的物理模型。在講完“DNA雙螺旋結構”內容后,我還安排了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嘗試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學生通過親身制作模型,不僅領悟了模型構建方法,還大大加深了對DNA分子結構特點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思維,加深了對生物學概念的理解。
(二)建構概念模型,訓練科學思維方法
概念是一種重要的模型即概念模型,概念圖的形成也是建立模型的過程。例如,光合作用的概念是科學家在經歷一系列探索實驗的基礎上,經過分析與綜合形成的。
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回顧初中學過的光合作用知識,簡述光合作用的概念,嘗試用化學反應式表示。接著設問:CO2、H2O是如何生成有機物和O2的?光能是怎樣存儲在有機物中?關于O2的來源學生提出有3種可能:可能來自CO2,可能來自H2O,可能來自CO2和H2O。教師可讓學生閱讀教材第102“思考.討論”第一段內容,經過師生共同分析,學生初步判斷O2來源CO2的可能性較小,最可能來自H2O。事實與推測是否一致呢?教師接著讓學生閱讀教材第102“思考.討論”第二段內容——希爾實驗。通過分析希爾實驗,學生明白O2來自H2O。教師進一步設問,能否確定O2全部自H2O?若要證明O2全部自H2O可采用什么方法,實驗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師生分析魯賓和卡門實驗后知道O2原來是全部自H2O。教師再引導學生閱讀阿爾農實驗資料,基于上面幾個科學家實驗,學生就獲知,光反應的物質變化、能量變化、反應場所。關于(CH2O)等有機物的來源,教師可補充卡爾文實驗,讓學生知道C的轉移路徑和反應場所,再引導分析光反應和暗反應內在聯系。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構建了光合作用概念模型(見下圖)。
經過系統的分析與綜合而形成的概念圖,能夠很好地將繁瑣知識點簡單明了呈現出來,形成清晰的知識網絡,便于整體記憶知識。長期進行概念圖的建構訓練,不僅有利于學生梳理知識,還可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
(三)建構數學模型,促進探究性學習
建構數學模型是解決新問題、探索新規律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構建數學模型,有利于培養學生透過表觀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特性,培養學生敏銳的洞察能力和嚴謹的思維能力,實現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轉化。例如,在講授《種群數量的變化》時,我是利用“問題探討”提供的信息,要求學生完成課本第66頁的表格,以培養時間為橫坐標,細菌的數量為縱坐標繪制變化曲線(如下左圖)。學生通過曲線圖可以直觀感受生命現象的規律,這種規律也可用數學公式展現。講完“種群數量變化”,我將全班學生分為5組,設計實驗去完成“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一周后由各組學生代表分享實驗結果,以培養時間為橫坐標,酵母細胞數量為縱坐標繪制變化曲線(如下右圖):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分析發現種群增長規律如下:在理想條件下種群數量以“J”型方式增長,在有限資源條件下以“S”型方式增長。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實驗數據進行歸納和抽象,通過建構數學模型來解決種群數量增長問題,極大促進了探究性學習的開展,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素養。
實踐證明,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恰當運用模型建構方法,確實能夠有效解決生物學的問題,提高學生科學思維素養,更好地達成生物學課程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KUHN D. Science as argument: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scientific thinking [J]. Science education, 1993, 77 (3): 319- 33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解讀(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
[3]趙占良.生物學必修1分子與細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57.(書)
[4]吳成軍.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與評價[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132.(書)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解讀(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82.
(責任編輯:伍靜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