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袁
【摘 要】目的:研究多次法根管、一次性根管,對牙體牙髓病患者治療效果的作用。方法:我院于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間共抽取了80例牙體牙髓病患者為主實行研究,通過抽簽方法分組分為試驗組與參照組2個組別,每組人數均各(n=40)。試驗組施行一次根管治療,參照組施行多次法根管治療,對比兩組臨床效果間的差異。結果:試驗組的治療總有效率,與參照組比較存在明顯差異性(P<0.05)。結論:牙體牙髓病患者治療中選用一次性根管的效果較佳,可減輕患者的痛苦,故此建議在臨床方面予以應用并推廣。
【關鍵詞】牙體牙髓病;多次法根管;一次性根管;治療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牙齒硬組織疾病即為牙體病,牙體病中包括牙髓病,齲病為口腔中較多因素復合作用所引發的牙齒硬組織進行性病損[1]。微生物感染細菌、化學刺激、物理刺激等因素,均為造成這一疾病出現的基本原因,主要表現為無機質脫礦、有機質分解。本文將我院近年來收治的80例牙體牙髓病患者為主,重點評判通過多次法根管治療、一次性根管治療的效果及安全性。
1.1 資料情況
我院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間抽取80例牙體牙髓病患者,通過抽簽方法分為了試驗組、參照組,兩組人數均為40例。試驗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28歲~60歲,平均年齡(44.3±2.5)歲。參照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30歲~60歲,平均年齡(45.2±2.6)歲。試驗組及參照組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沒有發現統計結果的差異(P>0.05)。納入標準:①通過牙體牙髓病診斷標準;②臨床資料齊全;③患者簽訂了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肝腎功能障礙;②惡性腫瘤;③嚴重精神疾病。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通過常規檢查、對癥治療,在手術前對患者患牙情況、位置、病程等進行了解,實行局麻后去除壞死齲齒、壞死牙髓,及時修復隱裂牙、使用雙氧水及生理鹽水充分沖洗[2]。
1.2.1 參照組通過多次法根管治療,明確根管長度、選取適合的根管,管口利用甲醛甲酚棉作以封閉處理、每周復診2次,滿足要求后進行根管填充處理。
1.2.2 試驗組采取一次根管治療,確定根管長度后選用適合的根管,保持根管為干燥的狀態基礎上,填充牙膠、氧化鋅作以加固處理,再對根管填充狀況進行嚴格觀察[3]。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3.1 比較兩組牙體牙髓病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
1.3.2 臨床效果的評價:經治療臨床癥狀全部消除、咬合恢復正常,顯效。經治療臨床癥狀有一定緩解、存在輕微不適感,有效。經治療沒有獲得上述效果,無效。前2項指標相加總和*100%,能計算出總有效率。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牙體牙髓病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實行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牙體牙髓病為發生率較高的疾病之一,發病原因和化學刺激、物理刺激、微生物感染等因素有關,所以會使得牙齒硬組織受到嚴重損傷。臨床常見疼痛、牙洞及出血等表現,直接關系患者牙齒美觀性、咀嚼功能[4]。牙體即為牙體本身,包括牙本質、牙釉質,以及牙髓組織、牙骨質等,牙周血運非常豐富有助于傷口在較短時間得到修復,然而如果手術方法操作不當則會造成感染狀況的發生,故而需聯系具體情況和需要選擇手術方法。臨床方面治療牙體牙髓病的原則,為及早消除根管感染、病變,需要填充、封閉牙管,旨在減輕患者的疼痛癥狀,防止發生感染情況。本次研究采用多次法根管方法治療,可實行消毒、藥物封口,以及拔除牙髓和預備根管、填充根管等處理,手術操作復雜、手術時間也比較長,需多次治療易產生不良反應狀況。因而本文采用了一次性根管方法治療,不僅操作簡便且手術可一次性完成,利于嚴格控制實際操作的時間,減輕患者的痛苦,確保患者治療的效果及安全性。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的治療總有效率95.00%,高于參照組的治療總有效率80.00%(P<0.05)。說明,采取一次性根管治療牙體牙髓病患者的效果更加理想,不會使得患者承受反復治療操作的痛苦,能夠從根本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使得患者盡快恢復身體健康。
綜上,一次性根管方法在牙體牙髓病患者治療中運用,臨床療效較佳,具有在臨床方面應用和推廣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田文菊.多次法根管治療與一次性根管治療牙體牙髓病臨床效果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9):68-69.
[2] 程燕,李靈芝,張強.多次法根管治療與一次性根管治療牙體牙髓病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89):61,63.
[3] 裴菊紅,王仕權.多次法根管治療與一次性根管治療牙體牙髓病臨床效果對比分析[J].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19,6(27):22,32.
[4] 金衛星.多次法根管治療與一次性根管治療牙體牙髓病臨床效果評價[J].中外醫學研究,2019,17(9):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