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霞
(日照職業技術學院海洋工程學院,山東 日照 276826)
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高等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1];沒有職業教育現代化就沒有教育現代化[2],在職業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加強職業性、實踐性、應用性訓練,著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本文針對本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結合課程教學特點及“雙高”校建設對學科建設的標準要求,從教學內容選取與設計、教學組織實施、教學方法手段及考核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改革和實踐,提出了優化課程教學的途徑,希望能為同行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
傳統教學中,環境微生物技術課程按照教材章節目錄上課,重在理論講授,知識點抽象,與實踐結合甚少,很難做到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教學實施過程中偏重教師講授,師生互動較少,學生參與度不高;使用教材較為陳舊,教學內容明顯滯后于行業發展;教學形式以板書和多媒體課件為主,課堂互動以提問為主,現代化信息教育教學手段運用有待提高;在考核評價方面,以期末閉卷考試+平時考勤表現為主,一張試卷定乾坤,缺少教學過程性考核,導致有些同學臨考前突擊應對,且更偏重理論知識考核,實踐環節考核薄弱,考核體系不完善。基于傳統教學中凸顯的問題,對本門課程教學進行改革,以期達到更理想的教學效果。
教高16號文件指出:“高等職業院校要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根據對行業企業調研和對畢業生跟蹤調查,結合職業資格證書具體要求,總結出環境工程技術專業職業崗位主要為分析檢驗崗及污染治理崗。環境微生物技術是針對微生物分析檢驗崗及微生物污染治理崗而設置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圍繞“微生物分析監測”及“微生物污染治理”兩大職業“核心競爭力”,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確定課程教學目標為:通過本門課程學習,使學生掌握微生物分析檢驗及污染治理崗位所必需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初步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和技能分析和解決環境污染監測及治理等領域微生物學問題;在項目訓練中培養環保意識、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合作精神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頂崗實習和職業發展奠定基礎。
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通過細化行業企業職業能力要求,歸納典型工作任務,對原有教學內容序化、整合,確定教學內容;以微生物分析檢驗及污染治理崗位真實任務為依據,以崗位典型項目為載體,并基于“工作過程”進行項目化教學設計,設計為分析檢驗和污染治理兩大模塊六大項目,項目設置按照由淺入深、由基礎到應用順序進行,符合學生職業成長規律和認知規律。此外,本課程教學項目由課內課外兩條線組成,課內以校園中水站污水微生物項目為主線,貫穿六個項目課內教學全過程;課外拓展項目以污水處理廠污水微生物項目為主線,以第二課堂形式進行。
課程改革后,開展“課前準備→課上學習→課后拓展”教學活動,實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課前,教師在課程平臺發布學習任務,上傳學習資源,并通過班級QQ群、微信群、釘釘群等發布課前學習指導;學生根據課程平臺學習計劃,瀏覽在線學習資源,查閱相關資料,完成任務知識積累。課中,教學組織實施,主要分為布置任務、任務實施和成果展示、總結拓展三大部分。(1)布置工作任務。教師設置情境,引入任務一。(2)任務實施。按照“咨詢、決策、實施、評價”步驟法進行教學組織實施。步驟一,知識儲備。各小組課前已完成知識夯實積累,課上通過討論、整理記錄筆記、疑難問題向老師及同學請教等方式進行查漏補缺,完成任務知識儲備。步驟二,制訂工作方案。各小組討論制訂完成本次任務工作方案,并根據活動過程進行合理分工;教師充當旁觀者角色,在小組討論基礎上對所制訂方案適時給予提示。步驟三,各小組自行完成工作任務,教師巡回指導。步驟四,小組評價。各小組參照本次任務考核標準,進行小組自評和組間評價。(3)成果展示、總結拓展。各小組進行成果展示及情況匯報;教師對各小組成果及任務完成情況進行點評。任務實施結束后,教師總結本次任務相關理論知識點,歸納任務重難點并進行知識拓展。課后,學生完成課程平臺單元測試、討論、評價等在線任務,夯實、鞏固本次課所學知識;完成課外拓展項目,進一步拓展職業能力。
傳統課堂教學形式以板書和多媒體課件為主,課堂互動以提問為主,導致課堂有些沉悶乏味。課程改革后,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融“教、學、做”為一體,強化學生能力培養,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大幅提升。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充分利用線上教學靈活性、多樣性和生動性優勢,通過合理設計教學活動,課前引導學生對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課后夯實、鞏固、強化已學知識;課堂上,依據學生線上學習追蹤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著重對重難點知識進行講解并進一步拓展知識深度和廣度。通過線上線下教學活動的深度融合和合理配置,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有效性,極大提高學習效率。
在教學活動中,基于翻轉課堂理念,項目導向、任務驅動。對于給定工作任務,各小組討論制訂工作方案、完成工作任務,進行小組自評、組間互評;教師對各小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點評并就存在問題進行正確引導,總結相關知識點,歸納本次課重,難點內容并重點講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使學生真正做到做中學、學中做,教學做一體,極大調動學生積極性,教學效果良好。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借助多媒體教學、課程教學平臺、視頻、動畫等現代化信息教育教學手段,結合案例法、分組討論法、啟發法、體驗法、演示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將頭腦風暴、小組PK、投票、問卷調查、在線測驗等教學活動等引入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使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形象化,化解了教學難點問題,高效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本課程考核采取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方式,包括項目考核、平時成績、技能考核和閉卷考試等內容。項目考核即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依據任務考核標準進行考核,包括小組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平時成績包括學習態度、考勤、課堂表現以及線上平臺在線任務完成情況;閉卷考試主要考核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技能考核主要對基本技能和職業能力進行考核。個人考核和團隊考核相結合、過程考核和結果考核相結合、知識考核和技能考核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對學生進行多方面全方位綜合評價,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
環境微生物技術課程教學改革在我校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效果。未來,我們將繼續深入開展課程改革和課程建設,持續進行課程診改,努力探索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將課程思政、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課程深度融合,深入挖掘典型案例,使學生在獲得專業知識的同時擁有較高的職業素養;繼續加大信息化教學力度,進一步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完善課程教學網絡平臺建設,因材施教,實施分層次教學,保證環境微生物技術課程的教學質量,為后續專業課程學習和實習實踐夯實基礎,為社會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為建設技能型社會貢獻我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