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紅
(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智慧康養學院 重慶 401331)
心理素質是一個含有適應力(能力)、認知及個性品質三個方面的,用來評價人心理品質,面向人全面發展的系統[1]。醫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高低與醫療系統的發展和國民生命健康有著直接的聯系,因此,不可忽視。前期頗多的研究顯示,家庭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影響很大,本研究試圖通過調查,呈現不同教育水平的母親以及由不同撫養人撫養長大的醫學生是否在心理素質上存在差異,以期為后續研究奠定基礎。
調查對象來自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重慶醫科大學、山西醫科大學、南方醫科大學6所學校,其中男生278人,女生1 089人,大一561人,大二464人,大三194人,大四103人,大五45人,專科694人,本科673人,共計1367人。
選取西南大學張大均團隊編制的《簡明大學生心理素質量表(健康版)》作為測查工具,該量表共有3個分問卷(認知品質分問卷、個性品質分問卷、適應性品質分問卷),12個因子,每個因子有3個題項。數據分析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為了使數據呈現更為直觀,方便讀者閱讀,研究者將數據得分進行平均,因此,數據統計之前將每個因子下題項的總得分除以3,得出平均分,計量資料數據以±s表示,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用LSD/T2法進行兩兩比較。
以母親受教育程度為自變量,以總問卷得分、三個分問卷及各因子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ANOVA檢驗。從表1可以看出,不同的母親受教育程度的高校醫學生心理素質總分差異不顯著,但在元認知、自信性、自控性、樂觀性、適應性分問卷及其所有因子上存在統計學意義,事后比較發現,母親受教育水平高(碩士、博士畢業)的醫學生得分高于其他受教育水平的醫學生,尤其高于母親是小學畢業的學生。

表1 高校醫學生心理素質各因子、各維度母親受教育程度差異比較表
以撫養人為自變量,以總問卷得分、三個分問卷及各因子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ANOVA檢驗。從表2看出,不同撫養人的高校醫學生心理素質總分差異不顯著。但在目的性、自信性、生理適應、職業適應、學習適應、人際適應因子與適應性品質分問卷上存在統計學意義,事后比較發現,由父母撫養長大,或者是由父由母單獨撫養長大的高校醫學生心理素質因子得分顯著高于由其他人撫養長大的醫學生。
雖然,在心理素質總分上高校醫學生不同的母親受教育程度對其心理素質的影響并不明顯,但顯著性差異仍然存在元認知、自信性、自控性、樂觀性、適應性分問卷及其所有因子上。事后比較發現,碩博士畢業的母親的醫學生得分顯著高于小學畢業水平母親的醫學生。學歷高的個體往往形成自我反思的習慣,在行為中往往流露出該特點,而孩子的認知與行為的形成具有高模仿性,尤其父母對其的影響是耳濡目染,因此,其孩子也學會自我反思,所以,其元認知因子得分高。Homey的研究發現父母與孩子間的交往態度影響孩子的人格是否健康形成,父母過于嚴厲或與孩子的交往多是拒絕態度,孩子的自信心水平顯著降低,但父母如果溫情,則孩子的自信心不平明顯提升[2],總是打擊否定孩子的家庭,其培養的大學生缺乏自信。現實生活中,由于母親受教育程度低,所以其認知水平有限,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常常以打罵為主,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讓孩子時時體驗失敗,常常處于自卑狀態,因此,其不自信,不樂觀。相對而言,母親受教育程度高,則可以更有效地與孩子交流,有著較好的相處模式,因此其孩子的自信性與樂觀性較高。母親受教育水平低,則更可能從事較低層次的工作,對于醫學職業、孩子的生理發育及人際關系等的認知都有限,不能傳授給孩子很好的認識,孩子的缺乏對事物良好的認知,也會影響其適應能力。
雖然心理素質總分上不存在不同撫養人對高校醫學生心理素質的差異,但在目的性、自信性等得分存在顯著性差異,主要表現在由父母撫養長大,或者是由父由母單獨撫養長大的高校醫學生心理素質因子得分顯著高于由其他人撫養長大的醫學生。情感是教育的基礎,如果沒有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情感聯系,也不能對孩子產生良好的教育,不能給孩子的心理成長帶來力量,父母由于長期和孩子在一起,能與孩子產生良好的情感,一方面,孩子可以從父母的關愛中建立安全感,形成良好的心理狀態,另一方面,由于父母的認知、思想觀念等與(外)祖父母等存在差別,他們的認知與觀念普遍更為先進[3],因此,也能給孩子帶來良好的認知水平與適應水平,對他們人格的塑造也有影響。而其他撫養人,則比較少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也更可能與之交流更少[4-5],因此,他們撫養成人的孩子則更可能產生不良的心理狀態。
本研究提示,雖然母親的受教育程度以及不同的撫養人在醫學生的心理素質總體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但在某些因子上差異顯著,因此,對醫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時,如能有針對性地對來自不同家庭狀態的學生進行教育訓練,其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