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鶯
古詩詞教學應引導學生汲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在統編小學語文教材所選的古詩中,像《墨梅》《馬詩》這種托物言志的古詩占了較大的比重。“詩言志”是此類詩最突出的特點。那么,如何破解詠物詩的創作秘妙?課堂教學如何進行,才能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筆者以統編教材六年級下冊《石灰吟》的教學為例,談談看法。
一、直奔主題,聚焦所吟事物
詠物詩常以所詠之物為題,在詩題上往往一目了然,告訴讀者所要吟詠的事物,如《詠柳》《蟬》《竹石》等。因此,在教學時,導入環節不必做過多渲染,可直接明了地揭示詩題,直奔主題。如《石灰吟》的教學,一位教師的新課導入環節就很值得借鑒。
1. 談話。師:同學們,杭州西湖三臺山坐落著于謙祠。一百多年前,林則徐用自己的積蓄重修于謙祠,并寫下四個字“百世一人”。 這于謙是一個怎樣的人,為什么林則徐會給他這樣高的評價?今天,我們來通過一首古詩,走近明朝的于謙。(板書:明·于謙)
2. 介紹創作背景。教師生動講述該詩創作背景。(板書詩題:石灰吟)
3. 齊讀題目,了解“吟”。(拓展資料:吟是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秦朝李斯在《倉頡篇 》中說,吟,嘆也。所以,“吟”就是贊美、詠嘆之意)我們學過《游子吟》是贊美母愛的。那“石灰吟”的意思是什么?(生答:贊美石灰。)
4. 導入。師:從題目中,我們知道了于謙所吟的事物是石灰。石灰到處可見,建筑的墻壁一般用石灰刷白。平凡的石灰為什么會讓于謙發出贊嘆呢?讓我們走進古詩——《石灰吟》。
二、還原畫面,了解所托之物
詠物詩重在通過對所詠事物的細致描摹,詠嘆人文思想。要讓學生體會詠物詩所寄托的情感,就要引導學生品析詩歌,了解作者對所詠之物特點的刻畫與描繪。自古以來,詩畫一家,把詩中的語言文字還原成具體形象的畫面,學生能獲得更生動、直觀的印象,從而激發學習的興趣,同時,對詩意的理解也會水到渠成。《石灰吟》是一首經典的詠物詩,如何讓學生了解“石灰”這個物象?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在文字與畫面中走了個來回,通過想象還原畫面,補充資料升華認識,再扣詩詞品味物象。在此環節中,教師先引導學生緊扣關鍵詞“千錘萬鑿、烈火焚燒、粉骨碎身”來認識石灰,再結合資料了解石灰制作過程的艱辛,最后讓學生領悟從哪些地方看出石灰被賦予了人的情感。 “清白”的內涵除了是對石灰外形特點的吟唱,更是對其品性、神韻的凝練概括。教學環節層層展開,對所詠之物的認識,從表層走向深層,為“物”與“情”“志”的勾連埋下了伏筆,從而打開了學生的思路,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品悟物象,體會所言之志
托物言志,以物自況,是詠物詩常用的手法。詩中看似寫物,實則寫人,往往由物及人,或表明人生志向,或詠嘆生活哲思,或寄寓美好愿望。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白學習詠物詩一定要細品詩歌,提煉所詠之物的物象特征,并與詩人自身經歷及時代背景相聯系,品悟詩人所言之志,所托之情。
(一)結合生平,“物”“我”相扣品意象
要理解詩人如何借助具體之物表明個人之志,在教學中就要引導學生走近詩人生平,知人論世,發現“物”與“人”、“物”與“志”的契合點。在教學中,可嘗試以下環節。
1. 于謙寫這首詩的時候才17歲,一個17歲的少年怎么就能立下這樣的志向呢?(課件出示:文天祥畫像及文天祥的詩句)于謙從小敬佩文天祥,他家三代供奉這位愛國將領。文天祥的愛國之心、清白之志深深影響著于謙,以至于他在17歲就立下了這樣的志向。(讀三、四兩句詩)
2. 成年后的于謙有著怎樣的人生際遇呢?請同學們拿出資料(四則故事:兩袖清風,牢獄之災,力挽狂瀾,英雄本色)。看了于謙的這幾個故事,此刻,你心中一定感觸很深,有話要說,在詩文旁或故事邊寫下你的理解。
3.《石灰吟》僅有28個字,都在寫石灰。詩人寫的是石灰嗎?“清白”的意思是什么?
小結:于謙為人清正,為官廉潔,兩袖清風,一生清貧,百姓給他這樣的清譽——于青天。這就是“清白”縝密的詮釋,這就是于謙高尚人格的真實寫照。
(二)入境誦讀,回環復沓抒志向
在詠物詩的學習中,引導學生初讀知詩意,品讀識物象,誦讀明志向,記誦增積累。在斟酌古詩的韻味與語言的精妙時,教師可在朗讀古詩的情感上下功夫,用飽含深情的引語來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漸入佳境。在《石灰吟》教學中,當學生讀懂了“清白”之意,感受到了石灰經過一次次嚴酷地考驗,一次次艱難地錘煉,依然“若等閑”“渾不怕”,正如于謙一生的真實寫照時,音樂起,課件相機出示“于謙誓死保衛北京的故事”的字幕。教師激情引讀:于謙回首自己光明磊落的一生,慷慨吟道——(學生讀詩);于謙無愧于國家,無愧于天地,他聽到身后的百姓也在輕輕吟誦——(學生讀詩)。此時,學生對詩句,對詩句背后承載的詩人情感與氣節的理解,化作一次次回環復沓的吟誦。課堂高潮迭起,“物”與“人”,“物”與“情”融合為一,鐫刻學生心中。
四、讀寫結合,遷移詠物之法
詠物詩作為一種特殊的詩歌體裁,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發現其表達秘妙,從一首詩帶出一組詩、一類詩的學習;通過縱向與橫向的遷移、對比學習,總結、歸納詠物詩的學習方法,并滲透寫法指導。如學完《石灰吟》這首詠物詩后,教師可以出示以前學過的《墨梅》和將要學到的《竹石》,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讀一讀,談感受,并比較同類詩歌的異同;明白三首詩都是托物言志,但所托之物、所言之志又有所不同,從而有效遷移學習方法。學生發現、提煉墨梅、竹石、石灰三種事物的特點,并在每一首詩中鎖定詩眼,透過“清氣” “堅勁”“清白”,感悟詩歌所表之情、所言之志。教師相機引導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平凡事物,并嘗試賦予事物情感,或抒情志向,或蘊含道理,同時,展開練筆訓練,將文本感悟轉為語用實踐,鍛煉學生閱讀與表達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面對意韻深遠的詠物詩,教師要詩意盎然地教,學生要生機勃勃地學。教師要點燃的是學生心中一簇簇誦讀詩歌的火種,讓學生在不知不覺間親近經典,在詠物詩高潔的情懷中感知詩意境界,生發閃亮智慧,提升語文素養。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古槐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