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寶玉
基于農村小學的教學環境,在課外閱讀的安排上要結合環境特點,找到創新點與內在價值,真正地讓學生找到閱讀的樂趣;無論是在題材的選擇上,還是在課程的安排上,都要關注趣味性,激發學生的閱讀潛能。基于這些方面的考慮,筆者將情境教學與閱讀妙趣結合在一起,讓情境起于興趣,讓興趣融入情境,探索農村小學課外閱讀教學的方法。
一、農村小學課外閱讀教學的著力點
1. 發揮農村自然環境優勢。
農村的教學環境常常讓有些教師產生一些錯誤認知,他們認為農村硬件設施不夠完善,進而對教學喪失信心。筆者認為,對于語文閱讀教學而言,農村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景色獨具特色,更有助于學生學習和體會閱讀內容的趣味性、生動性。當教師帶領學生去閱讀一些與鄉村、與大自然有關的課外文章時,完全可以農村為情景地點,讓學生去理解文章中所表達的情感。所以,因地制宜地開展情境教學,在課外閱讀教學中十分重要。教師可以利用農村的地理位置和環境特色去構建閱讀情境,而閱讀與實際場景的結合,讓學生更有親近感、熟悉感,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想象力。
2. 構建豐富多彩的趣味課堂。
在農村小學課外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構建豐富多彩的趣味課堂,讓課外閱讀更加的生動活潑,從而激發學生對課外閱讀的積極性。首先,在課外閱讀題材的選擇上,一定要豐富。其次,要懂得豐富閱讀形式,讓學生在探索與互動中產生一種交流模式,真正地去激發他們內心的熱情。最后,興趣的培養很關鍵。教師要充分地了解學生的閱讀興趣,向學生推薦優秀的課外讀物。課外讀物的選擇要做到題材豐富化、重點閱讀內容精細化,這樣才能夠達到閱讀效果。
3. 形成師與生互動交流的氛圍。
農村教師要想將課外閱讀融入課堂教學里,最需要做的就是尋找農村教學環境的優勢,避開農村教學在硬件設施上的弱點,真正地去形成一種師與生互動的氛圍。筆者非常重視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在帶領學生閱讀每一篇文章時,都引導學生仔細品讀,幫助學生提高理解能力。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是形成課外閱讀高效性的關鍵所在。
4. 積極開展閱讀活動。
筆者認為,想要提升農村學生課外閱讀的效率,平時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很重要。教師可以組織開展閱讀活動,這些活動可以是講故事比賽,也可以是說說讀后感等語言表達訓練。通過這些閱讀活動,促進學生的閱讀,從而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
二、農村小學課外閱讀教學策略
1. 利用自然環境,創設閱讀情境。
教師可以根據農村的自然環境去設定一種閱讀情境,把大自然和學生所閱讀的課外文章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從閱讀中找到樂趣,并且借助自然場景,充分發揮想象力,展開文學上的賞析。這種教學方法可以說是觀察法、實踐法,也可以說是自主探究法,也就是將課外閱讀的內容與所接觸的環境充分地聯系在一起,通過閱讀表達自己的感受,讓閱讀找到真正的價值。農村的教學資源雖不如城市豐富,但農村的自然環境有城市沒有的特色,教師可以根據閱讀內容尋找有趣的自然環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我的野生動物朋友》是一本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優秀讀本,該書把人與自然、人與動物之間的那種水乳交融的感情非常生動地表達了出來。筆者在帶領學生閱讀之后,讓學生觀察自己周邊的環境,看看自己身邊的小動物們是怎樣在大自然的環境當中生存的。有些學生從長輩及自己的親身經歷中知道了家禽和野生動物的不同生存方式,和全班同學分享了自己與家里的小貓、小狗相處的生動故事。雖然在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沒有成熟的多媒體設備來創設閱讀情境,但是學生通過對農村環境的仔細觀察,找到了自然環境與文本內容的契合點,這樣產生的共鳴與感受同樣是非常強烈的,學生同樣感受到了閱讀的價值。因此,教學不能只是拘泥于課堂,而是可以從自然環境和學生的生活中尋找趣味點,并與文本融合在一起,引導學生更好地體會文本內容。
2. 發揮想象能力,塑造分享課堂。
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建立一種分享與互動的模式,讓學生主動說出自己的想法,教師及時給予評價。分享式教學能夠活躍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在農村小學語文課堂采用分享式教學,可以是學生之間分組討論,也可以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例如,在組織學生閱讀《海底兩萬里》這本書時,筆者讓學生選取自己最喜歡的一個章節來分享自己閱讀后的一些體會。當一個學生分享“印度洋”這個章節的內容時,筆者讓學生總結書中提及的印度洋中的幾類海底生物,并說出印度洋的地理特點。此外,還引導學生與自己周邊的環境結合,了解自己所熟悉的自然保護區內有多少種野生動物等,讓學生通過閱讀,產生對自己生存環境的探求欲,懂得農村的文化與地理特征。可見,閱讀與生活相結合,既讓學生發現了閱讀的樂趣,又讓學生增長了知識。
教師在學生分享后要及時地進行總結和評價,從文本內容到表達方式都可進行點評,從而讓學生的閱讀有實實在在的收獲。分享式教學不僅注重結果,也關注過程,重點在于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大膽地猜想與溝通,讓課堂氛圍活躍起來,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閱讀。
3. 豐富閱讀題材,發揮自主能力。
在推薦農村小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閱讀題材要豐富多彩,閱讀題材的豐富,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開展自主探索。學生通過對書中情景的思考和分析,形成獨立閱讀的習慣,不需要過度依賴教師和家長,自己就能獨立閱讀完整本書。這是學生一項很重要的閱讀能力,也是開展課外閱讀活動要達到的一個目的。例如,筆者在帶領學生閱讀書籍的時候,發現探險類、科普類、童話類圖書是學生非常喜歡閱讀的書籍類型,于是筆者向學生推薦了《海底兩萬里》《魯濱遜漂流記》等冒險類題材的圖書,讓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魯濱遜漂流記》是本非常有趣的探險故事書,筆者讓學生圍繞“魯濱遜是怎樣在海島上生存的”這個主題展開閱讀。在閱讀之后,讓學生說說魯濱遜在海島上的生存技能,然后把這個話題延伸到:如果讓你自己一個人在一個小島上生存,你會做哪些準備?得到的答案也是多種多樣的。有些學生認為應帶一個玩偶陪伴自己,因為一個人太孤獨了;有些學生認為要學會釣魚,這樣才會有食物吃。情境教學在于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因此,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想象一下,在野外環境中生存,需要準備些什么,以此激發學生的探索樂趣。通過閱讀,激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結合現實環境展開想象,有助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總之,農村有廣闊的天地,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時,要找到文本內容與學生生活環境的契合點,讓學生產生共鳴,讓學生找到閱讀的樂趣,這樣才能激發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從而開闊學生的眼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汀溪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