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琴
所謂“教-學-評一致性”,是指在學習目標導向下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課堂的評達成的一致性。這里的“評”是指嵌于教與學之間,與學習目標保持一致的課堂評價。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落實“教-學-評一致性”,以推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筆者以人教版四下“四邊形的內角和”為例,從“教學設計”到“課堂實施”談談自己的實踐和思考。
一、教學設計關注“核心”和“關鍵”
(一)目標是核心
教、學、評之所以能一致,是因為這三者有著共同的目標。因此,在教學方案設計中學習目標是核心,正確清晰的學習目標是“教-學-評-致性”的前提。那么,如何制訂出正確的學習目標呢?第一,要依托課程標準,課堂學習目標其實是課程標準在某一學科的具體化,依托課程標準制訂的學習目標才能確保教學在課堂上正確引航。第二,要深入研究、解讀教材,理解教材的內容、意圖和思想。第三,要掌握學情,教學設計前要了解本班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分析其學習過程的可能情況。
例如,人教版四下 “四邊形的內角和”的內容,對應的學段目標是:了解圖形的基本特征,在觀察、實驗、猜想、驗證等活動中獲得合情推理能力,能比較清楚地表達思考過程,體會數學的基本思想。教材呈現(xiàn)的問題思考性較強,如 “這些圖形的內角和是不是一樣的”“用什么辦法求出其他四邊形的內角和呢”,教材沒有直接給出結論,而是提供豐富的動手實踐素材,留給學生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間。筆者所教班級學生對探索幾何圖形的特征有較高積極性,有比較好的合作交流能力、操作能力、想象能力和一些簡單推理能力。為此,筆者設計本節(jié)課學習目標為:(1)探究發(fā)現(xiàn)四邊形的內角和,并應用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解決問題;(2)在操作活動中充分體驗轉化思想;(3)在活動中體驗探究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初步掌握學習方法。有了清晰的學習目標做向導,評價任務和教學過程的設計就有了依據。
(二)評價是關鍵
何以判定目標是否實現(xiàn)?這就需要評價。所謂評價,即檢測目標是否達成,學生是否學會。用于檢測學習目標達成的學習任務,就是“評價任務”,這種“評價任務”在學習中起著引航導向的作用。因此,“教-學-評一致性”的關鍵就是在設計教學活動之前先設計評價任務,即 “逆向設計”。怎樣設計評價任務才能有效檢測目標的達成情況呢?首先,評價任務必須與學習目標相匹配。其次,評價任務的呈現(xiàn)要讓學生聽得懂、看得明白、理解得清楚。
依據以上原則,筆者設計本課評價任務:(1)用測量、剪拼、分割、觀察等方法求出任意四邊形的內角和都是360°;(2)想辦法求出五邊形、六邊形的內角和,并說出思考過程;(3)會求任意多邊形的內角和,并總結規(guī)律和方法。以上每個任務的完成都需要一段完整的時間,每個任務都能讓學生“生產”出豐富多彩的學習信息。在課堂實施中,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將評價任務進行細化、具體化,以有效促進學生學習。
二、課堂實施注重評價的嵌入
課堂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評價依據教學目標展開,最終服務于教和學。將課堂評價融入教與學的過程,既推動教師的教,又引領學生的學,使教、學、評成為一個有機整體。
(一)教評融合——評價即教學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呈現(xiàn)評價任務,收集評價信息,處理評價信息。只要教學活動一開始,學生就會呈現(xiàn)諸多信息(即評價信息),有教師的預設性的信息,也有學生的生成信息。教師要從信息中研判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是否達到了目標,有多少學生還存在困難,困難在哪里),并迅速做出決策,或矯正、或調整,使教學行為變得更合理。從這可以看出,教學過程就是課堂評價的過程,評價和教學融為一體,可以說“評價即教學”。
例如,學生在完成第一個評價任務“用測量、剪拼、分割、觀察等方法求出任意四邊形的內角和”的過程中,學生生成了豐富多彩的信息:(1)先量后加,先用量角器量出4個內角的度數,再相加,得到的內角和是360°;(2)先撕再拼,先把4個內角撕下,然后拼起來,正好是一個周角,就是360°;(3)先分再合,將四邊形分成2個三角形(畫對角線),一個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兩個就是360°;(4)先畫兩條對角線將四邊形分成4個三角形,得出180°×4=720°。筆者讓學生將第四種思路在黑板上“畫”出來,組織大家討論:“這個方法得到的不是360°,問題在哪里?”討論中師生有了這樣的思考:內角在哪里?錯誤在哪里?(多算了中間的4個角)可以怎么糾正?(用720°減去中間的360°就行)在討論、分析、糾錯中,同學們對內角和這個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二)評學融合——評價即學習
對于學生來說,課堂學習過程就是明確評價任務、完成評價任務、分享學習結果的過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完成學習任務,在這過程中能生成豐富的學習信息。在師生、生生互相評價交流過程中,能促進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在評價中加深對知識的認知。
例如,本節(jié)課的第二個學習目標是“在操作活動中充分體驗轉化的數學思想”,那么,學生學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充分體驗轉化思想”?筆者將評價任務二具體化:(1)獨立探究五邊形、六邊形的內角和;(2)組內交流,說出各自的思考過程;(3)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學生有了前面的學習經驗,大部分懂得將五邊形、六邊形轉化成三角形來解決(即從一個頂點出發(fā)依次和其他頂點連線),發(fā)現(xiàn)它們都可以轉化成三角形來求內角和,關鍵看分成的三角形的個數。筆者趁勢追問:“八邊形的內角和會求嗎?”這時,有學生說不用畫圖可以直接列式:(8-2)×180°=1080°。有部分學生還沒反應過來,筆者順勢而導:“這個算式對嗎?大家結合畫圖仔細看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學生在評價交流中互相啟發(fā)、互相學習,發(fā)現(xiàn)三角形的個數就是多邊形的邊數減2,最后有了精彩的總結:n邊形的內角和=(n-2)×180°。這樣的學習活動,學生的思維不斷拓展,在體會轉化思想的同時,也收獲了成功的喜悅。
(作者單位:福建省尤溪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王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