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鳳輝
《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實施建議”部分指出,教師應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采取各種措施,通過多途徑進行這一工作。統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注重人文性,兒童趣味性強,那么在教學實踐中該如何踐行上述精神呢?下面筆者就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如何整合生活資源,助力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提高教學實效。
一、整合生活資源有效途徑
(一)整合家庭生活資源,服務課堂教學
“生活即教育”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個經典論述。家庭,是兒童生活的主要環境,是認知社會的課堂,是通往社會的紐帶,也是將來獨立參與社會的“訓練場”。教學中要注重對家庭生活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例如,很多孩子在牙牙學語時,經常會聽一首《家庭稱呼歌》,該兒歌朗朗上口,令人喜愛。教學一年級下冊“我和我的家”一課時,筆者出示“家庭樹”圖片時,不少學生情不自禁地吟唱起 《家庭稱呼歌》。一些學生平時在家庭交往中,對親人之間的關系比較了解,他們上這節課時發言就比較積極。可見,生活中的教育信息資源早已悄悄地扎根于學生的頭腦中。因此,教師平時應留心觀察,善于發掘有用資源,并將其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中,以便更好地與學生溝通。
同時,教師也要善于架設課堂與生活的橋梁。例如,教學三年級上冊“爸爸媽媽在我心中”一課時,筆者以課前小調查為引,將教學活動與家庭生活鏈接,讓學生做一個“為父母寫檔案”的小調查,近距離了解父母的生活世界。課堂上,筆者讓學生根據調查情況暢談感受,闡述父母工作的艱辛,以及養育自己的辛勞,深刻感受父母辛勤工作的不易,喚起他們愛父母的情感,從而實現了道德與法治課程對兒童實際生活的指導。
(二)整合校園生活資源,激發豐富情感
統編版教材中有許多與校園生活有關的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整合校園生活資源,引導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感悟更多的道理,還能激發學生熱愛校園、班級的情感。例如,教學一年級上冊“我們的校園”一課時,可先讓學生暢談入學一個月以來在“校園里的發現”,接著帶領全班學生進行“校園大探秘”。活動中,學生都很激動,四處探尋,不停訴說探秘所得。有的學生發現“和樂廊”里粘貼了很多優秀的學生作品,不由自主地說也想讓自己的作品貼上墻;還有的學生情不自禁地贊嘆:“我們的學校真美呀!”筆者教學這節課正是將校園生活與教材內容進行了有效整合,在帶領學生熟悉校園環境的過程中,激發他們熱愛校園的情感。
(三)整合社會生活資源,促進目標實現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要求課堂遵循學生的生活,不局限于課堂的時間和空間,而是要把課堂的教育活動延伸到兒童的社會生活中。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盡量整合社會生活資源,促進教與學都能按有效的目標實現,同時也為學生今后走上社會做準備。
例如,教學二年級上冊“家鄉物產養育我”這一課時,筆者在課前布置學生了解家鄉的物產,教學中,通過“快樂猜一猜、快樂說一說、快樂想一想、快樂夸一夸”四個環節,讓學生從了解家鄉物產入手,再探究物產背后勞動者的艱辛,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一節課下來,學生收獲不少,回家后還樂此不疲地把自己認識的家鄉物產以及制作方法告訴家人。
二、整合生活資源教學策略
(一)課程目標生活化
設定生活化的教學目標,易于喚起學生的共鳴。設定這一目標時,首先要聯系單元內容,合理取舍;其次要全面解讀教材,分析內涵;再次要結合學生情況,精準定位;最后擬定三維目標,把握重點。例如,二年級上冊“裝扮我們的教室”一課的生活化的教學目標就可以確定為根據班級情況,認真完成一次裝扮教室的任務。又如,筆者在教學二年級下冊“我的環保小搭檔”一課時,就制訂了這樣的生活化的目標:在生活里尋找和制作環保搭檔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勤于動手的能力。
(二)課程內容生活化
1. 選擇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教學時,課程內容要貼近學生生活,這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其主動思考的能力和積極性。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學習有方法”一課時,筆者先讓學生評選三名“學習之星”,接著讓大家猜猜他們學習成績優異的秘訣是什么,再請這三名“學習之星”談談自己的學習方法。為了進一步鞏固這些學習方法,筆者又設計了一些情境,讓學生通過模擬表演,解決學習困難,歸納學習方法。學生通過活動獲得真實、有效的感受,激發了自覺踐行的意識。
2. 營建生活化的教學氛圍。
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營建生活化的教學氛圍,使課堂情境具有生活化氣息。這有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也有利于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
例如,生活中遇到火災時,大家都知道撥打“119”,但是撥打電話成功后,該說什么,怎么說,很多學生還是不太清楚。教學三年級上冊“安全記心上”一課時,筆者就設計了一個“小小電話亭”的環節,出示一個讓學生模擬撥打“119火警電話”的生活情境。在一個比較真實的情境中,學生興趣高漲,短時間內就能熟練運用前面所學的知識。可以說,生活化教學氛圍的創設,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教學模式生活化
隨著時代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小學生對于知識的需求。對此,教師應巧妙運用多媒體,縮短課堂與生活之間的距離。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吃飯有講究”時,筆者出示了小朋友日常洗手的視頻,讓學生認真觀察并思考“這樣洗手可以嗎”。緊接著,教學“怎樣洗手才干凈”這個環節時,筆者就運用視頻講解、圖片展示、實際演示等方法,引導學生學會七步洗手法。學生興致盎然。可見,運用多種教學模式展開教學,可以有效提升教學的實效性。
(四)評價準則生活化
新課程理念倡導多元評價。道德與法治學科可結合多種評價標準,以學生日常實踐活動中的表現,以及學習課程后在實際生活中的轉變為主制訂評價準則,從而實現評價的有效性。例如,我校學生都有一本《綜合素質評價手冊》,每學期教師會根據學生的日常表現,對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行為進行評價;同時,還有家長評、自評欄目,有了家長和學生自身的參與,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一直提倡把基礎牢固地建立在學生生活之上,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教師應學會巧妙地整合生活資源,助力道德與法治課堂,讓德育課程發揮其應有的效果。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平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黃曉夏? ?蘇少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