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友
仁智教育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在核心,做好仁智與仁愛的深度培養,才能為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與法治觀念提供前提。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現階段的仁智教育從講授形式以及相關仁愛環境的營造上還存在著許多不足。因此,本文將在此基礎上提出對應策略。
一、現階段小學仁智教育顯現的問題
(一)學校的仁智環境營造意識欠缺
小學階段的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度過,身心成長都會受到學校環境的直接影響。環境是培養與改變人的隱性基礎,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部分學校并未意識到仁智教育以及環境構建的重要性,僅僅做到了相關課程的設置,并未進行深入建設??扇绻麅H僅在課本中教授相關仁愛與仁智知識,學生必定會有枯燥乏味之感,從而產生抵觸心理。
(二)班級建設中仁愛氛圍感不足
班級是小學生的小集體。在這里,學生能夠體驗與人溝通、獨立思考以及人格構建的全過程。但如今的小學班級,大多體現的是緊張的學習氛圍,學生似乎都沒有時間去關注“主科”之外的內容。長此以往,學生將禁錮在象牙塔之中,不會思考未來進入社會將要面對的人和事。而德與智的教育是學生未來發展的指路明燈,只有做到德才兼備,學生才能在社會中獲得更好的成就。
(三)課堂未實現仁智理念與實際生活的貫通
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往往只注重知識層面而忽略了仁智理念層面。學習知識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在未來生活中進行充分運用,因此仁智理念的傳授應該與學科教學和實際生活相結合。小學階段的學生心智未成熟,對于仁智教育知識的理解不能做到深切感悟,如果僅僅要求其進行相關知識點的背誦,無疑是在浪費仁智課堂教育資源,對其仁愛理念的提升毫無作用。
(四)教師仁智培養的意識與教授水平較薄弱
教師是學生的領路人,但筆者通過觀察發現,部分教師仍然沒有脫離傳統教育的思維,在課堂上還在采用填鴨式教學模式,對于學生是否真正接受并未進行研究分析。長此以往,必定會造成學生對于仁智教育內容的輕視。從教師層面看,造成此類現象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是他們認為仁愛是學生先天就具備的。如果這樣的觀念一直充斥在課堂上,無疑會造成教師與學生共同忽視仁智的重要性,從而使得仁智課堂成為擺設,影響學生的身心成長。
二、針對仁智教育中相關問題的對策
(一)增強學校仁智氛圍
學校仁智氛圍的營造是仁智課堂的延伸,教師可在學生學習相關知識后強化其仁智理念。例如,學校可以開設好人好事專欄,對在仁智方面表現優異的學生進行表揚,并在全校學生面前對其事跡進行宣傳。受到表揚的學生會更加堅信仁智行為的重要性,并在后續過程中繼續行動;對其他學生也提供了良好的榜樣,從而激發起其向受表揚同學看齊的內在動力。此外,學校也可以經常邀請相關教育專家進行專題講座,對學生進行深度感化,進而幫助其踐行仁智。
(二)立足細節強化班級仁智文化
在班級小團體中,需要強化學生的集體仁智意識,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如教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裝扮我們的教室”一課時,教師可課件出示課前準備的裝扮好的教室資料,引導學生從中選出幾幅自己感興趣的。然后給學生分組,每組一幅圖,讓學生先在小組內討論,再選出代表在班內介紹這幅裝扮圖的設計好在哪里。接著引導學生根據班級實際情況,合理整體布局設計,全班同學一起將教室劃分為圖書角、榮譽榜、展示區、工具區、植物區等幾個區域,分組動手完成對教室的布置,把教室裝扮得舒適、美觀。這樣引導學生運用剛學到的知識來完成對教室的裝扮,能啟發學生的智慧和創新能力,更能樹立班級仁智文化,培養學生仁智精神。又如,每個班級都有板報區域,那么就可以利用此功能性區域,讓學生的參與在板報上得以呈現,同時要求學生在呈現過程中加入自己的思考,讓枯燥的文字展現出仁智光輝。
(三)促進仁智教育課堂知識與生活實踐聯動
脫離了生活實踐的知識是無源之水。在仁智教育課堂的實踐中,即使能夠做到對各個知識點的量化與考察,但也僅僅是對學生記憶程度的考察,對于其是否能夠將仁智教育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則無從評價。例如,在《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的第三單元中談到公共場所的規范問題,這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非常緊密。假期隨父母去游樂場玩耍,或者去公園小憩,都是檢驗學生仁智理念學習水平的生活實踐。所以在課堂上可以設置相關提問環節,讓學生主動介紹自己在此類公共場所做過的值得提倡的事,然后對學生給予表揚,堅定其仁智理念。又如,在教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下冊“小水滴的訴說”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樹立節約用水意識,自覺行動起來節約用水,筆者安排學生課后調查學校和社區有沒有浪費水的現象,并討論如何做到節約用水。一周后,學生匯報交流自己調查到的浪費水資源現象和行為,并提出節約用水的好辦法。學生A說,學校廁所里的水龍頭有的沒擰緊,24小時在滴水,建議改成聲控或感應水龍頭;學生B說,爸爸洗澡時總是開著水龍頭,而且時間又長,建議在熱水器噴頭上安裝定時裝置,十分鐘一到就關閉噴水;學生C說,學校門衛爺爺澆花草時浪費水的現象非常嚴重,建議采用自動噴灑裝置……學生知道了節約用水僅憑一兩個人的力量遠遠不夠,必須全社會積極行動起來。于是他們又起草了一份倡議書,向全校師生發出節約用水的倡議,號召更多的人參與到節約用水的行動中來。這一系列與生活實踐聯動的活動促進了仁智教育的生成和落實。
(四)培養教師仁智教育意識,提高講授水準
教師的仁智理念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提升教師仁智思維是非常迫切與重要的。例如,學校可以將仁智理念加入教師素質考核當中,在外力的作用下,促進教師主動改進自身理念。同時,應加強教師專業仁智教育培訓,請專家學者開講座,使教師充分理解仁智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教育實踐當中更新教學方法,將仁愛理念落到實處。此外,還可以增進同校教師之間的交流,讓優秀教師對其他教師進行一對一幫扶等。這樣,不僅能從整體上提升教師授課水平,而且能增進教師之間的友誼,培育良好的教育氛圍。
仁智理念的教育,對學生而言是隱性社會能力的培養,不能僅靠相關知識掌握的程度來進行考量。所以,學校以及教師應該轉換傳統的教育思維,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提供更為堅實的仁愛基礎,從而促進社會和諧。仁智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實現的,需要我們共同努力,深悟仁智課堂理念創新模式,不斷豐富仁智教育的多樣性。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平市城北小學 責任編輯:黃曉夏 蘇少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