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赟
(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化學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0300)
2016月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到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2]。高校需充分發揮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將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齊頭并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3,4]。
學院石油化工技術專業對接區域能源化工行業發展,是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骨干專業、陜西省重點專業、陜西省專業綜合改革建設優秀專業、陜西省一流建設專業。《石油產品分析》是面向石油化工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陜西省作為石油及煤炭資源大省,能源化工企業眾多,對該專業人員需求量大。石油產品分析作為石油化工生產的“眼睛”,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石油化工行業的特殊性意味著培養具備踏實嚴謹、吃苦耐勞、追求卓越等優秀品質、心系社會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意義重大[5]。
《石油產品分析》是該專業進行崗位能力培養的核心課程,集理論與實踐為一體,開課學期為三年制高職第3學期。
課程以“做”為主體,教學基于“石油產品分析”工作過程,教學內容由課程引導知識和五大項目(汽油、柴油、噴氣燃料、潤滑油以及石油瀝青等其他石油產品質量檢驗)組成。通過若干石油產品典型性能指標的分析檢驗,培養學生掌握石油產品分析的基本理論和分析檢驗方法,能夠運用石油產品質量分析檢驗的各類標準進行生產過程控制分析及對成品油的全分析檢驗等工作。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以項目為載體,全面融入“愛崗敬業”“家國情懷”“安全操作”“綠色環保”“工匠精神”“誠實守信”等思政元素,重點培育學生求真務實、實踐創新、精益求精、團結協作的精神以及規范操作意識和安全意識,為以后相關專業技能訓練及職業發展奠定基礎[6,7]。
(1)通過完成典型石油產品主要指標的分析檢驗任務,學生能夠按照相關標準,運用化學分析或儀器分析方法,對石油產品進行指標分析。
(2)能正確選擇和使用常見的油品分析儀器。
(3)能分析處理油品檢驗中的異常狀況,排除試驗常見故障。
(4)能依據油品的試驗方法標準,制定油品待測指標分析檢驗的具體實施方案。
(5)能夠正確記錄并準確計算、分析檢驗結果,撰寫檢測報告。
(1)激發學生愛崗敬業和家國情懷,增強學生的職業使命感和責任感。
(2)小組成員分工協作,培養學生養成無私奉獻、團結協作的習慣。
(3)結合日益嚴格的油品質量標準,培養學生樹立綠色環保理念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保意識。
(4)如實、規范地記錄數據,建立規則意識和誠信意識。
(5)弘揚勞動精神、勞模精神、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引導學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信仰者、傳播者、踐行者。
該課程教學內容包括課程引導知識和汽油、柴油、噴氣燃料、潤滑油以及其他石油產品質量檢驗五個項目,涵蓋族組成、辛烷值、餾程、銅片腐蝕、硫含量、運動黏度、閃點和燃點等35個典型油品指標的測定。
在課程引導知識部分,通過煉油工業發展史和我國石化行業發展的講授,引領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四個自信”,通過挖掘石油開采、煉制過程背后科技工作者的故事,培養學生科學精神,樹立正確的“科學價值觀、家國情懷”以及增強學生的職業使命感和責任感[8]。
結合日益嚴格的油品質量標準,培養學生樹立“綠色環保理念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保意識。引入事故案例講解油品安全性能指標閃點,引起學生對安全生產與操作的重視,建立“安全生產意識”,通過閃點的形成過程,組織學生對“厚積薄發”討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要求學生按照檢驗標準和操作規程進行規范操作,培養學生嚴謹細致、耐心專注的工作作風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把求真務實、百折不回的“紅色精神”傳承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使學生在實驗實踐中逐步增強正確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程團隊充分利用學校搭建的平臺集體備課、共同研討、合作課題,共同提升思政素養和思政理論水平以及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能力,將思政教育貫穿于課程理論與實踐教學的全過程。
教學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采用任務驅動、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教學方法,以油品典型指標測定任務為載體,利用課程教學資源和課程學習平臺,開展“課前準備、課堂實施、課后提升”的教學活動[9],通過畫龍點睛“金句嵌入”“故事說理”“情景假設”“循序善誘進階式提問”等方式將思政教育有機地融入課程教學,并在課前、課中、課后的各個環節進行強化。同時利用網絡便利,結合“社會熱點、難點、焦點話題”開展“專題研討”,與學生進行心靈和思想上的交流對話,引導學生將知識學習與素質提升緊密對接。
《石油產品分析》課程教學始終貫徹“育人第一位”的教育理念,以學生個體需求和國家、社會對大學生的需求為依據,以教學目標實現為評價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全面育人,最大限度地啟迪智慧,讓學生主動意識到肩負的社會責任,實現自覺發展,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課程圍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進行考核,評價內容及標準見圖1。

圖1 《石油產品分析》課程考核評價標準
其中,素質目標是課程思政成效的體現,通過嵌入作業、課堂表現、技能訓練等模塊中進行衡量,做到課堂思政評價潛移默化。比如書面作業布置小論文(如中國石油化工科學家的貢獻及相關科研攻關歷程,探討這些研究成果的時代背景、產業需求及對國家戰略發展的重要意義,闡述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國情懷等問題的思考和理解);課堂表現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技能考核突出學生規范操作、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的評價。
《石油產品分析》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采用畫龍點睛金句嵌入法、故事說理、情景假設法、循序善誘進階式提問法等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激發了教師教和學生學兩方面的內在動力,實現了深化專業認識、活化綜合能力和強化思想素質建設的效果。
(1)職業性。創設任務情景,以由簡單到復雜的多項工作任務為載體,使學生在模擬的工作環境中按照分析工作過程完成任務,充分調動學生求知欲,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
(2)實踐性。運用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方法,把“教、學、做”綜合起來,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加大動手操作機會,虛實結合,使教學過程與企業工作規程對接。
(3)思政性。教學過程鼓勵學生主動獲取、整理、貯存和運用知識;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猜測、嘗試、質疑、發現等環節來探測問題,從而學會主動學習。
《石油產品分析》是石油化工技術專業的專業核心課,承載著核心技能培養的任務,課程團隊將在目前建設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挖掘宏觀及微觀思政元素,繼續尋找與知識點相結合的“育人點”,廣泛收集思政“原料”,修訂課程內容,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高度統一,做到“智育”和“德育”的同向同行。
繼續堅持團隊備課模式,進一步提升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按照“學習—交流—實踐—反思”的教師培訓模式,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融入并固定成為大綱教學的要求,從而使其在學生專業能力的教授與核心價值觀的塑造及引領方面能夠更加充實。
目前課程內容包了括五大項目,下一步在這些項目中依據最新的行業標準及檢測指標,在原本檢測指標學習數量不增加的基礎上進行部分更新,一方面與行業在技術上接軌,另一方面通過新指標的引入提升思政元素的廣度與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