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琢
摘要:城鄉統籌問題是當代中國城鄉研究的重點課題,鑒于新型城鎮化這一概念的提出,其話題性涌現出來。當前全國大部分地區都面臨城鄉統籌的問題,而文章聚焦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中國城鄉統籌問題,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發展統籌的理論就是聚焦各個區域的“三農”問題,在統籌“三農”問題的過程之中,重點是協調農村與城市的關系,需要把握住農業、農村以及農民,三者之間的關系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結合當地的土地環境、人口分布、產業結構、空間布局等問題,進一步提出城鄉發展的可行性路徑,從而為城鄉統籌發展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從而為城市與鄉村的融合提供有利的契機,在此過程之中,優化居民的消費結構,進一步優化城鄉居民的生活方式,促進城鄉統籌的發展。
關鍵詞:城鎮化;城鄉統籌;理論;實踐
“中國城鄉統籌百佳縣市”的評價推舉,涵蓋除直轄市所含區與港澳臺地區以外的全國縣域行政單位2760個,因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因素影響,湖北省所屬103個縣域行政單位不參與本年度榜單排位,故本年度榜單實際涵蓋全國2657個縣域行政單位進行排位。城市化的最終歸宿就是為了實現農村與城市的共同發展,在二者實現共同發展的過程之中,提升國家的經濟水平與人民生活水平,最終實現城鄉地區的共同繁榮,推動當地經濟發展。但在二元體制下的傳統城鎮化進程中,城鎮經濟成為經濟發展的重點目標,從而導致在城鎮化的改革過程之中,改革的重心略有偏移,最后導致城鎮經濟與人民生活水平并未實現完全意義上的統一。
一、新型城鎮化背景下中國城鄉統籌的理論發展
從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現狀,看出當前城市與鄉村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正在加大,因此,當前國家實行城鎮化的宗旨是改善國家的城鎮化發展中的不良狀況,協調農村與城市之間的關系,為了實現城鄉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各單位以及各部門就需要緊密結合當前城市與鄉鎮的經濟發展狀況。國外的城鎮化研究學者對城鎮化的研究較早,1950年左右城鎮化研究誕生于的西方國家,城鎮化研究與當時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興起時間大體一致,城鎮化研究與西方馬克思主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當時西方馬克思主義與城鎮化的研究之間相互影響,由此可見,新型城鎮化的相關研究受到西方馬克思主義學派代表人物的影響,而城鎮化研究等的理論都從不同層面反映出了社會主義早期城鎮化的理論與思想,而以馬克思為代表的城鄉協調發展理論觀則詳細論述了城市與鄉村之間共同繁榮的可能性,但是這一點并不是恒定不變的,而是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城鄉之間的關系會從對立轉變為融合,時間進入到21世紀,從城市與鄉村之間的關系,看出當前城市與鄉村未來實現共同繁榮仍然面臨著諸多的阻力,此種背景下,需要關注城市與鄉村的關系,從戰略層面而觀之,更加需要重視“城鄉聯系和流”的相互作用。而當前進行此項研究,就必然會對學科門類、研究領域,就需要采納類比法以及歸納法對前人所做的研究進行一定的歸納與總結,即使近來西方關于城鄉研究從未間斷過,但當前大多數單位以及部門并未采取聯系的觀點審視城市與鄉村之間的關系,從這一點,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出當前中國學者對于城市與鄉村的關系并沒有國外的研究學者深入,城鄉問題的研究專家與學者前前后后對以下的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分析,分別為城鄉協調、城鄉一體化、城鄉融合、鄉村城市化、自下而上城市化等概念,而在上述問題的研究過程之中,大多數的專家與學者將城市和鄉村的協調發展作為地區經濟發展的關鍵性舉措,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就能夠建立城市與鄉村之間的關系,從而實現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優勢資源互補。本篇文章研究的重點在于能夠明確城市與農村之間的關系,并積極協調二者之間的資源,并使二者的資源得到最完美的利用,并最終實現城鄉經濟的共同繁榮。在此過程之中,我們需要重視的關鍵點在于新型城鎮化需要以“人”為核心,但同時還強調了生態宜人、優勢資源互補的宗旨。因此,對于未來城鎮化發展,我們需要做的絕對不僅僅是城鎮化率以及城鎮經濟增長的表面數字,而是要聚焦城鎮居民的實際生活,將實現城市與鄉鎮議統籌發展作為當前經濟建設的重點內容,可以結合以下的問題進行城鄉統籌的改善與優化。
二、中國城鄉統籌的實踐策略
(一)優化重點區域發展,合理開發有條件區域
突出主體功能區導向,建立城市空間網絡,此種空間網絡的優勢作用在于能夠對主體進行GPS位置確定,而在主體確定下之后,就能夠對周邊輻射的地區進行確定,從而引導不同層次的城鎮與地區進行發展。因此,對于城鄉統籌的問題,最重要的就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優化空間結構,引導城市向生態、環保的方向進行發展,而優化重點發展區域的關鍵點在于對區域內部的建筑物的空間設置進行建設,就能夠為區域制造新的經濟增長點,而在區域限制范圍內,也需要對城鎮地區進行一定程度的開發與建設,使之與生態保護區相協調發展,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之中,始終重視生態環節的保護。
(二)優化城市的空間結構,構建多元互補模式
優化空間布局具體就是結合城市的戰略布局以及城市結構規劃,從而能夠緊密結合國家與城市的發展規劃的戰略對當前的空間布局中的各個要素進行一定的創新,就可以將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為集約化的經濟發展模式,具體而言就是充分結合地區的特點,考慮當前城市與鄉鎮地區經濟發展的現實情況,緊密聯系城市與鄉村,并不斷完善城鄉地區的空間結構,并不斷增強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最終有利于優化空間布局形態,構建多元互補的模式,一方面能夠結合國家政策制定地方經濟發展的目標,另一方面還需要結合當前地區工業化以及城鎮化的發展速度,就能夠在為今后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有利條件,能夠一改協調城市與鄉鎮的發展次序,最終實現二者的協調發展。
(三)優化集群產業結構,做好城鄉產業融合
城鄉統籌,需要把握住當前各個地區的產業結構。只有明確當前地區的產業優勢,就能夠結合當前地區的發展情況,從而制定城鄉產業融合的發展策略,而在當前的城鄉產業融合的過程之中,我們首先需要明確的就是城市與鄉村融合的關鍵點就是產業,因此產業作為溝通城市與鄉村的橋梁,從這一點我們能夠看出城鄉融合是起源于行業融合,當前城市與鄉村的一體化進程需要結合當前我國產業結構的實際情況,由此可見,推進集群產業結構的優化,就能夠快速實現產業之間的協調發展。更是城鄉產業融合的關鍵性舉措,因此當前憑借國家的城鎮化的發展策略的頒布,當前城鎮化的最終結果,會導致優勢產業在城市與鄉村的分布呈現出集中化的趨勢,最終在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最終形成專業化、網絡化、一體化的產業鏈。在城市產業集聚的過程中,產業鏈的長度越長,其匯聚的各單位以及各部門的資金總量就會越大,從而就能夠為城鎮化創造更為豐富的利潤,并為城市與鄉村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