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睿
摘要: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對脫貧地區產業幫扶還要繼續,補上技術、設施、營銷等短板,促進產業提檔升級。如今,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全國范圍內已實現全面脫貧,在五年過渡期期間,我們要鞏固扶貧產業發展成果,文章在分析產業扶貧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鞏固扶貧產業發展成果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產業扶貧;可持續發展;造血功能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強調,要堅決守住脫貧攻堅成果,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不留空檔,政策不留空白。對脫貧地區產業幫扶還要繼續,補上技術、設施、營銷等短板,促進產業提檔升級。黨中央決定,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對擺脫貧困的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過渡期內要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
目前我國已實現全面脫貧,但是總結脫貧攻堅時期的扶貧產業發展,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使扶貧產業項目難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支柱產業,導致產業扶貧的帶動效益不高。
一、產業扶貧中存在問題分析
(一)產業扶貧的內生動力不足,可持續發展能力差
大多數貧困群眾思想觀念滯后,學習新技能積極性不高,只注重眼前利益,自我發展能力不足,缺乏自強自立、艱苦創業精神,對發展產業缺乏信心和熱情,自主脫貧意識不強。一是部分貧困群眾對扶貧產業發展前景認知度不高。例如一些地區產業扶貧引進新項目之后,特別是特色種植和特色養殖產業,區別于傳統種養模式,需要學習相關專業技能,但是由于農戶學習積極性不高,直接導致項目推進成本提高,影響產業收益。二是專業技術人才缺乏。農技人才、產業融合人才、項目管理人才嚴重缺乏,導致部分項目建成無人管理,只能將項目承包出去,靠收取承包費來維持運轉,產業發展內生動力大打折扣。
(二)扶貧產業發展后勁不足,輻射帶動能力不強
一是產業選擇限制扶貧產業發展后勁。多數貧困村主導產業不明顯,農業產業小、散、弱。二是扶貧產業鏈條過短,未形成鏈條經濟。部分扶貧產業的農產品供應鏈過短,多數只是初級產品,例如中草藥種植,產業鏈只停留在種植環節,中草藥收獲之后只是進行簡單的烘干就出售給經銷商,沒有進行精深加工,即使有加工,但規模也比較小,多為粗加工,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產業的輻射帶動作用。三是缺乏自主品牌,品牌效應未形成。部分地區發展了一批具有特色的現代種養業,但是“價跌滯銷”的現象已經顯露,以致需要靠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消費扶貧。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存在同質化、短期化、一般化問題,沒有把農產品品牌做響、做亮、做優、做特。
(三)項目后續管理有待加強,部分扶貧項目閑置或效益不理想
近年來發展的產業項目重建設而輕后期管理的現象較為普遍。一是部分項目建成后,后期管理沒有跟上,沒有制定嚴格管護制度。例如部分鄉村的冷庫建設項目,建成后只是交納租金,并沒有投入使用,致使項目沒有發揮應有的效益。二是有些項目由于缺乏嚴格管理和謀劃,年利用率較低,存在項目大部分時間閑置的現象,例如單項的紅薯粉條加工項目,一年生產加工時間非常有限,大部分時間廠房閑置;有些大棚、日光溫室項目,缺乏換茬作物的輪作謀劃,致使作物換茬時,大棚、日光溫室閑置時間過長,固定資產折舊成本過高。
(四)扶貧產業利益連接機制不緊密,農戶脫貧效果不明顯
產業融合聯結機制有待創新,目前我國雖然有農民電商、專業合作社、訂單式農業、流轉承包農業等產業聯合體,但是真正將農戶與新型農業主體緊密連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一是產業經營主體與貧困戶利益連接機制有待完善,經營主體的利益和風險與貧困戶聯系不緊密,產業發展項目帶動貧困戶發展機制不健全,致使企業帶動貧困戶發展動力不足。二是產業扶貧利益連接機制政策執行有偏差,貧困戶難以實現穩定增收。三是由于激勵約束缺乏或不健全、合同不規范、信用環境差、市場等原因,經營主體與貧困戶難以按照共同協商時限履約率。四是利益聯結機制實施缺少有效的監督和協調。
二、鞏固扶貧產業發展成果的對策與建議
(一)著力培育產業扶貧內生動力,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一是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要有意識地把發展資源、創業能力、市場意識傳遞給貧困群眾,大力宣傳脫貧攻堅先進典型,營造窮而思變的主動脫貧氛圍,引導廣大群眾依靠勤勞雙手和科學技術實現脫貧致富,激發農民群眾自我培養、自我提高的內生動力,提升貧困人口脫貧攻堅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二是建立扶貧產業專項人才引進機制,積極引進一批急需緊缺人才,支持一批返鄉創業人才,遴選一批本土專業人才等,從而為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重要支撐。三是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計劃,采取務實管用的方式方法,如加強與市場機構、電商平臺等合作,為貧困戶培訓特色手工技術、電商開店、直播技巧、旅游服務接待等職業技能,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四是加強基層農業推廣體系建設,培育農技推廣社會化服務組織,提高農業科技服務水平。
(二)振興扶貧產業,鞏固脫貧發展成果
實施產業帶動、培育優勢特色產業。一是延長產業鏈條,推進三產融合發展。緊密圍繞本地特色的農產品,從種植、加工、銷售等環節著手,建立起全產業鏈,夯實產業基礎,形成從生產端到銷售端的全鏈條產業發展模式。深入實施特色產業提升工程,積極培育和推廣有市場、有品牌、有效益的特色產品,形成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努力走出一條人無我有、科學發展、符合自身實際的道路。二是壯大特色種養業。利用現有土地,種植有機蔬菜,發展果品釆摘園,走觀光農業的道路。三是開發鄉村生態旅游業,依托自然生態、特色農業、傳統文化優勢,開發具有特色的鄉村旅游產業。如利用人文資源優勢,挖掘開發傳統古鎮和古村落旅游項目等。四是鼓勵庭院經濟發展,臨近景區周邊的農戶利用自家房屋打造家庭旅館、家庭餐館以及其他娛樂服務項目。
(三)實施現代農業融合發展,增強產業發展的輻射帶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