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仕銳
隨著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與國家政策的不斷支持推動下,互聯網醫療迎來蓬勃發展的新時期。作為一種新型醫療模式,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對互聯網醫療平臺的服務質量與管理也帶來了新的挑戰。
一方面,互聯網平臺把醫療服務從醫院擴展到院外,從線下單純的“一對一”管理,變成持續的“一對多”管理,不僅讓醫療資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同時也提高了醫療服務的效率、廣度、深度以及整體水平。
另一方面,慢病管理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降低慢性疾病的過早死亡率,控制慢性疾病負擔,是全社會共同的目標和責任。互聯網醫院作為一種新興業態,尚處于初期,需要產學研相互促進,為行業發展積蓄動力。
首先,互聯網醫療開始進入深水區,越來越多的醫生不僅在互聯網平臺上接受問診咨詢,更深入到對疾病的全流程管理,實現為患者的最終結果負責。
在今年由中國醫師協會主辦、醫聯協辦的首屆互聯網慢病管理大賽上,我們征集到腫瘤、感染、呼吸、內分泌四個學科,來自全國的上千份互聯網慢病管理案例。其中一個案例是江西贛州第五人民醫院感染科的一名醫生,對一位HIV合并乙肝感染患者的網上隨診。在患者肝功能指標明顯異常的情況下,通過在醫聯平臺上隨診、用藥、飲食宣教以及心理健康疏導等支持,患者在成功預防HIV相關機會性感染的同時,有效避免了肝硬化及肝癌的發生。
這個案例最終被評為此次大賽感染組的第一名。這位醫生在案例總結中,特別強調了互聯網平臺在該患者管理中發揮的兩大優勢。
一是解決藥物可及性的問題。“尤其是(抗病毒藥物)多替拉韋在我們贛州市各大醫院及藥房里無法獲得的時候,通過醫聯平臺購藥,既可解決患者所需,又可加強對患者治療依從性監督。”二是實現醫患之間高效的互聯互通。“因為HIV/HBV合并感染患者需要長期管理,而線下醫院病人很多,無法做到專一、有效的管理,而互聯網醫院彌補了這個不足,能一對一進行醫患溝通交流,大大提高了患者的就診體驗,提高了患者治療依從性,使患者健康得到有力保障。”
行業發展的另一個突出現象,是新興技術開始深入賦能醫療健康服務,智能設備、數字療法層出不窮。一些以前需要患者回醫院復診才能回收的數據,如今可以通過可穿戴設備實時收集,無論患者在哪里都能及時反饋給醫生。一些以前需要靠藥物維持才能緩解的疾病,如今可以通過手機上的App對患者日常行為進行有效干預,減少甚至可能免除病人對藥品的依賴。
在這一過程中,實現患者與數據的連接,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醫療數據是行業發展所必需、但是目前又很欠缺的,互聯網技術為數據的收集提供了新渠道。數據最終來自于患者,類似醫聯這樣的連接平臺能夠及時收到患者對于新的藥品、新的檢測、新的行為干預等治療方式的數據反饋。也就是說,互聯網平臺為醫生和科研人員開展醫學實驗,打開了除實驗室之外的另一扇門。
在今年6月醫聯學術委員會的成立儀式上,我們學術委員會的領銜專家、著名腫瘤病因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程書鈞教授講過的一番話讓我很受鼓舞——人們對于生命、對于疾病有很多認識現在還處于初級階段,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所掌握的數據是有限的,我們所觀察的病例是有限的。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必將讓人們在更大的視野上看到,在生命科學發展、在人類進化過程中,許許多多以前看不到的現象、沒有看到的數據。這些現象和數據的揭示,必然會推動醫學科學的發展,甚至重大的革命。
從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到現在,“互聯網+醫療健康”已經連續三年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同時我們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促進規范發展”。在4月份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國家衛健委相關領導同樣重申,目前從政策層面首先是鼓勵支持“互聯網+醫療”的服務,同時要做好規范,做好兩個維度的工作。
這意味著伴隨互聯網醫療逐漸邁向深水區,規范化將成為解鎖行業進一步發展的“金鑰匙”。坦白地說,互聯網醫療在這么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一直有很多地方沒有突破,其中一個關鍵的瓶頸就是,當行業在疫情防控需求的推動下完成一些新基建,出現一些新場景,很多從業者并不知道如何高效、合理地去運用這些醫療資源。從去年到現在,我們看到全國互聯網醫院的數量從幾百家猛增到1600多家,但央視在不久前的一檔節目中直指當前互聯網醫院發展的窘境——建而不用。
作為一個學過八年醫的華西畢業生,這讓我想到華西的發展歷程:一個創業型的醫院,用了40多年從偏遠的地區逐漸崛起,其中用了非常多創造性的解決方法。最著名的一個方法就是,一個醫院先要從學科建設做起,就是我們還沒有建設醫院和開展學科之前,先問自己這個學科我們到底能做什么。
所以,現在當我們具備非常多互聯網和醫療資源的時候,我們又回過頭來想,互聯網醫院真正要發展,一定要有一個真正的、規范的、權威的疾病管理方法,我們稱之為臨床路徑。我曾經把這個工作比喻為“坐冷板凳”,我們從幾年前開始就有了要“坐冷板凳”的思考。令我感到振奮的是,我們的一些工作從今年開始陸續開花結果。
今年5月,由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肖新華教授、北京醫院內分泌科郭立新教授等國內十多位專家,與醫聯互聯網醫院共同參與制定的《互聯網醫院糖尿病線上管理中國專家共識》在《中國醫學前沿》雜志刊發。這是國內發布的首個互聯網醫院糖尿病線上管理專家共識,其中包括借助智能血糖儀、智能血壓計、智能手環等智能設備對患者進行全方位數據監測,打破了原有線下時間和地域的壁壘;醫護人員也可以借助智能信息技術,利用碎片化時間更加便利地對患者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7月,由醫聯參與支持的國內首個《肝癌患者常見藥物治療相關不良反應互聯網管理專家指導意見》又在核心期刊《肝癌電子雜志》發表。這份指導意見篩選了17種適合互聯網管理的肝癌患者藥物治療相關不良反應,補足了現有指南和共識中對于患教干預的空白,得到了國家癌癥中心副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副院長蔡建強教授等專家的高度評價。在10月底剛剛舉行的第四屆華夏腫瘤高峰論壇上,醫聯作為學術支持方攜手蔡建強教授及多位腫瘤領域專家、基于《指導意見》編寫的《腫瘤藥物常見不良反應指導手冊》漫畫版也正式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