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然

OPPO CEO陳明永。
在手機硬件大創新暫難破局、市場飽和后,消費類電子公司比拼的賽場早已不局限于手機。在戰火蔓延至IoT后,健康領域成為了下一個賽點。
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人們健康意識提高、人口老齡化加速,中國健康產業的市場規模快速擴大。國際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報告顯示,中國醫療大健康市場規模已達到13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13%,已是全球第二大市場。
“我們一直在思考,在這種歷史時期,科技公司在健康領域能做些什么。”在2021OPPO開發者大會(ODC21)上,OPPO助理副總裁、健康實驗室負責人曾子敬說。
自去年起,OPPO已開始將更多資源向健康傾斜,接連推出了兩代智能手表OPPO Watch及ECG(心電圖)版本、歡太健康平臺,并在今年初成立了健康領域的研究團隊“OPPO健康實驗室”。
這還不是OPPO布局健康領域的全部,它更大的愿景是要建立起一個包括用戶、醫療團隊、科研人員等多主體參與的IoT生態。這當然非一日之功,OPPO CEO陳明永常在內部說一句話:“健康,可以作為一生的事業來做。”
“以往人們談起醫療,主場在‘院內,主體是醫生、檢查和藥品。”曾子敬說,“而OPPO做健康的主場,在日常生活中。”健康領域嚴肅、專業,消費類電子公司作為“外行”,與其貿然進入醫療主場,不如發揮技術與數據的優勢,做好場外。
相較于進醫院“動刀動槍”,中國更多人正在被日常生活中的慢性疾病困擾著。
2019年印發的《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中指出,我國心腦血管疾病、癌癥、呼吸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導致的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比例接近九成,導致的疾病負擔占總體的七成以上。
隨著健康意識的提升,監控慢性病的需求與缺乏對應的醫療手段之間的錯位,就成為了消費類電子公司施展的空間。
曾子敬介紹,過去的反應型醫療,是當一個人有了患病的風險,卻因為沒有量化的數據反饋,缺乏改變生活方式的契機和動力,直到體檢結果超標,或者出現癥狀、感覺不適,才采取醫療手段介入。
而預防型醫療著重的是防患于未然。通過智能手表等穿戴式設備監控身體的各項指標,達到及時反饋、及時治療的作用。
“古話說,上醫治未病,下醫治已病。”馮雪是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臟康復中心主任、國家心血管中心生活方式醫學中心常務副主任,她說,想要突破健康和長壽領域,關鍵要改善日常生活方式,將生活方式變成醫學的處方,達到預防效果。
“OPPO健康提倡的路徑,是圍繞著‘改變生活方式的主題,從反應型醫療向預防型醫療轉變。”曾子敬說,“我們著眼的并不是兩三年的發展,更要看在健康領域五年、十年后能達到怎樣的目標。”
今年初,OPPO專門組建了一支研究健康領域的團隊“OPPO健康實驗室”,融合了生物醫學、算法、傳感器、數據科學等學科。這個團隊目前約有100人,重點研究睡眠、運動、心血管健康、遠程醫療等領域。
帶隊的曾子敬在健康領域有15年研究經驗,在加入OPPO前他曾在蘋果公司主導Apple Watch傳感器的產品設計和研發工作,管理開發和制造健康產品的研發和工程團隊。此外,團隊中既有來自蘋果、三星、谷歌等科技公司的研究人員,也有來自醫療器械公司的研發人員。
據筆者了解,實驗室超過60%的工作在于為公司的軟硬件產品提供技術支持,此外還將承擔起建設健康生態的責任,為合作伙伴提供數據和軟件服務。
簡單來說,OPPO做健康,要在硬件產品、軟件服務、生態建設這些領域三管齊下。
硬件方面,OPPO在去年開發者大會上發布了國內首款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認證的ECG手表,今年又再度發布了OPPO Watch 2和第二代ECG手表,支持24小時不規則心律監測,用于發現房顫、早搏等心率失常問題。
“雖然我們不會局限于可穿戴設備,但可穿戴設備是最重要的硬件。”曾子敬說,這是因為可穿戴設備提供的是連續數據,比點測數據的可參考意義更大。

OPPO助理副總裁、健康實驗室負責人曾子敬。
軟件方面,OPPO去年推出的歡太健康平臺已迭代至3.0版本,用戶可以通過這款健康App監控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狀態,同時包括血糖儀、血壓儀等相關的健康設備的數據,也能在手機上實時查看。
不過,電子產品或電商平臺,都不是OPPO在健康領域的全部探索。由于健康領域涉及到的身體體征非常復雜且多維度,單一IoT設備能獲取到的數據維度常常很有限。因此,生態建設是必須要啃下的一塊硬骨頭。
目前OPPO面向健康行業從業者,推出了一套集數據采集、分析和服務觸達為一體的工具組建OPPO Health Research Kit。它提供了大量健康管理元素,如構建健康IOT設備庫、健康行為任務庫、問卷及專業量表庫等,科研人員可根據自行管理設備和任務進行研究。
一個案例是,阜外健康生活方式醫學中心在Research kit的框架上啟動了高血壓防控研究的相關課題。這項研究調用智能手表、血壓計等設備后,分析用戶情況,發布運動、營養、睡眠等任務,之后再有針對性地調整處方。
相較蘋果、華為、三星,OPPO在健康領域的布局步伐稍慢,但依然沿襲了自身的節奏與打法。
曾子敬告訴筆者,OPPO的一大優勢就在于軟硬服一體。以軟件見長的公司如谷歌已經意識到了硬件的重要性,缺乏硬件就無法依靠傳感器搜集數據,而硬件公司光靠硬件上量也遠遠不夠,還需要做數據運算、提供預判的模型。
他認為,憑借軟硬服一體,OPPO會有新的發展契機。基于軟硬件兩個基點,再在此基礎上擴大并繁榮生態。
“要想吸引開發者,必須要體現專業性。”曾子敬說。他今年加入OPPO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做減法,砍去了OPPO體系內健康類App的繁雜內容。“我不喜歡太多廣告、電商、互聯網醫療接入到健康App,把很多入口都砍掉了,只保留有價值的部分。”
健康App的第一要務是提供嚴肅、準確的數據,在這個基礎上才能提供準確的服務。例如做血壓手表,就必須要測準,如果測定不準,意義會大打折扣。
此外,作為今年才加入OPPO的新人,曾子敬感受到,OPPO對產品類別的容忍度更高。他告訴筆者,OPPO健康實驗室基本都是研發人員,沒有財務上的KPI,而是以技術和產品輸出為考核標準。即便一些新產品在財務指標上不夠亮眼,但只要有突破、對用戶有價值,就有施展的空間。
科技公司進入健康領域不是新鮮事。“客觀來說,OPPO還不是行業的領跑者,但我們想要后來居上,一定會在已有功能的基礎上持續優化,深入挖掘,不會一個東西做一代就停下來。”曾子敬說。
從可穿戴設備、家用醫療器械,到進一步聯接醫療和研究機構,最終構成一個開放互融的數據云圖,OPPO想打造全場景健康IoT的愿景遠大。要想一步步實現,這會是個苦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