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心素養”是課程育人價值的具體體現,在學生學習與實踐過程中,高職英語課程教學不僅要教授給學生學科基礎知識,同時要培養學生逐步形成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為未來學習與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本文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要求出發,對高職英語核心素養培養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從提升自我意識、重構教學內容、革新教學方法等方面提出高職英語課堂教學優化路徑。
【關鍵詞】高職英語;核心素養;課堂教學
【作者簡介】丁曉嵐,西寧城市職業技術學院。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產業信息化的迅猛發展,職業教育也必將更深入地融入全球化當中去。在高職課程體系中,高職英語課程是一門面向所有專業和所有學生且開課學期時數長的公共基礎課程,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學生通過學習與實踐提高語用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學習理解中外文化以及加深對世界的認識,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場與態度,并利用英語思維解決實際問題。高職英語課程教學如何順應時代要求,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等核心素養,以讓學生更好地應對未來,是高職英語課程教學改革不容回避的現實問題。
一、高職英語學科核心素養體現了英語核心素養在課程體系中的構建
2021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高等職業教育專科英語課程標準》,提出了核心素養的內容,明確了高職專科階段英語課程對學生核心素養能力培養要求與目標。《課程標準》中對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確定和闡述,體現了核心素養在高職專科階段課程體系中的構建。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不再是高職英語教育教學的唯一目標,而是在綜合學習與運用語言技能的基礎上,將職場溝通、文化交流、思維品質等核心能力有機結合。基于新時代為職業教育發展賦予的新使命、提出的新要求、明確的新任務,高職英語教學應強化能力立意和學科素養導向,培養學生的通用核心素養和職業英語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二、核心素養培育的必要性
1.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新科技革命推動著產業更新換代不斷加快,社會經濟結構因人工智能、新能源、物聯網為代表的新科技時代的到來而發生著重大變化,技術發展快,知識體系更新快,新時代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時代的人才,不僅要學習專業領域知識,還要學好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具備創造意識和創新思維,不僅能以技能服務企業,更能以創造意識和思維引領企業創新發展。未來合格人才,不僅要有專業素養,更要有能滿足未來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的“核心素養”。
2.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本質要求。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是“培養社會發展、知識積累、文化傳承、國家存續、制度運行所要求的人”,德育為先,育人為本,圍繞著這個中心環節,思政工作要貫穿到教育教學全過程,貫穿到整個人才培養體系,人才培養也定要轉向更高目標,以品格塑造來統領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升。高等職業學校英語課程作為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為人才培養體系的最基本單元,英語教學要致力于知識性和價值性相統一,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結合學科特色立德樹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有效發揮學科“鑄魂育人”價值,使學生在英語學習與實踐中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
三、核心素養培育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職業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職業教育利好政策密集出臺,高等職業教育學校發展、專業建設水平等都得到了較大提高,作為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新時代對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背景下審視高職英語課程教學,不難發現其存在的問題。
1.素養意識淡薄:多內容學習少素養養成。長期以來,英語課程的教學停留在語言知識的講授上,教學的主要內容圍繞著詞匯應用、文章翻譯、語篇分析、語法講解等進行,聽說讀寫譯等技能的訓練以及教學活動的開展都停留在機械模仿層面,思維訓練也處在低階水平,課程管理和學習結果考核粗放松散。教學過度強調語言形式的學習,忽視了教學內容所蘊含的人文精神與人本價值。教師核心素養意識淡薄,就會減弱對學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的培育,英語課程文化育人的功能就會缺位。與此同時,學生的學習興趣削弱,對英語課程重要性的認識更加弱化。
2.教學模式單一:多教師講授少學生參與。教師講授持續不停,學生聽講持續靜默,教師自主灌輸,學生被動接受,這是傳統英語課堂教學的常態授課模式。在絕大多數時間里,課堂活動鮮有學生參與,即使進行語言訓練,學生也只做機械跟讀或模仿,除此之外,學生參與的學習活動也只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簡單的語言項目練習。這種教學模式,忽視了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人的作用,對學生的溝通能力、思維能力和多元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基本缺失。因此,教師應改變單一以“工具性”為導向的教學模式。
3.教學內容單薄:多學科知識少職業融合。高職英語的特點決定了教學內容的通識性、職業性和學科性,現有的教學內容供給便于教師就學科專業知識的講授進行教學設計,內容也多以介紹外國文化為主,缺少中國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優秀文化以及融通行業和職業特性的內容,缺乏多樣性。單一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接觸和吸收多樣化的知識,不利于核心素養的養成。“拓展學生思維方式、跨文化意識的廣泛的語料輸入是提高學生英語語言水平、文化素養、高階思維能力的重要有效途徑”。
四、基于核心素養的高職英語教學優化路徑
高職英語教學在新時代,同樣面臨著新的任務與使命,教學要體現鮮明的時代特征,突破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需要教師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與手段等方面著手,在實踐中打破傳統思維方式,不斷創新,提升高職英語教學的育人實效。
1.加強自我修煉,重塑教育理念。學生語言運用能力不是高職英語教學的唯一目標,職場涉外溝通、多元文化交流、語言思維提升和自主學習完善等能力共同構成了高職英語學科教育的目標。通用知識和核心素養的整體目標是服務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共同促進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教師要深刻領會新時代下人才培養的要求,轉變唯知識、唯語言的英語教學觀念,重塑核心素養培養意識,并將其融入課堂教學中。同時,教師須強化學習、注重積累,提升能力,要在深刻領悟核心素養內涵的前提下加強學習,在理論學習與實踐中逐步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通過課堂教學,教好書、育好人,做到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統一,使課堂成為知識的課堂、育人的課堂、人生的課堂。
2.圍繞職業主題,重構教學內容。在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中,知識內容是英語學科工具性性質的核心,涉及語音、詞匯、語法、語篇和語用知識,文化知識涵蓋經濟哲學、教育文史、藝術科技、社會習俗、地理概況等,課程內容話題豐富、題材多樣。通過全面分析教學內容,找到契合或能幫助教師潛移默化培養學生或增強學生綜合素質的“點”,將教學內容與職業文化、企業文化、職業崗位特征等進行融通,使其更豐富、更立體。梳理提煉相關知識點,從這些內容中挖掘豐富的人文內涵,將其中所蘊含的家國情懷、文化自信、國際視野、人格養成等提升核心素養的教育內容潤物無聲地融入語言教學。內容的重構應以學生為中心,符合學生心理特征和接受習慣。
3.突出學生中心,更新教學方式。職業核心素養培養導向的教學改革要最終發生在課堂上,而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取決于教師采用的教與學的方式。教師要突出學生中心,通過各種有效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培養思維、涵養精神。根據學情,采用“同組異質,異組同質”原則對學生進行分組,創設更多團隊協作機會,營造互助的學習氛圍,激發自主學習熱情。同時,利用信息技術助力,運用體驗性和行動性教學方式,根據學生專業特點,注重知識與實踐結合,開展職業情境模擬教學活動,通過創造真實的職業情境,在情境模擬教學活動中感受職業氛圍,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產生新知識和新情感,在體驗與實踐中提升核心素養。
4.重視學生發展,調整評價標準。學業水平評價是高職英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英語課程以“試”代“評”、以“試”定“評”,這種終結性評價方式既難以有效反饋學習成果,也難以反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真實變化。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高職英語教學須轉變評價理念和評價方式,“從以往的教師對學生的單向評價,轉向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的新的評價模式,學習評價所圍繞的中心就是學生發展,這是評價的核心標準”。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高職英語教學多維教學目標需要教師建立多維度的評價標準,建立體現評價主體、評價方式、評價過程多維的評價體系,通過多維度的綜合分析,全面考核學生在知識掌握、能力應用、道德提升、審美收獲、情感豐厚等方面的變化和核心素養的達成情況。
五、結語
高職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應該在遵循英語教育教學內在規律的基礎上,從時代要求和學生發展出發,以“立德樹人”為宗旨,依托人文通識內容,融合語言知識與人文素養教育,促進學生多元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自主學習能力等提升,促使學生職業能力和良好品德形成,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最大限度發揮自身潛能,使他們在學習生活、社會交往和將來工作中有效地使用英語,以自信之態應未來之變。
參考文獻:
[1]韓玲.文化自信視閾下高職英語課程思政的四維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35):65-69.
[2]丁丹丹,吳玉.核心素養下大學英語教學的問題與對策探討——以漢江師范學院為例[J].漢江師范學院學報,2020(4):137-141.
[3]徐媛媛,李瀟.新時代高校外語教師核心素養的培養與專業發展路徑[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3):283-284.
[4]陳慧姝.基于職業核心素養教育的高職語文課程改革[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20):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