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信息技術萌生以來,憑借自身技術上的優越性,能夠直接推動社會變革,為諸多社會分工帶來顯著助力,實現工作成果的飛躍式提高。教育事業作為我國的百年大計,也早早察覺到信息技術的獨特性質,積極探索信息化教學新模式,由此衍生了“互聯網+”這一概念。在這一文章中,將會以“互聯網+”為核心出發點,在充分考慮教學實際和時代背景的前提下,系統性闡述高職院校財經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有效途徑,希望能夠以此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教學服務,從而為教育事業作出一點微不足道的貢獻。
關鍵詞:“互聯網+”;信息技術;高職院校;財經教育;
前言:
在教育改革的大時代背景下,各大教育機構都在求“新”、求“變”,一時間,涌現了無數的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為我國教育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但究其根本,無論是教學理念的革新,還是教學方法的改進,都立足于傳統教育框架,在經過數十年演變之后,傳統教育模式的潛力已經基本挖掘殆盡,即便付出再多的心力物力,也只是在“邊邊角角”的位置“修修補補”,難以實現教學質量的進一步躍遷。唯有引入信息技術,并在此基礎上打造全新的“互聯網+”教育新框架,才能夠為教育活動注入新的活力與生命力,賦予更多可供挖掘的潛能。
一、深度挖掘互聯網信息資源寶庫,優化教學內容
無論對于哪一學科來說,教學內容都是最本質、最核心的組成部分,將直覺決定學生“學什么”,決定學生能力素養的成長方向,進而影響教學最終質量的高低。在傳統教學框架下,卻面臨這樣一個根本難題,教材內容固然是經過千錘百煉的打磨,凝聚著無數專家學者的心血,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但一方面受限于教材體量限制,所容納的知識內容有限,不能夠滿足當代學生多元成長的需要;另一方面教材修改流程過于繁瑣,而現代社會又日新月異,每時每刻都會有先進的理念方法橫空出世,教材知識落后于時代,學生不僅浪費時間學習了“無用”的知識,又沒有學習到職業前沿技能,就業競爭力大幅度下降[1]。
互聯網作為一個開放性平臺,對所有信息內容兼收并蓄、來者不拒,再加上四通八達的信息傳遞網絡,迅速成為了一個容納眾多信息資料的多元化知識寶庫。在“互聯網+”模式中,教師借助于信息技術,以多媒體課堂為“數據終端”,能夠有效突破傳統教學課堂的局限,將有限的“課堂”與無限的“互聯網”世界直接相連,不僅能夠增加學生的知識見聞,看到更加廣闊的外部天地,還能夠深度挖掘互聯網信息資源寶庫,從中檢索出更加新穎、更加有趣的信息資料,將其填補到教學內容中去,為其賦予更多的趣味性和實質性,促使教學活動更加豐富多彩,也可以讓學生能力成長更加全面化、多元化。另外,職業院校的核心任務之一是做好學生“學業”與“就業”之間的銜接工作,互聯網的出現,也能夠讓學生更多地了解行業現狀。
但值得注意的是,網絡信息質量高低不一,既存在著大量的有益信息,也含有不在少數的錯誤信息,乃至于有害信息。對于學生來說,無論是知識架構,還是價值觀念,都還遠遠沒有抵達成熟階段,對于錯誤的知識內容和價值觀念,缺乏辨別能力和抵抗能力,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蠱惑與誤導,走上錯誤的發展道路。針對此,教師在挑選網絡信息的過程中,一定要慎之又慎,做好信息把控工作,避免錯誤信息和有害信息的流入,只為學生呈現最正確、最具價值的信息資料。
二、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教學模式,打造“個性化”課堂
眾所周知,唯有教學內容與學生學習需求相匹配,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果。兩者之間的匹配度越高,教學成果也就越高;反之,兩者之間匹配度越低,教學成果自然也就大打折扣。但是因為客觀差異性的影響,每個學生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存在差異,必然會衍生不同的學習需求,在傳統模式下,教師時間精力有限,不能夠深入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需求,更無法在此基礎上為每一個學生量身定制學習計劃,只能夠從班級整體的角度出發,估算大概的學習需求范圍,制定“統一化”教學方案。在此形勢下,部分學生的學習需求無法滿足,部分學生的時間被浪費在學習已知內容上,教學效率被限制在一個狹窄的范疇之內[2]。
而在“互聯網+”模式中,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錄制成多媒體課件,并將其上傳到網絡平臺上,以供學生在課堂和課外隨時隨地觀看學習,以此構建“自主學習”新模式,從而節省出大量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然后收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疑難問題進行大數據分析,對于學生普遍疑惑的問題統一講解,個別學生疑惑的問題“一對一”講解。同時,要發掘“偏僻”、有價值的問題,部分學生敏銳度較高,會察覺到大多數學生不會注意到的細節問題,面對此類問題,也要進行集中統一講解。
另外,在我國傳統教育體制中,教師的監督職能被過度放大,導致學生群體普遍對教師產生了學習依賴性,一旦脫離教師的約束,就會放松對自我的要求,消極對待學習任務。而在線上線下一體化教學模式中,最為核心的部分就是要求學生自主學習,可以想象,突然給予學生過多的自主學習空間,必然在極大程度上催生部分學生的懈怠情緒和松懈心理。針對此,在課堂上,教師要加強監督,在教室內部四處巡查;在課堂之外,要在課件中隨機插入問題,根據學生的回答時間和回答正確率,判斷學生是否在認真學習[3]。
三、優化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因為受到刻板教育思維的影響,部分教師為了最大化提高教學效率,采取一元化教學方法,即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講臺下聽,兩者之間缺乏交流溝通,學生只能夠被動接受知識灌輸,使得教學氛圍沉悶,課堂環境僵化,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并且,簡單粗暴地灌輸式學習,雖然知識傳輸速度快,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習效率高,學生只是將知識內容簡單的記憶在腦海之中,沒有經過深層次的思考與回顧,對于知識內容的認知流于表面,不能夠將其轉化為自身的根本能力[6]。
在“互聯網+”教學新模式中,各種先進的教學方法都能夠盡情地展示自身優越性,以此推動教學質量直線上升。例如,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需要學生言之有物地進行討論與交流,但在傳統教學框架下,學生本身知識水平有限,獲取信息的渠道又極為狹窄,難以提出有價值、有質量的觀點看法,從根本上動搖了小組合作學習賴以存在的“基石”,而借助于信息技術,學生的視野見聞一下子開闊起來,能夠從大局的角度出發,對于眾多知識信息進行有效整合,并從中總結出有價值的觀點。唯有如此,才能夠將小組合作學習活動集思廣益的效果發揮得淋漓盡致[7]。
四、多種手段并行,進一步提高教師的能力素養
盡管在素質教育時代,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被越來越多的人群所承認,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作用的衰退,教師依舊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成長過程中的“指路明燈”。在此前提下,無論是在傳統教學模式下,還是在“互聯網+”模式下,教師能力素養的高低都將與教學成敗息息相關,甚至是后者的決定性因素。高職院校教師一般都具備較高的教學能力和知識儲備,可以勝任一般教學需求,但是在“互聯網+”模式下,無論是在信息素養方面,還是在教學方法方面,都對教師能力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針對此,首先,要開設內部培訓計劃,為教師能力提高提供便利,并將培訓結果納入到評價機制范圍中去,以此激勵教師積極參與培訓活動;其次,可以定期召開“座談會”“研討會”,組織教師互相交流教學經驗,闡明新舊教學模式的差異之處,以及在“互聯網+”教學新模式下應當做出哪些改變;最后,應當派遣教師前往其他教學機構參觀學習,了解對方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應對措施,并能夠站在一個相對客觀的角度,評價對方教學方法中的優越點,然后有針對性地吸納對方的優點,反思對方的缺點,真正貫徹落實“見賢思齊焉,見不賢內自省也”的思想觀念[8]。
結語:
總的來說,在二十一世紀,信息化不僅是時代發展的主旋律,也是教育改革的重點方向之一。而“互聯網+”,正是高度信息化的核心體現,是對信息技術的高層次應用。故而,要想在教學活動中最大程度上發揮出信息技術的優越性,就必須要融入“互聯網+”模式。但是在教學實踐中,“互聯網+”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存在較大差異,要想完美實現教學活動與信息技術的有機融合,還需要廣大教師團隊的不懈努力,不斷在教學實踐中積累經驗教訓,逐漸摸索出最正確的信息化道路。
參考文獻:
[1]李瑾.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研究[J]. 農家參謀,2020(23):203+223.
[2]章君. “互聯網+”人工智能視域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改革研究[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1):58-63.
[3]阮曉文,陳志嘉. 新形勢下高職財經類專業實施產教融合的內涵及路徑的研究[J]. 智庫時代,2019(47):48-49.
[4]唐青玉,潘蓓. “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研究——以財經類專業為例[J]. 職教論壇,2019(11):76-81.
[5]彭靜. “互聯網+”背景下《金融營銷技能》在高職院校的建設研究[J]. 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8(02):44-47.
[6]梁小婉. “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新型財經類實訓基地建設的創新研究[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18,35(08):235-238.
[7]劉丹. “互聯網+”背景下江西大學生創業教育現狀與對策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20.
[8]張慧青. 基于產業結構演進的高職專業結構調整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7.
作者簡介:董延蕊(1987.10.5—),女,漢族,河南省魯山縣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