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簡元
摘要:時代發展、經濟進步的大環境下,國家人才培養戰略有所調整,高校設計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也有所轉變,需要契合社會及企業需求培養出政治素養高、思想覺悟強、具有專業化能力的設計類人才,為此,高校需要將課程思政引入到設計類專業教學之中,遵循循序、遞進、無痕、滲透的原則實現課程思政與設計類專業課程的有效融合,利用思政元素開發設計類專業課程,實現思政資源在設計課程中的深度結合,從而筑牢設計人才的政治思想根基,打造利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發展的優秀設計人才。
關鍵詞:設計類專業;課程思政;實踐途徑
2016年底召開的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深化課程思政,實現思政政治理論課與各專業課程的有機融合,展現二者的協同效應。思政教學內容在設計類課程中的引入,可為大學生積極、正向價值觀的培育提供保障,利于鍛造品行優良、素質優秀的現代化人才。對于高校設計類課程而言,課程思政的引入任務艱巨,高校應深入審視設計類課程思政內涵,通過設計類課程思政實踐平臺構建、情感體驗式教學方式引入,探尋適合設計類專業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
1.設計類課程思政教學的設計思路分析
1.1拓展設計類課程思政內涵
設計是體現時代特征、為時代服務的學科,為實現思政教育價值的最大化展現,高校需了解設計類課程思政的內在價值,從而為設計發展提供導向。一方面,設計類專業課程設計應把握服務于民、推進社會主義建設這一目標,應將科學的社會主義思想融合其中。另一方面,應引入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結合設計者經驗,帶領學生共同探究作品內在思想內涵,增強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從而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此外,還應增強設計創作的家國情懷,在中西方設計歷史的了解分析下,實現學生正確歷史觀與國家觀的樹立,并引導其建立良好的文化觀念。
1.2構建設計類課程思政實踐平臺
為強化大學生的事物探究與問題解決能力,可構建一個設計類課程思政實踐平臺,以課堂教學為基礎、實現校園文化的有效融合,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網絡技術的良好利用,實現顯性及隱性兩種教育方式的充分結合,通過育人方式的全面化開展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實踐教學中應篩選出充分融合了紅色教育資源的設計作品案例,篩選出契合時代發展規律的思政教育資源,在教師的引領下,參觀革命根據地等紅色文化濃郁的愛國教育基地,或是開展社會調整活動,使學生于實踐中強化自身的文化傳承意識與能力。以大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以時代思想為主題,引導大學生積極自主地參與實踐創作,從而實現大學生腦中、心中思政教育內容的有效植入,提高大學生對設計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方式的接受度與認可度。
1.3引入情感體驗式教學方式
鑒賞與分析融合了思政教育內容的設計作品,利于學生情感體驗的強化,可使之于作品鑒賞中實現自身道德品質的提高,培育其家國情懷。可通過多種情感體驗方式的引入,營造真實的歷史情境,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激發,于真實的情境之下引起其情感共鳴。通過創設一個情感體驗豐富、體驗感受愉快的設計類課程思政學習氛圍,幫助大學生建立求知思想,增強其探索信心,可實現消極心態向積極心態的轉變,使學生不畏困難,具備解決學習困難的能力。在多元化設計類課程思政教學方式的應用下,實現學生感官的充分刺激,達到學生課程參與積極性提高、學習過程專注度提升的目標,使學生對課程給予更高的情感認同。情感體驗式教學中,可鑒賞內外兼修、形式美及思想美兼俱、蘊含主流社會價值觀的設計作品,也可通過情景導入強化設計類課程思政的趣味性,可于課后引領學生對設計作品中蘊含的情感及要表現的價值觀進行思考與探討,從而提高學生對主流社會價值觀的認可度。
2.設計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的實現路徑
2.1實現專業知識與思政內容的有機融合
應對設計類課程進行深入分析,挖掘專業知識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并以此為切入點實現思政教育內容的有效融入。由于藝術設計及思想政治兩方面教育內容中存在交叉重疊內容,可通過這些重疊內容的融合探索,從而實現新型教學形態的有效構建。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科學引入下,與設計業專業教學內容的充分融合下,使設計類課程思政的內涵更加豐富,通過思政教育說服力的提高、感染力的增強,從而取得更為理想的教育成果。
2.1.1引入先進思想觀念
設計類課程設計時,可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可實現工匠精神及勞模精神的引入,或是將社會主義哲學有效滲入其中,在這些先進思想元素的支持下,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流思想的理解深度,實現對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的更好傳揚。同時,也可在設計類專業中融入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或是將可持續發展觀念、生態性、環保性設計思想融合其中,既有利于學生創新思想的培育,對綠色化、共享化與開放性觀念的建立均有益處,可幫助學生建立起可持續性發展的設計思想。如可將生態文明這一先進思想融入到環境設計專業課程當中,通過生態文明建設相關律法知識的引入、全球生態治理理念的結合,引導學生立足世界層面,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現狀進行分析,了解生態設計發展狀況,從而使學生建立起良好的生態設計責任意識,使之明晰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中自身所肩負的重要使命。
2.1.2融合紅色文化及社會主義文化
設計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中,需要引入紅色文化,并將社會主義文化融入其中,可以革命根據地作為設計實踐的場所,或是游覽具有愛國教育意義的紅色勝地,組織紅色文創產品設計活動,或是以愛國為主題進行新媒體設計、視覺效果設計,通過這些設計環節增強學生對革命精神內涵的了解,把握革命精神的本質,實現對紅色文化的有效傳承,培育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從而建立起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優質服務的設計理念。如可將社會主義法制觀念融合至部分課程教學中,還可引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內容,引導學生明晰設計行為與心理及道德間的關系,分析其與精神文明間的內在關聯,明確其與法律間的關聯與影響,培育大學生的道德與法律邊界意識,建立清晰的精神文明準則,從而規范其設計行為與心理。
2.1.3.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融入
設計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的開展應注重于博物館這一平臺的利用,應對古人的設計思想進行分析,了解傳統造物文化,從古代器物中對古人的設計智慧進行汲取,并吸收古代人的設計哲學,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及文化觀,實現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揚,在深厚的傳統文化資源基礎上為現代設計文化的快速化與創新化發展提供有益支持。如可將工匠精神引入到設計實踐課程之中,通過對我國逐步從制造大國轉變為制造強國這一過程的了解,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工匠精神的重要引領作用,也可把握工匠精神在文化強國創建中所展現的重要價值。在品鑒古代工匠制作的陶瓷玉器等博物館藏品之時,學生可感受到傳統器物的設計特點,了解其設計魅力所在,體會到勞動人民在作品設計方面堅持不懈、精益求精的精神,這對大學生在設計實踐方面的鉆研探索與創新精神培養有一定益處,同時也可增強其民族自豪感,提高其文化自信,并通過藝術設計實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踐行。
2.2優化與創新教學方法
設計類課程思政教學中應通過新型教學方式的引入,實現對設計課程知識點中所蘊含思政與哲學元素的有效挖掘,在認識論、方法論等理論的應用下,在自然辯證法的使用下,探尋有益于設計類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的設計思路。不同時代的道德水平及道德理想會對藝術發展產生限制,同時藝術也會對道德風尚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作用。設計作品是時代道德面貌的體現,也可通過其了解彼時的道德標準,或是判斷設計者的道德水平。在賞析設計作品時,可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作品創新背景的詮釋,解讀作品中的思想內涵,從而通過藝術家的世界觀及道德觀對學生進行觀念熏陶,既能實現學生設計基礎知識的夯實,也可使之道德觀念及鑒賞能力得到提升,從而彰顯知識學習中價值觀念的指導與引領作用。應以設計教學特性為基礎,實現思政教育方式的優化,通過設計作品創作背景、作者經歷、作品內在思想內涵的深入詮釋,通過故事陳述方式探尋其中所蘊含的價值觀念,構建形式生動、方法新穎、內容豐富的趣味課堂,在體驗式、沉浸式教學中實現思政教育內容的有效融入,從而達到設計載體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的目標。
2.3開展設計實踐教學
設計類專業屬于一門具有較高實踐性的課程,實踐教學開展中應將思政體驗作為切入點,實現對設計實踐案例中所蘊含哲學思想及思政元素的正確解讀。例如《數字圖像處理》課程,在學習軟件技能的同時,結合云南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域文化特點,通過項目驅動的教學方式,聚焦少數民族生活環境、服裝服飾特點、生活習俗等進行插畫創作,通過設計實踐教學的開展,使大學生緊跟時代步伐,利用設計實踐為國家文化發展提供有益驅動。下圖為云南財經大學傳媒與設計藝術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專業19級同學的《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期末作業,結合國家社科基金百部史詩工程子課題《獨龍族創世紀》項目進行的插畫創作。
結語:基于設計類專業的課程思政實踐,利于深化思政教育,可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育其良好的道德品質,可使之樹立起家國情懷,強化其責任感及擔當意識,可于設計實踐中實現思政教育內容的有效吸收與消化,通過思政教育與設計類專業教育的同步開展,增強思政教育吸引力,可通過思政教育培養出兼具政治素養與專業素養、有助于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設計專業人才,從而使我國設計行業站在時代前沿,在正確的觀念引領下推動設計創新,保障設計行業的持續性與高效性發展。
參考文獻:
[1]趙佳.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中課程思政實踐途徑研究[J].青春歲月,2019(10):71.
[2]張影.高校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徑研究--以廣告學課程為例[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9(5):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