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國家和社會對于提升國民的科學文化素養和創新能力的需求迫在眉睫。學前期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幼兒科學教育的啟蒙時期,也是培養年輕一代科學素養的重要時期。學前期良好的科學教育,不僅能夠培養幼兒良好的科學文化素養和探究實踐精神,還能夠為他們接下來的學校教育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教學方法
一、我國科學教育現狀
我國兒童目前的科學教育在研究領域和實踐領域都還相對薄弱。研究領域起步較晚,對科學教育中的許多重要、核心問題的探討尚處于初始階段,對兒童科學學習與探究的規律、學習特點等問題還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實證性的系統、深入的研究結論。
在實踐領域,一線教師們缺乏可提供參考指導的研究成果和對兒童科學概念發展特點的了解,教師在設計科學活動時很難把握兒童的已有科學經驗和活動的核心經驗。因此,所設計的活動就很難把控在幼兒當前階段的已有經驗和下一階段幼兒發展需要之間,跟不上幼兒科學素養發展的需要。
二、教學活動中提問的設置
在設計科學領域教學活動時,提問環節是教師普遍存在困難的地方。教師既要考慮設置的問題需要能夠成功引出下一環節內容,又不能任由兒童的思維跑偏,最好兒童的回答能夠在我預設的范圍內。但如果局限的太死,兒童回答的開放性大大縮小,只能從幾個選項中選擇其中一兩個,兒童減少了思考的機會。很多教師為了更好地把握集體教學活動的內容和進度,在設置問題時設置的大多是封閉式的提問,那么兒童便很難在一個更高的水平上去探索問題,兒童只能在教師所提供的幾個維度內進行選擇和探索。
在現實許多科學教育的實施與展開中,教師們也往往處于一種成人式的“巨人”視角來俯視兒童所做出的探索與發現。教師對于整堂科學活動的環節了如指掌,設置的封閉式問題讓兒童的回答基本處于教師的預設范圍內,但這樣的活動設計卻不能夠滿足兒童下一階段對于科學素養的發展需要。教師應該以一個盡可能開放的問題開始提問,并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向兒童提出比較直接的問題。但不少教師在設置提問的時候總是會陷入這樣的誤區:在提問時如果不給兒童選擇的選項和范圍,不給予言語的提示,兒童很難思考出答案或者答案容易跑偏。
或許可以換個思路,除了言語的提示教師還可以從材料入手,也就是非言語提問起到的作用。在活動開展前,教師可以通過在兒童的視線范圍內提供一個有用的材料,而不需要用言語,間接地就能夠向兒童提出問題。教師非言語的提問和間接性的指導,可以幫助兒童認識到自己也有能力解決辦法的喜悅和自豪感。
每一位教師都希望自己的活動能夠充分調動兒童的積極性,促進兒童對于活動內容進行充分的思考,但又不希望兒童“放飛”過度,跑偏太遠或者拓展的內容超出教師能力范圍。此時,我們既要考慮到已有問題和現有材料在實施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又要學會對兒童臨場發生的情況進行靈活處理,兩者必須兼顧。
因此,在設計課程時,教師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多地預測兒童可能想到的操作思路,預測他們在操作材料時可能會遇到什么問題,在回答問題時可能會出現怎樣的困惑,并提前做好相關準備以對兒童的需要和興趣做出應答。但這對于教師的能力顯然有一定要求,教師不僅需要富有一定的教學經驗,對活動內容難度把握準確,還要熟悉每個年齡段兒童思考的能力和科學素養、已有經驗和探究能力的不同,才能夠準確地對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操作思考進行不同的預判。教師只有在兒童教育上越富有經驗,才能越善于預測兒童會產生什么樣的觀點與想法,也越善于準備相應材料和思路。
然而,即使是經驗豐富、對兒童學習規律和特點較為了解的教師,在預判兒童的操作思路和想法時,也不一定能夠完全準確,我們不可能對兒童的奇妙觀點和想法總是做好了準備。對兒童的科學教育,向來很難,老師感到累、孩子也可能不感興趣或者難以理解。因此,在設計課程時我們需要盡可能地提前思考和進行預測,同時提前準備好一些應對方法,既能夠幫助兒童的那些猜想付諸實踐,在動手操作中,手眼協調運用自己的感官來獲取新的知識,又能夠激發兒童的興趣以實現自己的想法。
三、活動中自主性的把控
活動自主性的把控,也是不少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一直存有疑慮的方面。教育者常常鼓勵兒童在課堂中大膽參與、積極思考,尤其是在科學活動這類動手操作的課程中更是期望兒童能夠動手動腦。但在很多家長和幼兒園內的管理者看來,好的課堂應該是兒童乖乖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安靜有序、教室內干干凈凈的,而不是在兒童教室里走來走去,喧鬧混亂,把桌面和教室的地板搞得一團糟的。
一些教師總希望開展的科學活動是相對“安靜”的,兒童基本能夠在自己位子上擺弄材料,并且希望材料能夠盡量不弄臟教室環境。但建構主義的活動往往需要兒童自主拿取和操作材料。很多時候活動中沙子、泥、水等材料會把教室弄臟,同時兒童之間對于操作也會產生許多討論、猜想以及爭辯,然而這些“缺點”正是兒童能夠積極思考、探索的一種反映,而這種反映是在所難免的。對于建構主義的科學活動來說只要兒童能夠在活動中充分探究,將自己的思考付諸行動,并在與材料進行互動的過程中獲取新的知識,在探究和實踐中獲得快樂和成就感,那喧嘩和臟亂似乎顯得也沒那么可怕了。
或許教師可以換個視角看待兒童,以一種仰視的、看待科學家的視角去看待兒童。兒童是科學家,他們正積極地進行實驗操作,建構后他們有關世界的理論。這就是教育者所希望的科學教育。這種將科學看作是令人興奮的、愉快的觀點不應該被扼殺在早期教育階段中。
或許每個人在出生時都是一位科學家,有很多奇奇怪怪大膽的猜想,并有著一種“危險”的探究精神。兒童身上這種科學家一般富有創造性與創新性、善于發現的特質是難能可貴的,每一位教師都應該保護這種特質,讓他們能夠獲得發展的可能。而教師能做的,也是最基本的,就是為兒童創造一個建構性的課程,給予他們將思考付諸實踐的機會。
參考文獻:
[1]劉占蘭.學前兒童科學教育.[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克里斯汀·夏洛、勞拉·布里坦.兒童像科學家一樣.[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陳伊凡(2000—),女,漢族,浙江杭州人,紹興文理學院學前教育本科在讀,單位:紹興文理學院,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