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90年代,普世價值作為一種極具迷惑性和欺騙性的西方社會思潮傳入我國,繼而引起學界熱議和普羅大眾的廣泛關注。為了正確認識這一問題,國內知名學者圍繞“普世價值”的含義界定及其實質剖析、出現過程及原因、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應對策略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基于此,筆者對當前關于“普世價值”的研究進行綜述,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希望可以供后續研究者參考。
關鍵詞:普世價值;研究綜述;思想政治教育
20世紀90年代,“普世價值”作為一種極具迷惑性和欺騙性的西方社會思潮傳入我國,繼而引起學界熱議和普羅大眾的廣泛關注。筆者在“中國知網(CNKI)”平臺上進行檢索,以“普世價值”為篇名的中文文獻共有891篇(截至2021年7月15日)。其中,08、09、10年相關論文數量最多,并且討論熱度多年以來一直持續不減。基于此,筆者對當前關于“普世價值”的研究進行綜述,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希望可以供后續研究者參考。
一、關于“普世價值”的國內研究綜述
(一)概念起源和出現過程
關于“普世”和“普世價值”這些概念的起源和發展,學界說法相對一致。學者文平指出:“普世”一詞早期是作為基督教中的一種宗教概念被提出并使用。一戰后,歐美國家新教教會發起“普世運動”,繼而衍生出“普世主義”。20世紀60年代,為了挽救資本主義世界的精神危機,西方神學家發動“全球倫理”運動。1993年,世界宗教會議通過了《走向全球倫理宣言》,從宗教角度界定了“普遍倫理”和“全球倫理”的內涵。理論界普遍認為國內所討論的“普世價值”便是由上述這些概念衍生而來的。
學界普遍認為“普世價值”在我國思想領域的發展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初,結合儒、道等中華傳統思想,僅限于學術內部的理論研究。第二階段是2005年,學者劉書林指出:境內外敵對勢力借助“普世價值”思潮攻擊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這一階段,關于“普世價值”的討論涉及政治領域,引起學界廣泛關注。第三階段是2007年,《南方周末》發表一系列宣揚“普世價值”的文章,并借助汶川地震持續發酵,掀起了人民大眾對于西方“普世價值”討論高潮。
(二)概念界定、主要內容和實質剖析
1.概念界定
學界對于普世價值的含義還并未給出明確界定,從哲學維度上考慮大致可分為兩種:
一是“普適說”。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更多側重于“普世價值”的普遍適用性,將其看作多數人的共同利益和社會發展的基本價值,與“共同價值”概念相混淆,有所偏頗。二是“普世說”。持這種觀點的學者人數居多,并且相關理論更多從哲學層面進行分析,更加科學細致。主要從橫向的超民族、超階級性和縱向的超歷史性進行界定,指出“普世價值”適用于任何人、任何社會、任何歷史階段。
2.主要內容
對于“普世價值”具體內容學界已經形成相對主流的研究方向,“西方價值論”是為大多數學者接受并贊成的。周新城、劉書林等學者旗幟鮮明地指出:所謂的“普世價值”就是西方國家宣揚的帶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僅僅局限于抽象理論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權”等思想。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民主”成為金錢的傀儡,是少數人的民主;“人權”國家對外實行霸權的工具。
部分國內學者早期持有“東方價值論”這一觀點,主張“普世價值”蘊含于中國的優秀文化中。例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儒家的“仁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中國,乃至亞非拉其他國家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幫助。
有少數學者將“普世價值”的內涵與“人類共同價值”混為一談。學者汪亭友指出:“共同價值”是歷史的、相對的、處于不斷發展和變化中的,以承認彼此的特殊價值為前提條件的,絕對不是“普世價值”所強調的靜止的、絕對的。另外,有學者將馬克思主義歸為“普世價值”的說法混淆了真理與價值這兩個截然不同的范疇,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3.實質剖析
對于“普世價值”的實質剖析,大多是理論界持有“西方價值論”的學者們深入考察,解釋其政治實質,成為學界主流觀點。學者劉書林明確指出“普世價值”不僅僅是學術層面的問題,而是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問題。“普世價值”是具有意識形態的社會思潮,其實質是政治上的反動價值,宣揚西方文化至上、西方政治制度的設計和理念無可匹敵,向全世界輸出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另外,有學者指出“普世價值”實質是西方國家(主要是美國)企圖通過這樣的方式瓦解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摧毀社會主義國家(尤其是中國)的民主制度,從而徹底改變社會主義國家的制度性質。
總而言之,學界相關理論研究已經頗有成效,但仍存在局限。對于“普世價值”的基礎問題研究較多,相關的陳述性知識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體系。但是,相對應的程序性和應用性問題研究較少,一定程度上導致對該問題的綜合研究缺少說服力和可操作性。這些問題恰恰對理論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后續研究提供了理論生長點。
二、以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應對“普世價值”
1、加強意識形態教育,增強青年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
堅定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偉大理想信念,加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定力。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觀點和方法來分析普世價值,做到實事求是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增強意識形態話語權。
第一,借助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充分發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優勢,增強思政教師專業素質和學科理論深度,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溫和且易于接受的方式宣傳關涉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等政策。第二,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作用,注重形勢政策教育。引導高校學生運用全面的、發展的觀點看待各種社會、政治和經濟問題,提高辯證唯物主義素養和積極健康的心理素質。
2、加強對于“普世價值”自身理論和傳播機制的研究深度。
首先,結合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從西方國家抽象且脆弱的“民主、平等、自由”等概念入手,在政治層面揭示“普世價值”的實質和危害。堅持結合事實依據和歷史依據,進行理論論證,力求學術與政治二者話語體系的有機結合、協調一致,而不是一味得間接經驗和深奧理論的灌輸。
其次,深入研究“普世價值”理論傳播機制并加以引導,爭取政治話語權陣地。第一,對于某些西方國家利用互聯網滲透關于中國的不當言論,國家和政府相關部門應當運用新媒體及時引導廣大網民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抵制錯誤思潮,提高思想覺悟。第二,高校應當對借學術活動、文化交流之名惡意滲透西方價值觀念的行為加強防范,在創新學術話語中提升我國的學術話語權,提高青年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馮虞章、周新城、王一程、劉書林、陳紅太、郝立新、鄭一明、汪亭友:《“普世價值”問題八人談》,《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年第11期,58-66.
[2]文平:《“普世價值”辨析》,《紅旗》2009年第10期,4-9.
[3]汪又亭:《一種唯心主義的歷史觀價值觀:再論“普世價值”的實質及其現實危害》,《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21年第5期,89-108.
[4]陳積敏:《西方“普世價值”的邏輯與困境》,《和平與發展》2021年第2期,51-136.
[5]蔣旭東、孟令梅:《“普世價值”問題學術研討會綜述》,《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年第10期,92-93.
[6]張苗苗:《普世價值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及對策研究綜述》,《思想教育研究》2017年1月第1期,122-127.
作者簡介
彭胥瑤(1998——),女,漢,江蘇常州,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學科教學(思政),揚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