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軍
摘要:在當前的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過程中,科學合理的滲透國學經典誦讀,不僅能夠讓學生深入理解與掌握語文知識,還能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這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基于此,下文將對經典誦讀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展開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經典誦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1 經典誦讀對于培養學生閱讀的重要性
反觀以往的語文教學方式,教師為了能夠快速地提升學生的語文成績,往往只注重古詩、字詞、閱讀理解等知識點的了解,因為這些講解這類知識點時有模板、有套路,教師能夠非常快地幫助學生語文分數的增長,但是閱讀的提升需要學生花費大把的時間和精力去深入地發掘。學生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認識很多詞語,并且能夠正確的運用這些詞語,增強自身遣詞造句的能力,活躍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幫助學生提升表達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能夠開闊視野,陶冶情操,不斷地豐富自我的思想內容和提升思想高度,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進而促進學的全面發展。而將經典誦讀與語文閱讀相結合,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提升自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力。同時學生可以積極汲取國學經典中所蘊含的深厚的文化知識,培養自我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
2 小學經典誦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2.1 學生經典誦讀時間及數量不夠
小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旨在通過對經典文學重復和不斷的誦讀,形成對傳統文學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然而現在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很難順利完成這個目標。語文教學活動中組織學生經典誦讀的時間較少,沒有合理組織與安排,學生誦讀過程間斷、分散,不利于充分把握經典著作的內涵。同時經典誦讀篇幅安排不足,學生誦讀的數量不能達到現階段教學的要求。
2.2 誦讀方法單一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未及時更新教學理念,仍然采取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僅課堂沉悶,缺乏樂趣,而且學生學習積極性差,注意力不集中。在進行經典誦讀時,教師未扮演好指導者的角色,沒有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學習質量差,影響了整體的教學效果。如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時,通常情況下是通過簡單的講解之后,讓學生背誦經典篇章。死記硬背的方式會讓學生感到經典誦讀課堂枯燥無趣,難以提起興趣,甚至是產生抵觸心理,不利于小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高效開展。
2.3 學生對于閱讀缺乏積極性
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教師并沒有做好自我的角色定位,在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往往占據課堂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限制了學生個性化思維的表達和學習潛能的釋放,并且教師的授課方式沒有新意,閱讀的能力表現方式僅僅是通過試卷,閱讀的講解也僅僅依靠考試后的試卷,教師并沒有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來滿足學生閱讀學習的欲望,不僅教師的講解存在機械化地現象,學生的學習也只是對于教師的知識進行復制粘貼,并沒有進行發掘和探索,學生對于閱讀課堂的參與度非常低,所以課堂的教學效果也差強人意。
2.4 經典誦讀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
經典誦讀教學是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而不是簡單的誦讀行為,因此經典誦讀教學應當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通過評價學生的誦讀成果,激發學生學習經典文章的熱情,推動經典文化的吸收。然而現在的小學語文教學中,經典誦讀教學的評價體系還不完善,評價形式單一,評價標準不明確,評價過程不靈活,使得學生逐漸喪失了誦讀的積極性,違背了語文教學的整體要求。
3 經典誦讀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3.1 營造閱讀氛圍
教師應該有意識的向學生灌輸閱讀的重要性,讓學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得到滲透,從心底里接納并享受閱讀的樂趣,第一,教師可以在班級或者走廊上張貼有關閱讀的宣傳標語或者是一些名著或者是一些作家的簡介,為學生營造積極度閱讀的氛圍,打造“書香校園”。第二,教師可以為學生組織一些有關閱讀的比賽,例如演講比賽、講故事大賽、朗讀比賽、征文比賽,設置比賽獎項,并為學生準備豐厚的獎品,提高學生的參與度。第三,教師可以在教室為學生設立圖書角,讓學生自行對圖書角的書籍進行填充,并且每一星期一輪換,保證圖書資源的充足和質量。
3.2 創設良好的閱讀教學情境
教師在平時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他們的整體思維能力,積極引導學生擁有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并在現實生活中運用這些思想與理念,形成正確的判斷與選擇。在經典誦讀背景下,要想合理地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教師就應該立足于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有一個總體的把握,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閱讀教學情境,使其能夠融入教學情境中高效地進行閱讀學習。教師要以學生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作為出發點,讓學生在進行經典誦讀時和生活建立聯系,引導學生將這樣的思想運用在閱讀學習中,從而進一步推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教師還可以利用一些經典文本的故事情節,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以情境化的方式進行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真正走進經典文本故事的世界。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可以極大地引發學生對語文學科中閱讀層面的學習興趣與積極主動性,促進學生在閱讀理解上的能力。
3.3 重復誦讀,體會文化情感
情感是經典文學的精髓,是民族文化的指引,因此,在經典誦讀教學中,情感的理解是學習的根基。經典誦讀一定要立足于情感的認知,通過不斷重復的誦讀,體會經典文化中的情感意義。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對文字的理解,還需要增加誦讀的頻率,調整誦讀的方法,以教師范讀、模仿自讀、評議誦讀等不同的方式組織學生反復誦讀,引導學生體會經典文化的內涵,深刻認識文化情感,從而形成豐富的思想情感和人文精神。
3.4 多元評價,建立誦讀體系
合理的評價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提升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和學習。因此,在經典誦讀教學中建立評價體系,不僅能夠及時評價學生的誦讀效果,提升人文素養,還能極大地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逐漸帶領學生建立一個健全的經典誦讀體系。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當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建立評價體系,對學生的經典誦讀開展多元評價,靈活地運用教師評價、家長評價、學生互相評價及自我評價等方式,激勵學生完善經典誦讀過程。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將經典誦讀與語文閱讀教學相結合,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一種重要途徑,使用怎樣的教學方法來將經典誦讀的作用發揮到最大限度是現代教師的研究重點,教師可以利用建立小組合作的閱讀模式、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鼓勵學生自由表達、營造閱讀氛圍等方式來幫助小學語文閱讀課堂順利開展,進而到達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發俊.分析經典誦讀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參花(下),2021(06):53-54.
[2]梁彩萍.經典誦讀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43):31-32.
[3]康逢花.加強經典誦讀引領文化傳承——論小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策略[J].試題與研究,2021(15):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