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朝海上絲綢之路進口了大量香藥。香藥具有芳香化濕、芳香理氣、芳香避穢、芳香開竅、理氣止痛、活血通絡和開竅定驚等功效,為本草增添了新品種,豐富完善了中醫治療大法,為后世本草學、方劑學及治療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關鍵詞】宋朝;香文化;中醫學
中國香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殷商時期,甲骨文中就有“紫(柴)”、“燎”、“香”、篦(芳香的酒)等記載。周代已有佩帶香囊、沐浴蘭湯的習俗。《詩經》有“采艾”、“采蕭”等采集香藥的詩歌。《禮記·內則》曰:“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咸盥漱,櫛縰,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周禮》有以“莽草薰之”,“焚牡菊以灰灑之”等利用香藥防治害蟲的記錄。漢朝《漢宮典制》規定,“尚書郎懷香握蘭趨走丹墀." ,“含雞舌香伏奏事”。這種以芳香之品制成各種香品及根據中醫理論組成的方劑,達到防病治病,美化生活,潔凈環境,陶冶性情的傳統熏香與品香文化,在宋朝達到了鼎盛,并對中醫學產生了重要影響。
一、宋朝香文化盛行
宋朝經濟發達,“海上絲綢之路”比唐代繁榮,中外經濟交流頻繁。政府專門設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泉州在南宋晚期是世界第一大港,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香藥進出口在泉州占據首位,航海貿易規模巨大。北宋時期,香藥是市舶司收人中最大宗的物品之一,有專門從事海外運輸貿易香藥的“香舶”。當時香藥貿易盛行,大量進口香料,香文化也從皇宮內院、文人士大夫階層普及到普通百姓。如《清明上河圖》中有多處描繪了與香有關的景象:一家香鋪門前招牌上寫有“劉家上色沉檀揀香”的字樣。街市上有專門賣香的“香鋪”、“香尤”,有專門制作“印香”的商家等。香已不單單是芳香之物,它已成為評價性情、審美、心靈的一種高品位的象征,成為社會生活中的時尚。
香文化的盛行使得關于香的詩詞、著作也相繼出現,如蘇軾的《和魯直韻》、黃庭堅的《香之十德》、陳去非的《焚香》、朱熹的《香界》、丁渭的《天香傳》等。尤其是洪芻的《香譜》為今存北宋最早、也是保存比較完整的香藥譜錄類著作,對歷代用香史料、用香方法、以及各種合香配方,廣而收羅,反映出宋朝香事活動高度發展的真實現況與價值取向。這些不但普及了香文化,而且將香料用于防治疾病,極大促進了本草學、中醫基礎理論及臨床醫學的發展。
二、對中醫學的影響
(1)本草增添新品種
宋朝香文化的大力發展,對宋金元時期的中醫中藥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對外來香燥藥物的應用,已到了十分普遍的程度。熏陸香(乳香)、龍涎香、珍珠、犀角、象牙、珊瑚、木香、沒藥、血竭、阿魏、蘇合香、龍腦、沉香、沒石子、薔薇水、番桅子花、摩娑石(黑唬泊)、硼砂、肉豆寇、白豆蔻、安息香、蘆薈、椰棗、丁香、無名異等百余種香藥被《開寶本草》、《證類本草》、《大觀本草》、《政和本草》等眾多本草著作收錄。《開寶本草》“無名異出大食國”、《蘇沈良方》、《普濟本事方》、《易簡方》、《濟生方》等著名醫家的方書中,也記載了大量的香藥,豐富了本草學。同時中醫學運用其藥物理論研究香藥的理氣、解郁、化滯、開竅、啟神等功效,還豐富了“四氣五味歸經”的藥學理論。
(2)創制香藥方劑
宋政府編纂的許多大型方書、專業人員及儒醫撰寫的方劑、本草與綜合性醫書中記載了大量的香藥方劑。《太平圣惠方》以香藥命名的方劑如乳香丸、沉香散、木香散、沉香丸等約120首,書中提到乳香65次。《局方》作為我國歷史上第1部官修制藥手冊,其中“諸心痛門”以香藥命名的醫方就有沉香散3首、沉香丸1首、木香散6首、木香丸6首、丁香丸1首。特別是蘇合香丸作為中醫芳香開竅的著名代表方劑之一,用來治療各種急性傳染病、結核病、疲血疼痛等癥,目前公認為最旱見于宋朝的《局方》。其他如《濟生方》四磨飲、《易簡方》附香飲等方劑中也多伍用香藥。
(3)促進臨床醫學發展
官方醫書的記載和推薦,推動了芳香類藥物在中醫臨床上的廣泛應用。《太平圣惠方》中記錄了多種芳香療法,如嗅香法、佩香法、燃香法、浴香法、熏香法等。《圣濟總錄》用丹丸治療風邪諸病,狂言妄走,精神恍惚,思慮迷亂,乍歌乍哭,飲食失常,疾發仆地,口吐白沫,口噤戴眼,年歲深遠者,取辰砂一兩,酸棗仁、乳香各半兩。上3味合并令勻,先令病人盡量飲酒沉醉,次取藥五錢,酒一盞,調下,于靜室中安睡,勿令驚動。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稱香藥對瘟疫暴發效果突出,成為百姓家中必備之藥。
宋朝芳香藥的大量應用,進一步豐富并完善芳香化濕、芳香理氣、芳香避穢、芳香開竅、理氣止痛、活血通絡等治療大法。特別是以芳香開竅藥物為主創立的“香藥三寶”(蘇合香丸、至寶丹、紫雪丹)以其清熱解毒,開竅定驚的良好功效,用以救治高熱神昏痙厥的急危病人,提高了中醫急重癥治療水平,也為后世濕溫病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4)對香藥弊端的學術爭鳴
香藥的廣泛應用,尤其是《局方》的盛行,造成過用、濫用香藥的弊端,也給中醫學帶來了不良影響。對于寒邪侵襲、氣郁痰瘀、榮衛阻塞、清竅被蒙諸癥,利用香藥芳香走竄,辛熱散氣之性,確有一定療效。但不求辨證地盲目使用香燥類藥物,或久用、重用則極易耗氣傷陰,反生它患。如《局方》中治療一切氣病,均用安息香丸、丁沉丸、大沉香丸、蘇子丸、勻氣散、如神丸、集香丸、白沉香丸等,此類成方多屬辛散燥熱之品,而氣病包括冷氣、滯氣、逆氣、上氣等,不可一概通用,因而針對香藥時弊的學術爭鳴也隨之而起。
總之,宋朝香文化的發展、香藥廣泛應用于臨床,促進了本草學、方劑學、中醫治則及臨床醫學的發展與進步。但濫用也造成了一定的弊端,故為醫家所垢病,并進行糾正。因此,深入了解香文化產生的社會背景,不僅有利于正確評價香藥,準確地應用香藥,而且還補充完善了以往對宋朝中醫藥學發展成就研究的不足,拓展中國醫學史的研究空間,加強跨學科的對話,引發人們的思考。
參考文獻
[1]李良松.香藥本草.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0:9
[2]陳瑞華,繆細泉,戴金瑞等.泉州灣宋朝沉船中降香的鑒定及考證.上海中醫藥雜志,1979(5):54-57
[3]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60
[4]宋·高承.事物紀原.上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宋·吳自牧.夢梁錄.浙江二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楊玲芳(1974-),女,湖南長沙人,主管中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