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慶波
摘要: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可持續發展這一新的發展模式被提出。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有利于降低水土流失,有利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基于此,為促進林業工程建設及其可持續發展,本文從加大生態工程建設資金投入、堅持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引進科學技術、改進整地方法和優化林業經濟格局等五個不同的角度探討,以期為我國建設林業生態工程起到促進作用。
關鍵詞: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可持續發展
自從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取得較大的發展與進步,但人口、資源和環境三者矛盾越來越突出,加劇了生態問題。在此背景下人們高度關注社會對其的建設,因此很有必要建設生態林,這是推動資源、人口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但這個過程中建設林業生態并非一蹴而就,這是一個長期和系統的過程,很有必要采取有效地措施加快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進程。
1 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意義
1.1調整產業結構
加大力度建設林業生態工程對調整產業起到促進作用,從而優化產業結構,除了實現生態效益外還可實現經濟效益[1]。不少企業調整產業時主要通過生態工程建設的方式,調整了產業結構,促進其更為合理,起到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加大力度建設生態工程有利于將經濟發展和林業建設有機結合,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我國不少企業在出不發展階段容易出現為了擴大生產、提高經濟效益而忽略生態保護的問題,嚴重破壞了環境,甚至存在無法恢復的破壞問題。在此背景下很有必要加大力度建設林業生態工程,除了可以保護生態環境之外還可調整產業。
此外,人工造林的實施盲目性較強,選擇樹種時缺乏合理性和科學性,并沒有考慮當地自然環境樹種,且選擇的樹種類型比較單一,需要耗費大量的物力和人力做好后期養護工作[2]。因此,當前階段很有必要科學規劃林業保護工作,加強生態工程建設,最大程度發揮林業的價值。
1.2降低水土流失
加大力度建設林業生態工程是最大程度降低水土流失問題的有效途徑,這個過程中尤其要修復已經被破壞的植被,實現擴大林業面積的目標,從而改善生態環境。水土保持是植被比較突出的作用。建設生態林業時很有必要加大力度種植植被,以此降低水土流失發生率,而且還可有效地防風抗沙,為人類工作和生活提供優良的生活環境[3]。
1.3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人類過度開發和利用環境時破壞了自然環境,且對生活環境和經濟發展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都嚴重缺乏環保意識,對生態工程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除了對林業發展產生影響之外還影響當地自然環境。建設林業工程時除了擴大林業面積之外還可對現有林業資源起到保護作用,從而保護環境。
2 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及其可持續發展策略
2.1加大生態工程建設資金投入
由于林業生態工程較大,除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外還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且建設的周期較長。為了確保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整體質量,必須加大資金投入,從多方面籌集資金,為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可持續發展起到促進作用[4]。因此,籌集資金時可從三個方面進行:一是合理利用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閑置的資金,將其用于建設生態林業中。二是加大籌資社會資金,這是因為建設林業生態環境除了對人們居住環境產生較大影響。因此,可通過加大宣傳建設生態工程建設,增強人們對林業生態工程的認識,發起志愿者捐款活動,為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提供更多資金來源。最后,積極出臺扶持政策,加大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支持力度,各大銀行應降低林業生態建設工程的整體貸款利率,解決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資金方面的問題,確保工程建設的正常進行。
2.2堅持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理念
必須落實和貫徹我國科學發展觀,正確認識自然生態環境和生態環境二者的關系,始終與自然和諧相處。因此,當前背景下很有必要找到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二者的均衡點,確保在不破壞環境的基礎上發展經濟,立足發展社會經濟的基礎上加大力度保護自然生態環境[5]。堅持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建設林業生態工程時始終貫徹科學的發展理論,積極弘揚可持續發展方針,全面考慮生態經濟的綜合性、協調性和整體性,讓原有傳統錯誤思想發生改變,追求生態和社會兩個方面的效益,從根本上改善生態環境。生態對社會經濟起到反作用,由此可知改善生態環境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讓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二者得到良性循環發展,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2.3引進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的引進應從幾個方面進行:首先,加大對部分宜林荒地的植樹造林,合理利用相關規范要求,確保林區面積可以在短時間內恢復。應用挖掘機種植技術,提高林業質量效率。其次,加強選擇林業生態中的種群。目前生態工程高度重視生長和節律搭配問題,多選擇鄉土樹種。最后,以當地地理環境為基礎選擇苗木,立足本地圖提環境和氣候選擇樹木,有效地培育所選的樹木,提升樹木成活率[6]。這個過程中建設生態林業在加強科學技術的應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提升了工程技術的質量。
2.4改進整地方法
從營林和造林方面分析,整地質量和模式可起到積極的影響。各地區選取何種整地方式需要立足當地氣候、地形和土壤差異進行改變,針對性地改善當地條件,確保其符合當地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治自然災害因素,禁止出現形式主義的問題,采取有效的營林和造林等措施治理。比如針對平原地區則重點以提高林旺防護功能和林網建設為主;針對緩丘農業則合理規劃樹種和林種的空間布局,確保最大化的防護功能,避免出現水土流失的問題;針對高丘陡坡或山區等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區域,則禁止其毀林開荒,避免森林覆蓋率不斷降低;針對荒漠區域則重點營造防沙固沙林,避免出現更嚴重的土地荒漠化問題,改善荒漠化土地并提高其利用率[7]。
2.5優化林業經濟格局
森林資源是可再生資源的一種,很多必要從生產方面提高重視,加大力度建設名特優新經濟林、速生豐產林和短周期工業原料林等等,加大力度研究新產品和新技術,促進林業生產逐步從低層原料向高層原料轉變;合理利用生態功能,積極發展第三產業、旅游業等等;優化林產品結構,加大力度發展優新產品,讓市場規模不斷拓寬。
結束語
當前階段正處于建設生態文明時代背景下,建設林業生態工程更是我國基本國策之一,為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很有必要協調人口、環境和資源三者的矛盾。雖然近年來我國在社會各界的努力下在建設生態林業方面取得比較突出的成績,但是在具體的發展過程中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這就需要相關工作人員立足當前我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實情采取有效的建設途徑,從而推動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友芳. 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及其可持續發展研究[J]. 鄉村科技, 2018(1):45-46.
[2]李慧芳. 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及其可持續發展趨勢的相關分析[J]. 花卉, 2018(24).
[3]馬璟. 加強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及其發展的有效策略研究[J]. 農家參謀, 2019(8):111-111.
[4]劉斌. 淺談如何加強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及其發展對策[J]. 花卉, 2017(14):178-179.
[5]袁桂芬. 生態林業建設推動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 農業開發與裝備, 2018(11):75,116.
[6]吳友芳. 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及其可持續發展研究[J]. 鄉村科技, 2018(1):45-46.
[7]胥文鋒. 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與林業的可持續發展[J]. 農家科技旬刊, 2018(2):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