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芹,鄭顏悅 (湖南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信息化迅猛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鄉規劃專業教育方式進一步多元化,知識體系的建構進一步細化,知識傳輸方式向自主創新型轉變。城鄉規劃專業教育內涵的轉變,使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培養不僅需要調整城鄉規劃專業自身的知識體系,更需要面向城鄉發展的各個領域,對設計人才知識的廣度和厚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設計”理念其核心是融合多元設計文化與思想內涵,是專業教育以及設計行業的前瞻性課題,對轉變傳統的設計觀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時代需求的轉變,城鄉規劃設計從單向輸出的設計服務轉向整體綜合性的輸出服務,設計教學也必然發生轉變。首先是專業技術知識的整合,專業教學應該打破單一專業壁壘,進行跨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不同專業背景的專業教師協調合作,跨界交流。其次是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基于跨學科知識的輸入,學生能夠直面城市社會發展中的現實問題,以滿足人居環境的改善為導向,更好實現城鄉規劃設計社會效益的最大化。最后是城鄉規劃教育的全鏈路閉環設計,學生基于多角色、多場景的規劃設計,從設計的最初訴求出發,構建涉及的載體、路徑、角色扮演、表達方式,通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后滿足人類訴求。在“大設計”理念指引下,工藝融合,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拓展設計的多元化思維,綜合協調解決設計問題的分析能力,助力教學成果的實現,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目前基于大設計視野下的建筑學、城鄉規劃、環境設計等專業基礎課程體系的構建已經基本形成共識,很多學校也進行了相關院系的調整,搭建了大設計的平臺,基于此,進行設計類基礎課程體系的相關整合及構建。由于各種客觀因素的存在,導致大設計類基礎課程體系的搭建還處于摸索階段,藝術、設計與科技結合薄弱,甚至割裂,只有少數專業院校進行了基礎課程體系的深入研究。根據國內外大設計類專業課程體系的成功設置經驗,剖析同類院校的大設計類基礎課程設置體系,發現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以湖南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為例,共有藝術門類的三個本科專業(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環境設計),工學門類的三個本科專業(建筑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形成了“3(工學)+3(藝術學)”本科專業,但是各個專業的基礎課程體系沒有很好的融會貫通,跨專業設計的基礎課程組群沒有很好的構建。城鄉規劃專業的工程實踐性很強,學生對于各方面知識都有所涉獵,但是課程設計導向以工程設計類為主,出現了重設計、輕分析的局面,學生的理論基礎知識不扎實,相關藝術設計的理念沒有很好地融入,學生的設計沒有深厚的理論知識作為支撐。實際上,城鄉規劃專業第一學期到第四學期是多學科知識充盈的階段,應該在課程體系規劃過程中注意多學科的交叉融合,為后面的工程設計實踐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注重建筑、環境設計、產品設計等多學科基礎知識的滲透,在課程體系里面引入西方藝術設計史、設計基礎、設計概論等基礎課程,拓寬學生的視野。
充分認識現代設計教學思路體系,促進藝術學、設計學、建筑學、城鄉規劃、人居環境科學等多學科知識的理論滲透和技術延伸,為城鄉規劃設計提供豐富的藝術滋養和思想升華,引領城鄉規劃專業的設計方向。教學思路的優化整合包括師資課程的優化配置以及教學設施的優化組合問題。目前,很多課程與其他課程的交叉聯系程度不夠。比如城市設計這門課程,貫穿于城鄉規劃、建筑學以及環境設計等專業,但是各個專業關注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城鄉規劃關注于城市整體宏觀環境的設計,城市特色風貌的表達;建筑學更關注建筑與周圍環境的互動關系,而環境設計更關注城市綠地微空間的品質改質提升,三者應該在設計思路上融會貫通,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更關注本專業的教學思路,對其他專業關注頗少。同時,由于教學資源的稀缺性,設計類專業在設計教學過程中,教學資源不能充分共享,有效促進教學資源的有效化利用,實現多學科融合的跨學科人才培養至關重要。
信息化教學方式的普及,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更加的多元化,單向輸出的授課模式很難滿足學生的需求,特別是城鄉規劃專業涉獵的知識更加廣泛,應該以“大設計”理念為指引,建立廣義的學習觀,以學習者為中心,拓寬學生知識獲取的渠道,充分協調“課程—設計—競賽—展覽”四位一體的關系。在現階段傳統的以建筑學專業為主體的教學活動中,學生更加關注物質空間環境,對于生態學、城市經濟學、人文地理等相關知識理解不夠透徹,比如區域分析與規劃這門課程,該課程內容比較宏觀且抽象,學生通過課堂的單向輸出,教學方式比較單調,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城市、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的整體性思維和綜合能力有待提高。
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對城鄉規劃專業培養方案進行適時調整。既注重設計基礎課群構建,也關注當前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構建的要求。設置設計基礎課程設計概論,在保持城鄉規劃概論專業的基本課時下,增加8 個學時的藝術設計概論,對跨學科設計基礎知識進行夯實和融合,將“傳統村落保護規劃與地域文化研究”學術創新團隊研究成果充分融入規劃設計課堂教學中,增加傳統文化與城市美學等課程;以空間規劃設計能力的規劃設計類課程為主干,人文、土地資源類課程、設計分析與技術類課程則為橫向支撐,培養具有地域性和時代性雙重視野、適應地區城鄉發展的高素質應用技術型人才。
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我校辦學目標和院(系)專業建設規劃為依據,強調藝術文化與實踐教學的有機融合,完善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培養體系。進一步梳理優化教學和質量管理體系,研究探索教學組織模式、教學內容的邏輯性和科學性,適應城鄉規劃專業學科新動態新發展,開設公共藝術設計、旅游規劃設計及傳統村落保護與設計。結合實踐教學模塊,充分利用多樣化實踐項目,構建實踐教學拓展平臺。在強化城市規劃設計模塊的基礎上,設置了藝術設計模塊、建筑設計模塊、鄉村特色設計模塊、國土空間規劃模塊。設計課程題目結合地域特色和科研實踐;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注重課程內容更新,引導學生加強對社會文化、學科前沿、城市問題、設計哲學思維和新技術的關注。
基于“大設計”視野,搭建專業基礎平臺,依托我院專業設置特色,立足于“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的基本理念,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中引入社會、土地資源、生態環境、藝術類課程。探索“政、產、學、研”四位一體協同育人的方法與途徑,拓展學生的專業技能,探索以建筑類和藝術設計類多學科交叉滲透的培養模式;進一步發揮“設計類”專業平臺優勢,完善“大設計”的基礎課程平臺和共享課程群構建。推進信息化教學,打造“金課”,積極申報省級精品課程、“一流課程”。努力拓展專業建設平臺,積極申報省級平臺,持續改進專業辦學條件;結合“建筑學”、“設計學”一級學科建設,加大學術研究和學術梯隊建設,提高教學團隊科研水平,努力提高辦學層次,促進專業辦學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大設計”理念作為新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規劃設計教育理念,在當前工藝結合的應用類高校教育體系中具有明確的導向作用,而城鄉規劃是規劃與藝術有機結合的綜合性學科,不論是設計理念,還是設計表達方式都非常的多元,“建筑是凝固的藝術”,通過規劃技術手段,與自然環境的有機互動,實用與藝術的融合,塑造和諧的人居環境。基于這樣的學科特點,城鄉規劃如何融合大設計的理念,是城鄉規劃教育改革的一項值得研究的教學課題。在“大設計”理念下,城鄉規劃專業通過建設工藝融合的師資隊伍,創新教學管理模式,優化教學體系,開展校企合作等多種渠道,強調學科的交叉性,重視實踐設計審美能力的提高,建立科學有效的教學理論和實踐指導體系,全面拓展城鄉規劃專業人才的“大設計”設計視野和綜合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