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羽辰
共同富裕是一場以縮小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為標志的社會變革,解決地區差距是推動共同富裕的主攻方向之一。建設高水平一體化共同富裕先行市,著力推進區域均衡協調發展是題中之義。寧波市委十三屆十次全會提出,要強化全市域統籌,更加注重向農村、基層、相對欠發達地區傾斜,加快縮小市域片區發展差距,推動形成區域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區域協調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寧波市區域發展總體形勢良好,但也存在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一是南北發展差距依然明顯。由于區位條件、歷史發展等原因,各區縣(市)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呈北強南弱趨勢。特別是象山、寧海等南翼地區發展較為滯后,地區生產總值、人均消費支出、財政收支、用電量等14項經濟類指標,有13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如寧海作為寧波面積最大的區縣(市),地區生產總值只占全市的5.82%,僅分別為慈溪、余姚的36%和59%。
二是部分區域發展面臨困難。受地理環境、交通設施、人才資金等條件制約,寧波市山區、海島等地區發展水平與全市還有不小差距。如四明山90.77%區域為生態管控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核心景區、封山育林特別是飲用水源保護區等環保政策制約較多,極大限制了民宿、農家樂、漂流等相關產業發展。
三是中心城區能級有待提升。從人口與經濟聚集度來看,寧波市區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38%,比重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僅高于成都、長春和哈爾濱,市區常住人口規模、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軌道交通人均里程數等指標,與其他副省級城市相比,均處于下游水平。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不能簡單要求各地經濟社會發展達到同一水平,而是要因地制宜,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要進一步完善市域統籌機制,實施差別化區域政策,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系統性增強內生動力,推動形成全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具體來說,要注重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注重完善空間布局。以編制實施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為引領,優化“一核兩翼多節點”市域空間布局,塑造分工協作、集約高效、生產生活生態融合共生的城市發展新形態。圍繞現代化濱海大都市建設目標,優化調整部分行政區劃設置,推進全域城區化,提升城市規模和綜合承載力。大力推進以軌道交通為導向的開發模式,引導產業和人口向交通廊道和樞紐節點集聚。完善重要功能區塊和重大基礎設施市級統籌開發運營機制,依托三江六岸、新城新區和戰略平臺,統籌建設國際機構、研發創新、金融服務、總部經濟等集聚區,提高人才、知識、資本、信息、物流集聚能力,增強中心城區首位度和極核功能,輻射帶動周邊中小城市發展。
注重發揮比較優勢。科學確定各區縣(市)功能定位,引導各地特別是相對薄弱地區,立足自身資源稟賦,發展壯大特色產業,提升區域發展核心競爭力。如支持寧海利用航落區安全性好、發射方位角廣等優勢條件,圍繞航天關鍵核心元器件、航天新材料、航空制造等重點,發展航天航空配套產業;推動象山依托海岸線自然風光,打造北緯30度最美海岸帶,推進游艇郵輪、海上運動、休閑漁業、主題度假島等海洋旅游產品開發;引導四明山區運用豐富山水資源,開發紅色旅游、研學旅行、山地運動等旅游精品線路,打響“多彩四明”區域旅游品牌,建成長三角地區知名旅游目的地。
注重補齊交通短板。充分發揮交通先導和基礎保障作用,加快建設高水平交通強市,完善綜合交通大通道、大樞紐、大體系,打造都市區、市域、城區3個“1小時交通圈”。特別是要強化寧波主城區與周邊組團聯系,補齊南翼地區交通短板,推進象山灣疏港二期、象山港二通道、市域鐵路等項目建設,支持南翼地區規劃建設縣鄉快速連接線,加快形成一體高效的市域交通網。同時,要加強山區、海島等偏遠地區農村公路改造提升,建立以各級公共財政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為輔的養護資金保障機制,實現三級以上公路鎮鄉全覆蓋,力爭高塘島、鶴浦等偏遠地區貫通高等級公路。
注重完善生態補償。健全多元化、市場化、動態化生態補償機制,形成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的良性局面,助推相對薄弱地區振興發展。適時啟動生態補償立法工作,優化相關法律法規銜接機制,構建覆蓋水、土、林、海、濕地等多領域的生態補償政策體系。健全財政縱向補償制度,加大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推動生態保護地區和受益地區開展橫向生態保護補償。開展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林業碳匯項目開發等試點,暢通環象山港、四明山區域、水源保護地等“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轉化通道,大力發展綠色金融,鼓勵各銀行業金融機構針對生態保護地區建立綠色信貸服務體系,支持生態保護項目發展。
注重加強財政扶持。深化寧波市級與區縣(市)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根據地區財力差異狀況,進一步優化均衡性轉移支付,加大交通、水利、生態環境保護等民生項目支持力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整合各類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健全對南翼地區財政轉移支付穩定增長機制,增加一般性財政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發揮重大項目示范引領作用,通過國有投融資平臺,加大相對薄弱地區重大基礎設施、產業項目投資力度,增強區域自我發展能力。
責任編輯:楊 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