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宣傳部副秘書長 郭義強: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際傳播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特別是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發表的重要講話,為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國際傳播工作,做出戰略擘畫、指明前進方向、提供根本遵循。做好國際傳播工作,要深入學習領會、認真貫徹落實,從新時代國際傳播工作進展成效中深化規律性認識,從認清形勢任務中增強做好國際傳播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從深化國際傳播實踐中探索研究外宣理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樹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中國外文局局長 杜占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反復強調并親自推動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工作,特別是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發表的重要講話,以大思維大戰略鮮明指出了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任務與方向,將我們黨對新形勢下開展國際傳播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提升到新的高度,是新階段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增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一要聚焦首要任務,增強國際傳播工作的思想性;二要完善戰略布局,增強國際傳播工作的系統性;三要推動話語建設,增強國際傳播工作的融通性;四要創新傳播策略,增強國際傳播工作的實效性;五要深化理論研究,增強國際傳播工作的前瞻性。
天津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 金湘軍: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天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起始之年。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論述,為做好城市對外傳播指明了方向。天津將主動融入國際傳播大格局,深入挖掘城市外宣資源,把天津的發展成果、營商環境、社會民生、文化底蘊、生態建設等有機融入一個個鮮活的中國故事、天津故事中,讓世界更加近距離地了解開放的中國、現代的天津。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兼總編輯 高岸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新時代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不僅極具中國智慧,也極具世界意義。要充分認識傳播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特殊重要性,加強基礎性、戰略性研究,深刻把握總書記思想的豐富內涵和精髓要義,積極構建總書記思想的對外話語和敘事體系,全面加強總書記思想的生動傳播和文明互鑒。外文局愿進一步加強與各高校、研究機構的交流合作,共同做好總書記思想的國際傳播研究,為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塑造習近平總書記的大國大黨領袖形象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撐。
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黨委書記 楊平:加強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就要構建中國特色話語,做好話語體系頂層設計;著眼融通中外原則,增強話語體系傳播效能;重視翻譯能力建設,提高中國話語對外翻譯水平;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保障話語體系與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可持續發展。
天津外國語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陳法春:提高國際話語權,在黨的十八大以來被賦予了更深刻的內涵,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已經進入了創造性構建的新階段,要加快創新對外話語體系,著力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積極塑造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構建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積極貢獻。
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 向波濤: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已經提升為國家重大戰略,大學是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主體。如何塑造和傳播大學良好形象,向世人展示一個大學的傳統與現實、文化和精神、發展與貢獻,是一個大學增強軟實力、形成強大綜合實力的需要,也是一個大學獲得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同時,大學擁有豐富的學術資源、文化資源、高層次人才資源、國際伙伴網絡資源等,這些為中國大學講好自己的故事、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新媒體新技術呈現裂變式發展,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使得世界形勢更為復雜。在這一背景下,以人才培養、知識創新為主要目標的大學在國際傳播中能夠以不同于政府機構、官方媒體的角色廣泛參與到全球教育、科技、文化交流當中,承擔起溝通中外、連接世界的重要責任。
國防大學國際防務學院院長、少將 徐輝: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國際傳播要高度重視翻譯問題,需要準確把握總書記重要思想,推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大概念的權威翻譯,用好外文縮寫和翻譯,并通過多元創新的方式方法多角度宣介闡釋總書記的重要理念,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胡百精:高校要承擔起培養國際傳播人才的重任。構建國際傳播的人才培養體系,要培養以文化為導向,基于學科交叉、具有實際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復合型人才,這是高校和主管部門的工作重心所在。目前,中國人民大學已經在新聞、外語、國際政治、法律等專業著力培養國際傳播人才,過去10年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天津市外辦黨組書記、主任 欒建章: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國際傳播旨在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要從中國的需要和國際社會的需求出發,樹立鮮明的問題意識和效果導向,面向“身邊的國際社會”,講清楚中國共產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富裕”“共同發展、合作共贏”的“共”理念,充分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理念和世界意義。
中國外文局副總編輯 陳實:輿論引導是國際傳播領域的重大課題,做好這項工作在當前形勢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輿論環境,一線媒體人員和國際傳播領域的專家學者要兼具使命感和責任感,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深度與前沿相結合、中觀與微觀相結合、數據與案例相結合的方式,不斷總結新形勢下提高國際輿論引導能力的方法與路徑,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中國外文局將在各方支持下,努力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具有強大綜合實力的國際傳播機構。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 周慶安:高等教育的國際傳播是一個全球身份認同的構建過程。高等教育國際傳播理念源于故事,這涉及高校作為國際傳播主體的知識生產能力,關系生產能力和行動生產能力。高等教育國際傳播理念也源于問題,高校國際傳播應回應全球問題、時代焦慮、社會矛盾、國家主張、個人命運、學科前沿,要重視國際傳播的理念塑造點以及理念的傳播方略。
復旦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副教授 楊蓉蓉:對外國留學生的中國文學傳播要肩負起“詮釋中國”的職責,讓外國留學生在生動的語境中更好感受中國文化,更加了解中國人。我們可以借助文學作品來搭建一個讓外國留學生了解中國的橋梁,選擇一些兼容東西方審美、更易于留學生接受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品,為他們進行剖析解讀,通過不同人物與不同作品風格構建的群體景觀來展現中國文學的整體風貌,以動人的情感和正確的價值觀為主線,在更為廣闊的文學、文化學和社會學的跨學科視野中呈現文學世界中的中國社會與中國人。
(本期微觀點摘自第七屆全國對外傳播理論研討會嘉賓演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