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鈾鈾
摘要:《覺醒年代》是近年來我國重大題材劇的突破,實現了歷史價值、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的高度統一,不僅在創作層面實現了“破圈”,在受眾層面也成功“出圈”。該劇在歷史唯物主義史觀指導下開展現實主義創作,追求人物鮮活、內容務實、模式創新和美學升華,實現了多維度的突破轉向。總結該劇的成功經驗,對于重大題材劇如何觸動受眾心弦,全面增強作品思想性、藝術性、傳播性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覺醒年代》 重大題材劇 影視劇創作
2021年,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和安徽省廣播電視局聯合推出重大題材劇《覺醒年代》,該劇一經播出便贏得社會廣泛好評,取得了空前的社會效益。該劇以高超的藝術手段再現了共產黨成立之前的風云歷史,追溯初心、突出使命,以專業、認真、熱忱的創作態度,打造了一部頗具代表性的優秀作品,成為近年來重大題材劇的新典范。2021年6月10日,第27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揭曉,《覺醒年代》連奪3項大獎。另據金拓數據統計顯示,該劇央視首播之日的收視率就達到1.504%,每集平均收視率也高達1.290%,成為當之無愧的“爆款”。截至2021年7月13日,豆瓣有30多萬人進行評分,最終評分為9.3分。可以說,該劇憑借“新”“活”“實”“美”所引發的“出圈現象”,對重大題材劇的創作,乃至整個影視行業的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
《覺醒年代》在題材立意和創作模式上,都有重大創新,這也是其能夠讓受眾眼前一亮,并最終能夠成功的重要前提。
就題材立意來講,該劇并未囿于建黨建軍、紅軍長征、關鍵戰役、元帥將軍、重要領導人等傳統思路,而是在歷史唯物主義史觀指導下,客觀講述了中國共產黨創立的時代背景、主要人物,真實塑造了存在爭議但貢獻突出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不存在政治化、程式化痕跡,真正打破了傳統重大題材的束縛。此外,該劇以設問式的邏輯主線為依托,對中國共產黨成立前的特殊時空進行拓展:時間維度融入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來源,空間維度則延展到北大紅樓、紅船,有效增強了敘事視角和結構的宏大性。在以往重大題材劇中,陳獨秀作為爭議人物,很少以第一主角出現,但編劇以實事求是原則為指導,客觀展現其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中的歷史貢獻與獨特價值。可以說,這不僅是人物塑造上的突破,也是題材立意上的突破,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在創作模式上,該劇跳出以往戲劇化情節的設立窠臼,通過對真實歷史人物及人物關系的藝術化處理,有溫度地還原了歷史面貌、發展軌跡,有效提高了藝術張力。就戲劇創作而言,該劇屬于弱戲劇沖突的模式框架,如許多鏡頭畫面都是簡單的演講、交流、書寫、思考等,但這些普通段落的背后卻隱藏著中國該走向何處、如何才是愛國、知識分子該有怎樣的擔當、如何看待傳統文化、大學該如何定位等深層思考,而正是這些具有時代性的問題構成了整部劇情節發展的核心驅動,也持續對受眾思想情感進行刺激,促進受眾進行思考。如此徹底打破了傳統重大題材劇“宣講式”創作模式,在傳達歷史知識、革命精神的同時,促進受眾思想成長,形成了獨特的“反思式”創作模式。
該劇的實踐證明,在重大題材劇的創作中,要敢于打破傳統題材、立意、敘事模式上的框架束縛,站在歷史真實之上進行藝術創新,以較強的藝術張力、情感渲染、哲思啟迪作為驅動內核,如此才能形成重大題材劇的“強磁力”。
影視劇在人物塑造方面,通常會采用戲劇性手段進行二元對立塑造,就是通過家庭沖突、感情沖突、動作場面等的人為虛構展開形象塑造,但卻忽略了性格沖突上的深層塑造。《覺醒年代》以人物沖突、選擇沖突為根本依據展開人物塑造,在合理性與非合理性交織中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飽滿鮮活。
該劇在歷史人物合理性、非凡面敘事的同時,還融入許多非合理性、普通面元素,當然這些非合理性元素是相對于歷史真實的一種合理設計。比如,李大釗是先鋒者,也是樸實的“憨坨”;陳獨秀是斗士,也是會打趣同事、為兒子炒花生的普通人。在以往的重大題材劇中,英雄人物的塑造基本圍繞非凡面展開,但卻忽略了個性化的普通面敘寫,導致人物整體缺乏立體感、鮮活性。《覺醒年代》正是憑借鮮活人物來消解戲劇性、動作性情節,進而將更多鏡頭放在人與人的沖突敘事上,進一步增強了結構張力。該劇巧妙地以新文化運動先鋒人物和傳統文化、封建勢力、軍閥反對派的對立作為根本沖突,以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胡適情感關系的聚散走向為主線,形成了非二元對立的立體化人物關系。同時以毛澤東、鄧中夏、周恩來、陳延年、陳喬年等有志青年不同道路選擇為復線,使得整部劇的所有沖突都是圍繞人與人來展開,最終在多元沖突構成的宏大場景中引發受眾廣泛共鳴與深層共情,在與人物共同成長、痛苦、抉擇、堅持中消除了“戲劇”的技巧影響。
人物性格沖突是最高級的沖突,也是最具藝術魅力的沖突,同時是人物塑造的根本指向。因此,重大影視劇創作要想不落“政治宣講”窠臼,真正觸動受眾心弦,就必須以人為本,注重立體塑造,以鮮活性消解戲劇性。
重大題材劇的創作必須尊重歷史,堅持真實性原則,但許多創作者卻在大的歷史框架內進行肆意改編,嚴重破壞了重大題材劇的歷史生態。《覺醒年代》以史實為主,嚴謹講述歷史,客觀評價人物,不管是演員的精湛演繹,還是服裝道具的精益求精,在細節處追求真實,形成了該劇較強的歷史質感,并在本真的歷史環境、人情風貌、人物個性中激活了內在生命,這也是該劇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
首先,就歷史架構來講,該劇除了“二十一條”、新文化運動、巴黎和會、“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創立的宏觀主線外,還通過許多細節敘事構建了更具厚重感的歷史空間。《覺醒年代》通過不同人物不同目的的講述,共同構成了“新春秋時代”的歷史景象,在歷史辯證中促使受眾對相關歷史人物形成更為全面的認知。影視劇歷史質感的形成,離不開具象化視聽形象和感知性內容的支撐,該劇創作者從真實的歷史環境和空間細節入手,讓受眾在近乎真實的歷史場域內切實感受人物性格的諸多細節,進而強化對歷史脈絡的本質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