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如
紀錄片具有珍貴的歷史資料價值,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影像檔案,也反映和折射出一個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體現社會的核心價值理念。而重大題材紀錄片在塑造國家形象、留存時代記憶、啟迪人類心智的過程中承擔著重要的使命。2018年,18集紀錄片《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一經播出就引起了廣大網友的關注。上映僅三天,芒果TV、騰訊視頻、愛奇藝等平臺上點播觀看量便突破10萬。新浪微博上,“我們一起走過”的話題閱讀量更是超過3000萬。這部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制作的紀錄片以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發生的歷史性變革為基礎,通過選取我國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發展變遷故事,展現了中國人的精神風貌。該紀錄片精選了107個典型的改革故事,18個攝制組歷時5個月,走訪了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拍攝了1300多個小時的紀實素材,采訪了183位改革的親歷者、參與者、見證者,是近年來我國紀錄片領域完成度較高、影響力較大的作品。
敘事視角是紀錄片故事敘事的首要元素,無論是人還是物,都需要以合適的視角切入,形成以小見大的敘事效果,提高節目傳播力。
1.平凡意象投射創作者深刻的情感。意象是指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意象賦予平常事物以意趣。該紀錄片大量運用意象手法表達每一集的主旨思想。如第6集《愛拼才會贏》中,一張10101編號的個體營業執照背后,是改革開放大背景的時代紅利,是每一個堅強拼搏的中國人改變命運的開端。第7集《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中,人們的結婚彩禮從“手表、自行車、收音機”到“洗衣機、冰箱、電視”的改變,清晰地記錄了人們生活需求與生活品質的不斷提升,巧妙地表現了時代的更迭,深刻地喚起了觀眾對那個時代的記憶,實現了共情傳播,深化了紀錄片所要表達的主題。
2.普通中國人的時代記憶,投射出整個中國的歷史變遷。第7集《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從廣州白馬服裝市場商戶楊桂榮的視角講述了幾十年間中國人在穿衣這件事上的變更與情懷。紀錄片通過楊桂榮講述小時候媽媽作為單親母親熬夜為孩子染布、制作衣服的故事,折射出了中國現代女性的堅強與偉大。作為改革開放后第一批南下從事服裝生意的普通中國人,楊桂榮的記憶和經歷代表了一批中國人,更是整個中國生活品質變遷的縮影。每一個觀眾都可以在自己的身邊找到她們的影子,這樣的表達既拉近了紀錄片和觀眾的距離,又讓內容更加生動和深刻。
3.普通的小故事,讓歷史更加溫馨可愛。第7集《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中,設計師姚曉冰收集各種老物件,還原了20世紀80年代的生活場景,并為人們拍攝下了符合情境的照片。其中,74歲的劉孝昌爺爺回憶起當年自己的自行車是奶奶每個月存5塊錢,存了一年才為他買下的。朱文勤女士講述了兒時自己家里買了第一臺電視,鄰居們聞訊趕來觀看,坐塌了自家圍墻的故事。這些細小的故事就是昨天真實發生在中國人身上的故事,是一個時代的記憶,也是記錄歷史最好的方式之一。
敘事內容是否豐富,情境架構是否立體,直接關系到紀錄片敘事張力的大小,該紀錄片提供了良好范本。
1.引用影視資料,增強情感共鳴。影視作品雖說是藝術創作,但畢竟來源于生活,而且它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第10集《一枝一葉總關情》講述了中國老百姓法律意識萌芽的概況。紀錄片中引用了1992年全國熱映的電影《秋菊打官司》當中的一段,輔助講述《行政訴訟法》頒布時期的故事。對于很多沒有經歷過那段歷史,或者沒有過相關經歷的人來說,電影資料帶給觀眾的觸動顯得更加直接和生動。第7集《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中,描述化纖工業的發展歷程。化纖制造的快速發展解決了中國人的穿衣問題,于是時尚成為競相追逐的文化。紀錄片為了表現20世紀80年代人們的流行文化,引用了日本電視劇《血疑》以及美國電影《霹靂舞》的片段,幸子衫、光夫衫、霹靂舞、爆炸頭等強烈的時代元素將那個時代展現在觀眾眼前。
2.引用經典老歌,增強敘事感染力。紀錄片引用了40多首老歌,讓人一聽就會立刻回到當年的情境中,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第1集《弄潮兒向濤頭立》中《我愛你中國》的純音樂伴奏伴隨著磅礴而又動情的旁白拉開了紀錄片的序幕,一組我國大好河山、國慶節人們齊聚天安門廣場、威武行進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隊鏡頭將觀眾的愛國熱情調動起來。第16集《我的中國心》一開始就是張明敏在1984年的央視春晚上演唱《我的中國心》的畫面。人民網評價《我的中國心》說:這首歌不僅讓20世紀80年代思想剛剛開放的中國內地觀眾認識到香港不是只有“靡靡之音”,更唱出了炎黃子孫對祖國的摯愛深情。此外,紀錄片使用了大量的音效,如在表現時間倒流時所配音效就是極具空間感的。
3.引用歷史材料,增強內容真實性。第7集《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中,為了表現物資短缺時代人們必須憑借各種票才能購買物資的景象,紀錄片借用了大量當時人們排隊、憑票購買的史實資料。但從資料里我們還是可以感受到人們對于生活的熱情和美好向往,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這一集的結尾,1977年恢復高考、南水北調工程、1997年香港回歸、2003年“非典”、2008年北京奧運會,每一個歷史時期重要事件的歷史資料一一閃過,仿佛帶領觀眾又重新回顧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人走過的路和充滿陽光的生活,緊扣主題。
在紀錄片敘事中,敘事手法的合理選擇,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一起走過》的敘事手法具有較強的創新性和動態性。
1.平民化敘述語態。一般認為主旋律題材紀錄片的敘述語言都是高調呼唱,不接地氣,但《我們一起走過》始終貫穿著普通老百姓的平民語態,具有很強的人本主義色彩。第6集《愛拼才會贏》中,馮愛倩講述了改革開放初期,自己在義烏農村做小買賣,被當做“投機倒把”分子追得四處逃竄的故事。她在自己當初擺攤的位置描述自己逃跑的場景,從路線到環境,都記憶猶新。在講述中她幾度哽咽,更是描述自己在得到允許在臨時商販聚集點擺攤賣貨時,整個人“高興得好像要上天一樣了”。這樣平民化、鮮活、生動的敘述語態,讓觀眾感到親切,而且身臨其境,更容易產生共鳴。
2.柔性化敘事模式。第9集《集中力量辦大事》涉及敦格鐵路、太行山高速公路、寶鋼建設、三峽工程、京津冀一體化、長江經濟帶、海南自由貿易港、粵港澳大灣區等重大工程和項目。這里面任何一個內容的描述看起來都會讓觀眾覺得磅礴大氣,但難免晦澀、生硬、難懂。于是,紀錄片另辟蹊徑,將講述的重點放在“人”的身上。敦格鐵路建設的敘述,從為施工人員送羊奶的努阿恒一家開始。一家人坐在一起一邊吃東西一邊聊天,聊天內容從鐵路的修建到貿易,再到物價,充滿生活化氣息,孩子們的笑聲更是讓整個本該堅硬生澀的故事充滿了柔軟的元素。在這樣溫暖的敘事里,觀眾可以準確地掌握到敦格鐵路修建的艱難和意義。再比如,紀錄片以三峽移民謝蓉的視角講述了當年的移民場景,人們揮手告別,眼里滿含淚水,相互叮囑的話語……每一個片段都讓人動容,緊扣“三峽工程是131萬移民移出來的”這一主題。影片用這樣舒緩有度的敘述方式描述了三峽工程的偉大,也觸動了觀眾的心靈。
3.多模式敘事視角糅合。借用法國結構主義批評家熱奈特“聚焦”理論,紀錄片的敘事視角主要可分為零聚焦型、不定式內聚焦型和多重式內聚焦型。零聚焦型敘事即全知視角,是指敘述者以一種全然旁觀的姿態講述故事。在紀錄片中,畫外旁白就扮演著這樣的角色,客觀、全面地傳播主創團隊的思想和立意。第二種敘事視角是不定式內聚焦型和多重式內聚焦型并行。不定式內聚焦型是指敘述焦點在不同人物之間穿插推進;多重式內聚焦型則是指不同人物針對某件事物的不同看法和思考維度。如第6集《愛拼才會贏》記錄了兩個故事:溫州個體戶章華妹為了生活從小作為“投機倒把”分子便開始了個體經營之路,直到1979年國家正式開放個體經濟,現在她的店鋪日營業額已經過萬。郭華的奶奶為了解決家里返城知青的工作和生活問題,開了北京第一家個體飯館,各國大使館外賓紛紛前往觀摩。她們共同表達的是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人民通過自身堅持不懈的拼搏和努力,實現美好生活的場景。
作者單位 河南財政金融學院
【編輯:王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