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貞祥 于東玖

關鍵詞:產品符號學;老年人;老年助行車;設計原則
1 產品符號學概述
產品符號學源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期,西方設計界對芝加哥學派現代主義大師沙利文提出的“形式追隨功能”這一設計理念提出質疑,旨在解決1970 年代出現的微電子產品的外觀設計問題[1]。后經過與多學科融合發展作為一種設計理念廣泛運用在產品設計領域,用來指導設計實踐。產品符號學將產品分為語構、語義及語用三個維度,分別指導產品的設計。語構維度對產品的形式、功能、使用環境等方面進行探索,與產品市場調研流程匹配;語義維度考慮的是如何傳達給用戶正確的產品信息,與方案設計實踐過程(方案構思、結構設計、CMF 研究等)相匹配;語用維度考慮產品與用戶之間的人機關系,并對產品進行可用性分析(人機分析及工程價值分析等),與方案評估流程相匹配。產品符號學的興起,打破了符號學與產品設計領域之間的壁壘,為產品設計領域帶來了新的設計理念。
2 老年助行車設計現狀
“銀發經濟”作為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突破口,未來發展潛力巨大,反觀我國目前“銀色產業”的發展卻存在著很多問題,如產業發展速度過快,產品生產設備及加工工藝無法滿足新產品的開發需求等。老年助行車作為一種輔助老人日常出行的交通設備,對產品安全性、易用性、便攜性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2]。為了更好地了解老年助行車的市場與賣點,以現有市場上暢銷的助行車為案例,進行相關的競品分析,見表1。
3 老年人的生理與心理特征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 自身健康方面,根據《中國健康城市建設研究報告(2018)》,“帶病生存”的老人數量約占老齡群體總數的75%,老年人群慢性病患病率、就醫頻次、服務利用等顯著高于其他年齡組別[3] ;(2) 感官系統方面,老人的聽覺敏銳度會下降,聲音辨識度降低;觸覺反饋延遲,對溫度和疼痛感知遲鈍;視力下降,眼部調節力減退,逐漸出現老花眼;嗅覺對氣味感知不敏感,對強弱氣味很難感知,味覺對酸、咸、甜、苦4 種味道敏感度下降,趨向于平淡無味[4] ;(3) 神經系統方面,大腦逐漸萎縮,腦細胞減少,記憶力衰退,身體平衡性和協調性下降,反應緩慢,對新事物的認知能力下降;(4) 運動系統方面,肢體肌肉松弛,彈性和柔韌性下降,關節軟骨磨損老化,骨骼有機物減少,是造成老人耐力下降、行動緩慢的主要原因,通常需有輔助行走設備助行。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發展,老年用戶群體對老年助行車的需求也逐漸增加。
心理特征主要表現為:(1) 腿腳不便與五感靈敏度下降等生理特征的變化,減少了人際交往的頻率和與社會互動的機會,造成老人心靈上的孤獨和自卑;(2) 由于社會角色的轉變,安全感缺失;(3) 渴望得到尊重,獲得尊嚴[5]。
4 基于產品符號學的老年助行車設計原則
通過對老年助行車的現狀分析及目標人群研究,結合符號學理論的語構、語義及語用三個維度,歸納出基于符號學的老年助行車設計原則。
4.1 語構維度下的老年助行車設計原則
4.1.1 移情原則
移情原則是確保設計師與用戶群體在邏輯上保持一致性。老年助行車的目標人群是下肢肢體力量薄弱、有行走障礙的老年人。在進行老年助行車設計時,設計師應對用戶的生理、心理及行為習慣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之上,學會從用戶的角度考慮問題,比如說老年助行車的收納過程等。在有行走障礙的老年群體中,具有上肢(手關節、腕關節、肘關節等)功能喪失或障礙的老年人無法輕松的完成老年助行車的收納過程。
4.1.2 溯源原則
溯源原則是要求設計師對產品有一定的認知,其核心是要明確產品是解決什么問題、怎么解決的及產品現存什么問題。首先,在進行老年助行車設計前,設計師應對老年助行車進行溯源,旨在對產品定位、產品發展及產品現存問題等因素有充分的了解。用戶往往是具有一項或多項相同特征的使用群體,在產品定位時應該對用戶群體以特殊性進行精確分類、劃分層次,確保定位的精確性。其次,對產品發展的脈絡進行梳理。對老年助行車的結構、外觀、功能等有一定的認識,歸納現有老年助行車解決了怎樣的問題(需求),還存在什么問題沒有解決等。最后,對老年助行車的現存問題進行調研,認識到現有產品有哪些不足,考慮如何在設計實踐中進行改善或改良。
4.2 語義維度下的老年助行車設計原則
4.2.1 可識別原則
可識別設計原則分為兩個層次:一是用戶對產品(功能、使用方式及交互過程)的可識別;二是產品符號(外觀形態、結構及產品CMF)易于被用戶識別。老年助行車作為老年用戶群體日常出行的輔助產品,應保證老年人對助行車的功能、使用方式及交互過程易于被老年人所理解和使用。如現有產品中存在使用方式不明確的現象,用戶在使用助行車剎車制動時,常受類似產品(自行車、電動車等)使用習慣的影響,導致使用方式錯誤的傳達給用戶,造成了不良的用戶體驗。此外,產品符號對于助行車而言也很重要,用戶在選購助行車時,對于助行車的安全性和穩定性的考量往往是第一位的。助行車的外觀、結構及CMF 會完整的呈現給用戶或利益相關者(家人、護理人員等),產品符號是否可以被用戶完整的識別關系到助行車設計的成與敗。
4.2.2 美學性原則
美學性原則是基于可識別原則之上的原則,美學性原則要求產品外觀及CMF 具有美的特質。產品造型的美觀搭配上合理漂亮的CMF 設計,會有效地促進產品符號的傳播,利于產品價值的實現。現有老年助行車多用管形件焊接、結構簡單且外觀大同小異[6]。助行車的發展趨勢是往產品開模的方向上前進,開模會比焊接更具美學特征,同時也會提高助行車的使用壽命及質量。老年人的色彩感知度普遍弱于健全的人,對老年產品的設計配色應更偏向于色彩飽和度及對比度高的色彩搭配,如灰色、白色、藍色的搭配等。
4.3 語用維度下的老年助行車設計原則
4.3.1 適用性原則
適用性原則是確保產品可以被用戶所適用。面對用戶群體的多元化背景,產品是否可以被用戶正常的使用、是否可以被用戶所接受及是否符合用戶的認知等問題,是適用性原則研究的核心。助行車產品可以為有行走障礙的人所使用,由于用戶群體年齡的維度跨度比較大(如疾病導致下肢力量薄弱的年輕白領、年紀較大肢體功能逐漸下降的退休老人等)及用戶身高、體重和身體健康程度的不同,在設計時應將這些因素納入考慮的范圍中。適用性原則要求設計師要對用戶及產品有充分的研究,了解用戶的生理、心理特征和用戶能力,同時也要對產品的用戶能力要求有一定的研究。
4.3.2 可持續原則
可持續原則指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選材、加工工藝、物流輸運及產品末期回收)都要盡可能的遵循綠色、環保、可持續。根據對助行車現狀的分析,現有助行車存在以下問題:(1) 多用管形件;(2) 加工工藝多為焊接;(3) 產品包裝體積大,物流費用昂貴;(4) 不易于維修,報廢率高;(5) 產品末期回收系統不完善等[7]。設計師應將這些問題納入設計的過程中,在設計實踐中考慮如何將其解決,如產品的包裝體積大的問題,可以設計適當的折疊結構,減少助行車的包裝體積,使同樣的集裝箱可以容納更多的產品。又如助行車不易于維修、報廢率高的問題,可以通過模塊化的設計,實現助行車可拆卸的功能,保證當助行車單一部件損壞時,可以有新的部件來更替而不是重新購買一輛助行車。
5 結語
在人口老齡化的社會背景下,老年人的需求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而發生變化,將產品符號學理論引入老年助行車設計中,有助于設計符號的正確傳達,較好地解決了產品與用戶之間存在的問題。文章深入分析了用戶的生理、心理特征和現有產品所存在的問題,結合產品符號學三維度,提出基于產品符號學的老年助行車設計原則,分別是語構維度上的移情原則和溯源原則、語義維度上的可識別原則和美學性原則,以及語用維度上的適應性原則和可持續原則,以期為今后相關設計實踐提供理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