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 周綺蘊
摘要:目前在我國素質教育的推進中,美育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校本課程無疑承擔著基礎教育改革的重大使命,它也為美育的深入實施提供了更寬廣的舞臺。作為九年一貫制學校,制定科學的校本課程更利于推動素質教育的健康發展,這其中,美術校本課程就承擔起最直觀的美育功能。
關鍵詞:九年一貫制;美術校本課程;美育
素質教育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與深入,向一線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作為課程的實施者,更要快速成長,轉而成為課程的開發者、組織者、參與者。而美術教師,作為素
質教育與美育的最前沿戰士,在新課改中更是承擔著重大使命。2011年美術新課標的修訂發布,給予了美術教師作為課程開發者、組織者、參與者的巨大機會。美術校本課程開發更適合九年一貫制學校,為素質教育和美育助力,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一、我國現階段素質教育中的美育
美育是我國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它不僅是培養學生認識美的教育,也是培養其通過感知美、愛好美而去自發創造美的教育。它是提升學生美感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美育任重道遠,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征程上,學校美育的力量不可小視,它是沁入式的在培養學生的心靈美、行為美,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二、校本課程對美育的促進
作為義務教育九年一貫制學校,校本課程與美育相結合,更能體現其在素質教育中的價值,兼具發揮多重作用:第一,校本課程不受學科學段限制,是多學科、多層次的綜合課程,它能為美育的實施提供更廣的空間和更多鏈接。第二,美育與生活貼近,學生自身所感受到的事物是最好的審美教育。而校本課程所汲取的也多是學生身邊所相關的資源。從美育的高度出發,能更好地深度解釋與開發這些資源。比如,我校由陶行知先生創辦,美術校本課程以行知教育理念為基石,以知美、行美為落腳點,把教育目標提高到科學、美學乃至哲學的高度,這無疑是一種有傳承有發展的校本課程開發。第三,科學合理地開發校本課程能更好地實現我國的素質教育,夯實“以生為本”,加強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系,實現教育中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三、九年一貫制學校美術校本課程的開發
美術學科是與各個學科都有關聯的一個重要學科,而通過藝術審美的方式是最能直觀達到美育目的的。在九年一貫制學校中,通過系統的美術課程對學生進行美育,效果顯著。學生從小對自然之美的直觀感受,對社會生活之美的直觀體驗,對藝術創造之美的直觀參與,在老師合理巧妙的引導下,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去認識美、感知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美術校本課程的開發既基于各個學校的實際情況,又貼近生活,在國家課程的大框架下實現課程的總體要求與地方特色的平衡發展,有力推動素質教育的進程,進而為美育打造更寬廣的舞臺。
(一)挖掘理論深度,全面開發課程資源
我校由陶行知老先生創辦,作為九年一貫制學校,一貫秉承陶行知老先生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教育從生活出發,生活就是教育的中心和目的,它們必須緊密聯系。且學校教育不局限于書本,應擴大至大自然、大社會和群眾生活中去,從而形成以生為本的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二)系統課程+社團活動,致力美術特色打造
有特色的教學活動對學科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九年分高中低段管理,開發符合各段學生學情的課程,通過美術社團和工作坊,致力美術特色打造,使美術學科更具凝聚力和感召力,配合校園文化建設,增加學校文化特點。
四、九年一貫制學校美術校本課程對美育的滲透作用
美育是實現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它在學校教育中不是孤立的,需要各個學科的配合努力,也需要加強家校共育。美術學科是學生在學校教育中直觀接觸美的第一前線,更應不斷開拓,為美育的滲透提供更大平臺。
(一)合理引導學生,從感知美到發現美,再到主動去創造美
大自然、人類社會、人際交往等,無處不充滿美,我們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和創造美的雙手。陶行知老先生堅持“生活即教育”,就跟藝術一樣,來自生活卻高于生活。我們美術課程就是要讓學生結合多學科,結合生活,去感知知識的美,去發現生活的美,并主動去創造屬于他們的人生之美。只要形成對美的追求的良性循環,我們的思想品德、行為舉止、學習生活,自然而然越來越美。
(二)特色美術成果,助力校園文化建設
有特色的校園文化對一個學校的發展極具推動作用。美術作為視覺藝術,能通過繪畫手工等作品最直觀的呈現思想情感,使觀者受到觸動。根據我校教育理念,用特色美術作品配合打造校園文化,我們的目標是學生走進校園,校園文化就能默默影響其行為和思想,學生走出校門,學校的教育觀念還是能影響其在生活中的知美、行美。這無疑是美育的最佳陣地。
參考文獻:
[1]李宗樂,陳實.美術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鄒尚智.校本課程開發與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5.
[3]唐弘容,劉杰.學校課程質量評價的實踐探索[J].教育科學論壇,2017(10):21.